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沐丞
中学时代的我也是个科幻小说迷,那个时候每个月都要在报刊亭买一本最新一期的《科幻世界》,最喜欢的作者就是刘慈欣,《流浪地球》原著小说就是很多年前在杂志上看到的。这么多年过去了,小说的细节印象早已经模糊,只依稀记得是人类建造巨大的推进器将地球从太阳系中推走。不得不承认这样恢弘的想法的确让人记忆深刻,所以这么多年过去依然能够马上回忆得起来。
今年大年初五终于有时间到电影院观看了《流浪地球》,为了更好地写这篇影评我在看电影之前又在网上找到了小说重新看了一遍。刘慈欣原著小说《流浪地球》讲述的是太阳急速老化,不断膨胀,太阳系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人类希望驾驶地球寻找新的太阳,为此造出了同样庞大的行星发动机,将地球推进到逃逸速度,然后朝着最近的比邻星驶去。整个过程分为刹车时代、逃逸时代和流浪时代,要持续2500年。小说是通过男主人公的一生经历的各种事情来描述这样一个宏大的计划。
而电影版的《流浪地球》进行了深度二次创作,重点讲述了地球在接近木星时,受到木星引力作用,三千多座行星发动机停摆,地球即将撞上木星,地球上的男主人公和其在空间站中的父亲,以及全球人类联合起来处理这场危机的故事。
我们可以看到电影和小说相同点大概就是故事所处的大背景,即因为太阳的逐渐衰亡,人类建造巨大的推进器将地球推离太阳系,在地球飞行的过程中,地表已经冰天雪地,所以人类转入地下城生活。
小说的时间线比较长,是围绕着主人公从幼年一直到暮年发生的事情,而电影只是集中讲述了主角如何化解地球在经过木星时遭遇灭亡危机的故事,时间段是非常短的一段时间。
电影为何做这样的改编?我觉得有如下几个原因。
第一,电影和小说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电影可以忠于原著小说,也可以不忠于原著小说。关于这一点相信大家并不难理解,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动画片《狮子王》的原著小说是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后宫甄嬛传》的原著小说发生的年代背景并非是电视剧中的清朝雍正年间,还有这么多年来的各种《西游记》故事类的电影跟原著都相距甚远。
所以,网上有不少网友说《流浪地球》电影跟小说故事根本没有关系,编剧太烂等等都是对于电影和小说这两种艺术形式的不了解。原著小说的作者是刘慈欣,但是他并非电影的编剧,事实上小说作者和编剧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工作。小说作者写的小说面向的对象是最终的读者,而编剧写的剧本面向的对象则是参与影视剧创作的工作人员,如导演、演员、场工等。小说作者不一定能当好编剧,反之亦如此。
小说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如果不考虑一些出版内容要求的因素,它的瓶颈可能仅在于作者个人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上,文字可以给作者留下各种想象空间。但是电影则是视听一体的表达,它涉及到故事场景的搭建、演员表演、后期制作等众多环节,是一个需要“落地”的艺术形式。电影要把一个故事拍出来,需要考虑的问题远远多于小说,它一定是整个制作团队深思熟虑的结果。
第二,电影选择改编原著小说是综合考虑到视觉化呈现以及故事性和拍摄的可执行性。简单来说就是上面说的“落地”,因为毕竟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要考虑故事的精彩程度以及各种细节,照搬原著不是不可以,但是可能会非常困难。
我们先看看原著小说,它讲述了主人公从幼年到老年整个时间段,这就像武则天的故事要从她年幼时进宫当先帝的才人然后一直到自己八十多岁从皇帝退位一样,故事的时间线太长,拍电视连续剧或许可以,但是要浓缩到两个小时的电影中则有很大难度。还有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让不同的演员去演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会造成主角不集中,故事也不集中的问题。
时间线太长就涉及到会发生大量的故事,这也不利于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的表达,一部电影通常就是表达一个核心故事的开始、高潮和结束,《流浪地球》电影的核心故事就是讲述主角和父亲联合拯救即将被木星引力撕碎的地球,核心故事就是主角的剧情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会穿插交代整个大背景、人物关系等等,但是不会涉及到太多跟核心任务无关的故事情节。
