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magasa
美国是一个历史很短的国家,因此这个国家没有自己的神话,而中国、欧洲、印度、希腊、埃及这些历史悠久的地方都有数不清的神话故事。神话的意义并不在于它曾经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现代社会人们已经不需要通过神话来了解我们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神话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凝聚力之来源,所以美国从未放弃过用各种方式来谱写新的神话。
但美国人选择的方式不再是远古人类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而是以高科技为载体的新大众文化,故事内容也不再是神如何创世那一套。在这个意义上,《星球大战》就是美国人心目中的国民神话,可以和它相提并论的还有电视剧《星际迷航》,只不过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不及前者。
每个民族都有国民神话,但《星球大战》也许是唯一成为国民神话的电影。因为电影太年轻,没赶上古老民族形成共同记忆的年代,所以这只能发生在美国。
在《星球大战》之前,承担谱写美国国民神话重任的电影类型是西部片。但是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西部片刚好衰落了,顺应太空时代来临的科幻片承继了它的很多功能(没有任何一部西部片达到过星战的影响力),这种类型上的变化,并未在根本上改变美国神话的核心元素——扩张进取不停的昭昭天命。也就是说,牛仔和印第安人的冲突,现在变成了绝地武士和黑武士的对决,真实的历史和西部被换成了「很久很久以前」和「遥远的银河系」。
从现代神话的角度而言,《星球大战》其实就是另一个版本的《魔戒》。卢卡斯和托尔金所仰仗的文化与学术资源自然大相径庭,他们的艺术野心和想象力也有很大分别,不过在书写神话时运用的创作方法、搭建的结构框架却基本没有二致。
卢卡斯深受东方文化的影响,黑泽明是他最喜欢的导演之一,《星球大战》的故事原型和黑泽明的《战国英豪》有三分相似,都说的是一个武士保护公主逃亡。所以《星球大战》的世界观中也融合了许多东方文化的元素,使它和传统的基督教寓言相去甚远。
片中最突出的东方文化化身便是最资深的绝地武士尤达,他像禅宗大师一样教导卢克运用心灵和精神的力量,他所维系的绝地武士伦理也具有很浓的东方社会的师徒纲常味道,他对死亡的看法更是如此。
《星球大战》是现代科幻片的里程碑,甚至说是一个新的起点也不为过。
科幻电影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电影类型,上世纪的30年代和50年代,好莱坞科幻片有过小小的高峰,但直到1968年的《2001太空漫游》之前,它在电影产业中的地位都是低下和廉价的,人们并不尊重这个类型,认为它上不了台面,缺少杰作,只是青少年打发时间的消遣。
库布里克的《2001》做到两件事:一是极大地提高了科幻电影的艺术和哲学水平;二是预示着特效将成为电影制作的核心。这两件事都对未来的电影产业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但还差第三件事,那就是让特效技术驱动的科幻电影成为整个电影产业的龙头类型,并大大提升电影大片的票房天花板,重新塑造好莱坞的电影制作,使其重新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龙头——办到这件事的是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它的问世比《2001》晚九年,但剧本的构思其实只差四年。
Princess Leia Organa
