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芬兰模式PK:大学能否兼顾择优与公平?

法国芬兰模式PK:大学能否兼顾择优与公平?_第1张图片

请输入标题 bcdef

“有教无类”的高等教育体系自拿破仑时代以来就被视为公民的一种权力,却没能为法国带来优质的教育结果与职业阶层流动。相比之下,身居欧洲高教筛选率最高之列的芬兰却成为了代际阶层流动性最高的国家之一。这背后有着怎样的逻辑?


法国芬兰模式PK:大学能否兼顾择优与公平?_第2张图片

欢迎打开商论App免费试读

二月刊《门有多窄?》并试音频


大学招生

门有多窄?

筛选与平等往往被视为互相矛盾,但有证据表明并非如此


上月在法国街头参与“黄马甲运动”的人群里,有些学生抗议政府改变大学录取制度:以前几乎人人都可以读大学,现在引入了些微选择性。反对者抱怨说这样的改变有失平等。但是,由富裕国家构成的经合组织(OECD)的数据显示,欧洲一些最平等的国家有着最挑剔的招生体系,反之亦然。


芬兰的高校系统是欧洲筛选率最高的体系之一,只有三分之一的申请者被录取。但芬兰同时也是欧洲代际阶层流动性最高的国家之一,无论是以教育成果还是以父母与子女的社会阶层差异来衡量。芬兰的高等教育体系高度自治,大多数大学都不受国家管控。


相反,自拿破仑在1808年颁布法令规定法国的大学体系隶属于国家以来,法国大学一直如此运作,是欧洲最不挑剔的体系之一。读大学被视为一种权利,学生可以报读自己一无所知的专业。去年的改革允许大学要求学生在必要时参加辅导班,并不会给现状带来多大改变。


然而,尽管法国的高等教育体系“有教无类”,但法国在代际阶层流动性方面却表现不佳,无论是以教育结果还是职业阶层衡量都是如此。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因为法国只有40%的学生在预期的课程时限内毕业,既浪费资源又让人受挫。弱势社群的学生辍学率往往更高。


... ...

... ...



↑扫码下载《经济学人》中英双语App↑

登录商论App可免费获取原文


【免费文章】欢迎下载《经济学人·商论》App,试读二月刊免费文章《门有多窄?》(How straight is the gate?)并收听原文音频。


成为《经济学人·商论》订阅用户可阅读所有付费文章,并同步解锁商论2015年发刊至今的2000篇往期文章,包括800余篇文章的英文原声音频。订阅更超值!




现在订阅全年《经济学人·商论》

即享新春超值福利!


法国芬兰模式PK:大学能否兼顾择优与公平?_第3张图片


点此免费下载商论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法国芬兰模式PK:大学能否兼顾择优与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