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讲的是精神健康,这个领域听起来好像和科技挨得有点儿远,但是实际上,每个人的精神状态,包括你的认知、情绪、动机等等,都是和脑科学息息相关的,而且还非常复杂。
脑科学包括脑神经科学、神经行为学、认知心理学等等,可以说,我们对精神疾病的了解、研究和诊疗历程,其实就是脑科学领域不断发展和探索的过程。现在,全世界都在流行的禅修、正念冥想、瑜伽等等,其实也都和脑科学研究的成果相关。
温州康宁医院是国内最大的民营精神病医院,根据数据来看,截至2016年底,中国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已经达到了540万例,而康宁医院的住院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其实精神疾病一直都存在,只是以前大家不重视。
那么,到底什么是精神健康呢?
一、精神健康的定义
精神健康其实是一种大众的说法,比较官方的说法是精神卫生,而精神卫生就是指心理健康的状态,它要求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还要和社会相处和谐。
全世界大概有2/3的心理学家在美国,所以在美国去看心理医生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儿,稍微夸张一点来说,其实就和吃顿麦当劳一样的自然。
根据统计:有30%的美国人都会定期做心理咨询,有80%的人会不定期去心理诊所。
大多数美国人都把咨询心理医生和保持精神卫生看得很平常,就像感冒以后去看门诊一样。
二、中国的精神健康市场
那对比一下中国,我们现在正在大步迈向发达国家的进程当中,物质生活条件就算跟10年前比,那也是改善了非常多的,而在精神方面,其实绝大部分时候都是被忽略了。
在过去,中国人对保持精神健康几乎处于漠视的状态,一个人一旦有了精神障碍或疾病,往往就会被社会忽视,甚至抛弃,不少人就这样沦为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有些甚至选择放弃生命。
而且, 精神出了问题的人,大多还碍于面子不会主动就医,而且就拿看心理医生这个事儿来说,都会被看作是一件不太光彩、难以启齿的事情。
关于这一点,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是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病了。
得了病,有时候不仅患者家属不清楚,甚至连病人自己都不知道,每天都生活在低落的情绪中无法自拔,在旁人看来像是有点儿想不开,但事实上,他们的脑部生理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病变,通过简单的口头劝慰和陪伴根本无法改善。
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延续下去,病人得不到理解和合理的治疗,只会越陷越深,症状也会逐步严重,甚至到放弃生命的地步。
第二个,是精神卫生的概念比较模糊,人们还把精神疾病给妖魔化了。
在现实生活里,很少有人可以用准确的词汇来描述精神疾病,我们经常一不小心就把心理疾病、精神病和神经病给混淆了。
常常把普通的心理障碍等同于精神病,一提到和精神疾病有关的,就会立即联想到电视里精神病人穿着蓝白条病号服手舞足蹈、神志不清的画面,反正要是知道谁有“精神病”,那就不能当正常人了,一定会保持距离,可以说对精神疾病的社会包容性非常差。
稍微扩展一下话题:
心理疾病,翻译过来也就是“心理障碍”,包括常见的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从严格意义上说,这是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可能会有的心理问题,根据世界卫生协会的数据,每4个人中,就会有1个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中被心理障碍困扰。
而精神病,是非常严重的心理障碍,通常需要服用精神科医生开的处方药,严重的还需要住院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
精神病只占心理障碍的很小一部分,比如在美国, 大概有46%的人至少经历过一次心理障碍,而其中仅有3%的人会经历一次精神病。
所以,中国精神健康维护的受众,大部分还是有心理障碍的患者,对于这部分患者的援助,除了服用精神类药物,心理咨询是非常重要的一大块。好的一方面是,近几年心理学知识已经渐渐走进了大家的视野,但无论是数量,还是生存状态,和美国比差距还非常大。
三、 中国精神健康市场的现状
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说说中国精神健康市场的现状。
首先,从数量上说,尽管中国的心理咨询师正在增多,但目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只有40万人,按照14亿人口来算,平均每3000多人才拥有一名专业的心理医生。而美国平均每1000人就拥有1名心理医生。
可以说,中国心理医生的缺口还很大。
其次,从行业生存压力来说,心理咨询1小时至少要200块钱以上,而且往往还需要多次就诊,但现在这块费用还没有纳入医保。本来主动去做心理咨询的人就少,价格还不便宜,那去的人就更少了。这样导致的后果是,除了极少数顶级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全职做心理咨询来养活自己外,大部分的心理咨询师还只能是在线上做兼职的状态。
此外,精神疾病在时间上表现出连续性,这其实有些像慢性病,因为有些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是否得病,也不知道病到什么程度了,所以就很难下决心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