卢卡斯是库布里克的忠实粉丝,他从当导演开始就想的是拍科幻片,而且希望拍《2001》结合007的新型科幻片。在他看来,《2001》固然很伟大,但含义太晦涩,这局限了它在大众文化当中的影响力,所以它希望用《2001》的太空歌剧的方式,讲一个更加通俗的以牛仔或武士为人物原型的冒险故事。
我们在《星球大战》中可以看到约翰·福特的西部片、日本武士片的影响,其实那就是一个农场少年如何成长起来对抗邪恶帝国,充满个人主义英雄气魄的故事,并点缀以剑术打斗、魔法和科技,它在七十年代的陡然亮相,将整整一代人震得目瞪口呆。
当时的影评人和观众都不知道该如何来评价这部电影,因为它没有任何先例可供参考,媒体只好反复用飞侠哥顿、巴克·罗杰斯这些科幻漫画里的英雄,和经典西部片、海盗片、亚瑟王的圆桌骑士来和绝地武士比较。
《星球大战》持续的影响力连卢卡斯自己都未曾料到,由这部影片启动的所有伟大变革中,除了那些所有人都知道的,还有一些只有个中专业人士才有的深刻体会。
举个例子,资深录音师沃尔特·默奇就说:「《星球大战》打开了那个罐子,从此人们意识到电影不仅仅是要有音效,而且是要有好的音效,因为那也能带来票房。从来没装过立体声的电影院开始安装设备,因为它们想放映《星球大战》。」
凡事都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正因为《星球大战》的影响力无与伦比,对它的批评也是自它问世以来就不绝于耳,以彼得·毕斯肯德为代表的一种意见,认为《星球大战》和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的出现,扼杀了「新好莱坞」企图拍摄「伟大的美国电影」的努力,它们用一种更符合青少年口味的浪漫奇观展示取代了严肃、尖锐的社会批评电影,后者的例子包括《教父》《法国贩毒网》《飞越疯人院》《出租车司机》《安妮·霍尔》《荣归》等等。
卢卡斯在《星球大战》中展示的道德观比起六、七十年代流行的欧洲电影和「新好莱坞」来,自然是一种「后退」,它让正义和邪恶的简单二元对立重新成为潮流,就像四五十年代「黄金时期」的好莱坞电影一样。贯穿《星球大战》中最核心的冲突是善良的人如何抵御内心黑暗面的诱惑。
卢卡斯将这一点渲染得太过夸张,好像一切事物的根源便在于它,以至于政治和军事上的正面冲突最后都成了无关紧要的走过场,而几个关键人物抵御住了或是未能抵御黑暗面的诱惑,成了决定成败生死的关键。那么黑暗面到底是什么?似乎是人内心的某种贪欲。简而言之,只要一个人内心向善,那就世界和谐,如果贪婪和邪恶夺走了你的灵魂,那就一切完蛋。
中国人没办法想象《星球大战》在美国的影响力,也许可以用《西游记》来参考,不过《西游记》从普及率说当然也是家喻户晓,但它也欠缺粉丝的狂热崇拜和热爱。对中国的影迷来说,《星球大战》的群众基础应该还不如《变形金刚》,它在中国更接近于小众亚文化。
中国电影市场在90年代前并未开放,老「星战三部曲」未能有大规模上映的机会,不过通过一些小规模的电影展、内部资料场,及地方电视台的盗播,应该也有少量观众在80年代就有幸看到过这个电影系列。
还有出版社出过盗版的《星球大战》连环画。有趣的是,其中一些连环画大约是因为作者并未看过电影和文字资料,只能根据零星的剧情介绍和海报图片来改编,最后与原著相去十万八千里。但仍然有不少科幻粉丝,在读了错漏百出的连环画后,开始憧憬想象电影是什么样子。
1999年《星战前传》第一部在中国公映,之后的两部前传也都相继上映,但三部票房都未能过亿。这是好莱坞面临的一个两难问题:对于美国本土市场来说,《星球大战》的核心魅力是它的历史传承和复杂的世界观设定,但对新兴市场来说,只有像《变形金刚》那样剥掉复杂的文化外壳,尽可能地简单、透明,才容易在跨文化市场取得成功,这是「星战」决不会干的。
本文发表于《周末画报》和《IDEAT理想家》。
点击或输入以下关键词,查看过往精彩内容
华语烂片 | 文革片单 | 足球 | 高仓健 | 真探 | 希区柯克 | 原力觉醒 | 师父 | 同性恋电影 | 卡罗尔 | 惊悚片 | 性意识 | 八部半 | 最好华语片 | 边境杀手 | 侯孝贤 | 绝命毒师 | 电影院 | 柳升完 | 福尔摩斯
编辑:Olia [email protected] 扫描二维码 下载《虹膜》付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