22岁的美国大学生厄图拉(Alexander Urtul)自杀时,距离大学毕业还有90分钟。
同学说,他提早完成了学业,刚刚拿到了一份医院Offer,未来可期。但前途大好的他,却毫无征兆地,在家人面前自杀了。
经调查,厄图拉的韩国籍女友刘仁英,在背后操纵了这场自杀。
交往的18个月中,刘仁英多次在身体、言语和心理上虐待厄图拉;
厄图拉自杀前2个月,刘仁英共发送4.7万条、日均800条“自杀暗示讯息”给他,其中数百条明示自杀:
“你去自杀吧。”
“你去死吧。”
“没有你的存在,我和你的家人以及全世界都会过得更好。”
……
每天800条恶毒问候,足以击溃一个成年人。
网络上,舆论一边倒地指责刘仁英,但人们甚少反省,那些为一时快活、发泄而说出的气话,会深深埋进有意者的心中,每分每秒都在耳边回荡——
“你最好去死。”
最终在某个节点爆裂,化作漫天碎片。
一句怂恿,足以毁掉一个人。
“好的,我去死。”/unsplash
怂恿别人“逾越雷池”、做出过激行为,刘仁英绝非第一个。
2014年,在美国马塞诸塞州,有一个自杀事件与之相似。18岁男孩罗伊(Conrad Roy)在封闭的卡车内释放一氧化碳气体,中毒身亡,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
据警方调查,女友卡特(Michelle Carter)知道罗伊患有抑郁症、一度有自杀倾向,却没有引导他积极面对生活,反而发送大量短信怂恿他“拥抱死亡”。
该事件被拍摄成纪录片,名为《我爱你,现在去死吧》/纪录片截图
不堪重负的罗伊终于选择自杀。自杀期间,他曾因害怕逃出卡车,打电话给卡特表示“不想自杀”。卡特却在电话那头说:
“回到车里去。”
“计划快成功了,我不允许他放弃。”/纪录片截图
比熟人怂恿更恶毒的,是陌生人的无差别怂恿。
今年5月,一位叫Daiva的马来西亚女孩在网上发起“自杀投票”。
Daiva被抑郁症折磨已久,她在投票详情页中说:“这很重要,请帮我选择死亡还是活着。”让人惊诧的是,投票期间,竟然没有一个网友察觉异样,甚至报警,只是“觉得好玩”。
Daiva最错的选择,就是将生死权交给“看客”。/腾讯新闻截图
最终,有69%的人按下D(赞成)。
Daiva说“这很重要”,但网络另一端,参与投票的网友做出决定大概只用了3秒。
“如网友所愿”,Daiva纵身从高楼跳下,脸朝下倒在血泊中。
她被“公投死亡”。/腾讯新闻截图
新闻一出,网友纷纷转变态度,跑到投票页面投L(反对),反对率一夜间飙升至88%,但已于事无补,Daiva已离开人世。
她的生命对“杀戮者”来说,无非只是一场鼠标游戏。
后来,Daiva的亲人在社交平台上愤怒地说:那些投D的人,现在高兴了。
“现在你们如愿以偿了。”/社交平台截图
Daiva不想死,她仍抓着一根稻草,妄图通过投票获取爬出绝境的力量。但很遗憾,她被“公投死亡”,救命的这根稻草,断了。
面对一句怂恿,你能保持理智;当怂恿声从四面八方传来,你也许就会疑惑:是不是这样做,才是正确的?
那些怂恿者,却从未想过正确与否,永远只当自己是在看一部八点档的肥皂剧,甚是讽刺。
2018年,在中国甘肃省,一位19岁女孩坐在高楼窗外,打算跳楼自杀。
高楼底下,聚集了一群素不相识的围观者,他们鼓掌、像看猴子一样拍照录视频,并大喊:“快跳啊”“别犹豫了”“别浪费时间”“在那里犹豫什么?丢不丢人”……
“快跳,别阻碍交通!”/澎湃新闻截图
经过6小时的心理挣扎,女孩最终跳下。参与营救的消防员失声痛哭,而那些兴致勃勃的围观者呢?像终于等到了肥皂剧的大结局一样,拍拍屁股,“满意”散场。
很难相信,在我们身边慈眉善目的大叔、热心肠的小姐姐,或笑容温暖的年轻群体,竟在转身瞬间,吐出恶毒的话:
“我支持你去死。”
“我准备自杀。”
倘若一个人,将自杀的想法向他人袒露,甚至选择在公众场合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也许不是勇敢、不是哗众取宠,而是真的在求救。
明明一句“你怎么了”,或“再努力活一把”,甚至一句简单的“加油啊”,就可以把他从死亡边缘拉回来。
可惜,围观者有时只是一群怂恿蛊惑的乌合之众,将绝望者直接一脚踢向死神怀中,然后兴致勃勃地转向下一场“肥皂剧”。
2014年,年仅19岁的小曾(化名)在微博直播烧炭自杀。
小曾详细描述了濒临死亡的感受。/新浪微博截图
自杀期间,小曾一度萌发放弃之意,发布“谢谢大家的正能量”“我还不想死”等微博。
网友却不愿放过这出“好戏”,纷纷评论:“闹了半天又不死了”“博主必须死”“到底死了没有”……
某著名编剧甚至当众调侃道:“老板,加20串肉筋,10串板筋,再烤两个大腰子!”