所以,电影要把尽可能多的戏份放在主角上,让他去完成核心任务,而不是讲述围绕着他的一辈子发生的各种事情。
第三,原著小说所表达的价值观可能不适合在春节档的电影中呈现。这部电影上映的时间其实在拍电影时应该就已经确定,因为在电影中吴京所饰演的父亲有一句台词就说了“这是中国新年的第一天”这样的话,所以肯定是锁定春节档的。而中国的农历新年是阖家团圆,温馨热闹的时候,电影的主题如果跟这个文化相距甚远可能难达到共鸣。
原著小说所呈现的价值观是极大削弱了亲人之间的感情,因为那个时候的人类只有求生欲,亲情、爱情、友情这些现在这个时代看来美好的东西,在地球在流浪这样的大背景下已经不是那么重要。比如原著中主角的父亲突然某一天就说要去跟主角的老师生活在一起,主角的母亲几乎无动于衷,以至于主角的父亲回来都不知道他之前为什么离开。再比如因为地震导致地下城被毁,主角的母亲没能来得及撤离直接被岩浆吞没,主角也只不过心里有一点点感伤然后马上就投入到新的状态。包括主角跟自己妻子的结合和分开也都十分的轻描淡写。
如果把上述这种十分疏离的人与人的情感在电影中表现出来,不是不可以,但是一定不符合当今的主流价值观,至少不符合中国人的情感诉求。因此电影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祖孙情、父子情、兄妹情,没有沿用原著小说中的情感价值观。这也是为什么你读小说可能感受到的是恢弘而又冰冷的浪漫,而看电影你会温暖感动到流泪,因为电影只用了一个事件,丰富了很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细节的表达。
第四,原著小说中的一些情节不一定能通过广电总局的审核。一部电影并不是在拍完了之后才审核,而是在拍摄之前首先剧本就要过审,有些相对敏感的情节必须要删除,否则会给以后电影的拍摄和上映带来麻烦。上面说的相对冷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虽然说不一定会直接不通过,但是毕竟不符合主流价值观,存在很大风险。
原著小说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情节是很多平民怀疑流浪地球计划是个阴谋,因为很多人经过观察太阳,发现太阳跟数百年前的太阳没有什么变化,于是大家开始纷纷反抗联合政府要夺回地球推进器的控制权,这其中就有主角的妻子,于是有很惨烈的暴动和战争。这种人民与政府对抗的情节应该是很难过审查的。
所以,电影只截取了小说中很小的一个片段,应该只有两百多字的篇幅,作为整个电影的核心背景,让主角跟亲人、朋友、陌生人一起协助,进而整个人类一起共同合作完成不可能的任务。这样一来,至少在情节上不会存在风险。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电影的确有必要对原著小说进行改编并进行影视化的再创作,那么改编得如何呢?有不少网友对电影的改编进行口诛笔伐,还不停地找电影中的Bug,我觉得这种行为十分偏激。
首先,一部科幻电影有一些Bug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作为中国第一部里程碑式的科幻电影,我们要有这样的容忍度,就算有Bug有硬伤,也瑕不掩瑜,没有必要以找到不合理的地方来证明自己多么有水平,至少电影是得到了原著作者刘慈欣的高度认可。
其次,从改编的主线情节来看,最起码也是无功无过。这部电影更像是《2012》、《末日崩塌》、《明天以后》这类科幻灾难片,在好莱坞的科幻灾难片也经常是从一个小家庭的逃生和营救作为主线,逃生的主角们都会带有主角光环和神一般的队友。
再次,从电影的特效上来看,它的确代表了当今中国科幻电影的最高水平。中国就没有什么硬核科幻电影,这些年都是神话、玄幻类的电影在大做各种特效,我们应该为中国开始拍摄这样的科幻电影,而且是本土的科幻小说故事而感到骄傲。
最后,从演员的表演上来看,基本上达到了一部科幻片的要求。科幻片不是文艺片,而且里面的演员基本上都不能算是演技派,还有各种各样的外国人,我们不需要像要求一部去角逐表演类奖项的电影去要求这部电影。
无论如何,这部电影能够拍摄完成并上映就已经超越了影片本身,不论它的故事情节是否有漏洞,特效是否达到完美的水准,这部电影的里程碑意义在于国产科幻片可以达到一定水平,让更多电影爱好者知道中国有一批优秀的科幻小说作品和电影人,同时意味着本土科幻电影的崛起,而不再是只有神话、玄幻的题材,国内观众的审美水准也将逐渐提高。
沐丞:一个自由影评人。
微信公众号:沐丞影评(mucheng-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