当网友提醒这是一场自杀直播时,这位著名编剧回应道:“我知道,但我还是忍不住哈哈哈哈哈。”
怂恿者面对自杀事件,没有同情,只有嘲笑。/新浪微博截图
最终,编剧和看热闹的网友们“如愿以偿”,小曾抢救无效死亡。
小曾的朋友表示:“网友的无情评论,是很致命的一击。”
据传播学者、南昌大学教授郑智斌统计,2010-2014年期间,微博直播自杀事件多达21起,不少事件主人公“成功自杀”。回顾微博底下的评论,均让人心寒至极、忍不住地颤抖。
在美国的《自杀怂恿:他们为我孩子的跳楼而欢呼》文章中,作者凯西(Kathie Yount)详细描述她儿子被超过1000人围观、怂恿跳楼的过程。
《自杀怂恿》(Suicide Baiting )内文。/网络截图
悲痛之中,凯西开始搜集、研究自杀事件。她发现,儿子所遭受的自杀怂恿并非个例,她甚至接触到了一个团体,成员全部都是“孩子被自杀怂恿后身亡的母亲”。
可想而知,这是个多么愤怒而又无奈的团体啊!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孩子,在无数人的怂恿之下结束生命……母亲的心,在淌血。
1981年,澳大利亚心理学家曼恩(Leon Mann)曾分析此前15年间,发生在美国的当众自杀以及自杀未遂现象。他指出,21起当中自杀事件中,就有10起属于“自杀怂恿”,意味着近50%绝望者是被怂恿的声音“杀死”的。
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心理学研究者詹姆斯(James G. Phillips)的调查证实了这个结论。他表示,在2001-2017年间发生的26起网络“自杀直播”中,42%的围观者曾嘲笑、自杀怂恿者。
2014年5月,杭州一男子欲跳楼,围观路人连忙停下脚步,拍照发微博。/图虫创意
之前大热的韩国电影《杀人回忆》中,小女孩在连续杀人悬案发生数年后,告诉警官她曾看到凶手回到犯罪现场。
警官问,他长什么样?
小女孩说,没什么特别,普普通通的。
警官转头望向镜头,注视着镜头前的每一位观众,眼神让人脊背发凉:
凶手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就是你、我、他!
那些怂恿者们,也许并非面相狠毒之人,而是混迹在人群当中的芸芸众生,是每一个擦肩而过的路人甲乙丙。
沉默的白领哥哥、善谈的老爷爷,都可能成为“杀死你的人”。/pexels
他们不认识当事人、没有怂恿动机,甚至不知道自己正间接杀人,仅为发泄戾气。
曼恩的研究显示,自杀怂恿的发生概率,受两个因素影响:夜幕降临、大规模的围观者。
为什么“夜幕降临”会逼死自杀者?
数据显示,18点后的概率,是18点前的4倍多——当视野不再清晰、用于辨别身份的面容渐渐模糊,身份、名誉、地位被弱化,如同穿上天然的隐身衣,让人们尽情展露内心的阴暗面。
黑暗,给了心怀恶意的怂恿者一个释放恶意的屏障,他们躲在看不见的地方,用言语、用键盘、用网络,把无助的人逼到角落、求生无门。
入夜,我看不清旁边的是好人,还是坏人。/pexels
而围观者的规模,则是压垮自杀者的最后一根稻草。
300人以上围观者的概率,是300人以下的两倍。大家都有这种体验:当我们站在舞台上演讲,被台下几百双眼睛“监督”,腰杆自然挺得特别直;当我们走进人群中,举动不再受关注,腰便弯了下去——
所处位置越突出、越受关注,自控力和责任感越强。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Gustave Le Bon)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提到:当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个性、思想会被群体淹没、取代,所作所为将不用承担责任。此时,人就会暴露出自己不受约束的一面,变得一个情绪化、无异议和低智商。
站在人群之中,意识地认为,自己渺小得如大海里的一滴水时,道德感、羞耻感和愧疚感便被无限削弱,进而丧失自我和自知,行为举止极容易受别人影响。
周围的人都在喊“去死”,你还能保持理性吗?
细思恐极。
“大家都在喊去死,那眼前的人一定该死。”/pexels
当人们戴上面具,就放出了内心的魔鬼。
雪崩前,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怂恿别人走向死亡,自己也难逃恶魔般的结局。
怂恿男友回到车子里自杀的卡特,被判过失杀人罪、处以2年半有期徒刑;
怂恿19岁甘肃女孩跳楼,并拍下视频的围观者们被拘留。
“杀死”男友的卡特,正在等待判决结果。/图虫创意
马来西亚媒体就“自杀投票”事件,引用法律警醒群众:据马来西亚《刑事法典》第305条,怂恿未满18周岁者自杀,可被判有期徒刑20周年及罚款。
除了自杀怂恿,我们身边还存在很多未涉及性命,却也恶劣至极的怂恿性事件。
无论事态大小,给别人“加油鼓劲”只会助长的社会戾气,终将自食恶果。
今年10月,吉林发生一起公交车与出租车相撞事件。据了解,两车司机在事故前互相别车、斗气,公交车司机在乘客怂恿下撞向出租车,那位高喊“怼他”的乘客,亦因此受伤。
公交车撞向出租车时,一位喊着“怼他”的乘客因惯性扑倒受伤。
坚守“不动手、只动口”的怂恿者,你们所作的恶,不能成为获取快感的理由。
今年8月,一位网友在江苏无锡的滴滴司机群内,怂恿其他司机强奸女乘客,再将车开进江里,被网友举报。经调查,该网友因寻衅滋事被处以行政拘留10日;
5月,江苏网警查处一起非法兜售PUA教程案件。PUA原意“搭讪艺术家”,指男性通过学习提高情商的行为,现被歪曲为“约炮”。
让人气愤的是,教程竟包含“如何鼓励女性自杀”“自尊摧毁”等科目,已有学员将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并在教学群内发布“手上划了几个口子”“我要让女孩以死证明她爱我”等恶臭言论。
警方公布了群聊图,内容令人感到恶心不已。/网络截图
教学网站的运营者徐某被行政拘留5日、处罚5万元、勒令关停网站。
罪恶一旦启动,就会形成一个充满罪恶的循环,受害者的伤痕无法弥补,受怂恿者与怂恿者亦受到法律制裁,及一辈子的道德批判。
明处的可以用法规追究,而躲在暗处、人群之中的“凶手”,更需提防和谴责。
每一句怂恿、每一次拍照,都在将受害者推向绝望。/pexels
被怂恿者也许只是“蠢”,被两三句话就控制心智;
而怂恿者则是真的坏,妄想将不幸施加在别人身上,自己在一旁哈哈大笑,若事态未满足“视觉刺激”,还得冲上去,往伤口上再撒一把盐。
当你站在高楼下,大喊“快跳”时,内心人性的一面亦不复存在,变成闻到血腥味便兴奋的狼群,殊不知狼群要人,亦相互自残。
没有了人性,不配活着。
“人血馒头,可好吃?”
[1] 毕业典礼前跳楼自杀!生前女友狂发4.7万条短信,数百次劝他去死丨半岛晨报
[2] 怂恿他人自杀,算不算故意杀人?这部真实纪录片引起争议丨有部电影
[3] 16岁少女抑郁跳楼自杀:生前发起生死投票,七成网友选“死”丨每日人物
[4] 19岁女孩跳楼自杀,围观怂恿者是不是“坏人”?丨新京报书评周刊
[5] 少年微博自杀,点赞者有责吗丨今日话题
[6]自杀怂恿只会在“广场”出现丨北京青年报
[7]乘客居然怂恿公交司机撞出租车!司机还真撞了!丨法治进行时
[8]无锡警方:网民在滴滴司机群鼓动"强奸女乘客"被拘丨环球时报
[9]太恶心!这种专害女性的邪术,终于被查处丨搜狐新闻
[10]Suicide baiting in the internet era.丨James G. Phillips;Leon Mann
[11]archival study of crowd baiting in episodes of suicide threats from buildings and bridges.丨Leon Mann
[12]《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丨Gustave Le Bon
作者 |颖宝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只想当悟空的六小龄童,忘了自己是个好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