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伏娃笔下的《第二性》

作者,西蒙娜·德·波伏娃,上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女性主义的奠基者。
波伏娃笔下的《第二性》_第1张图片
第二性

关键词第二性、他者、存在主义、分析依据


波伏娃《第二性》存在主义的立场出发,运用了生物学、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人类学、历史学的多种知识背景,深刻而极具说服力地分析了女性在历史上被压迫的根源,并在当代社会呼吁男女之间的平等,以及女性自身意识的觉醒。它揭示了人类漫长历史以来,女性被歧视的种种根源,深刻分析了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别、分歧以及不平等的缘由。

在西方,《第二性》历来被奉为女性主义的“思想圣经”。


一、“第二性”指的是什么?

  波伏娃提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意思是女人的地位不是生来如此的,是男人、社会使她成为第二性。显然,在本书中,第二性指的是女性。

波伏娃在第一章中就以提问的方式提出“女人是什么?” 她用自己的话概括了社会的看法。

“在这个社会中,男人是绝对的主体,而女人不过是相对主体的‘他者’。”

换句话说,意思就是在我们这个社会中,似乎男性是才是绝对标准,而女性总是被标准衡量的对象,就像图中的垂线与斜线。

波伏娃笔下的《第二性》_第2张图片
女性是斜线?

是什么造就了这种看法呢?


二、分析依据

波伏娃分别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分析女性。

1、生物性理论依据

细胞决定了男女性别,激素决定了男女体质。波伏娃在阐述女性特征时提出的生物性理论依据对于一个门外汉来说已经是非常充分了。其中她还提到了一个有趣的比喻--柏拉图著名比喻

柏拉图认为在起初的时候,世界上有三种人,即男人、女人和两性人;每一个个体都有两张脸、四条手臂和相连的两个身躯;有一天,他们被分裂成两个人,“就像切开一只蛋一样”,自此以后,每一半都竭力去寻找互补的另一半,天神随后决定,新的人类将由这不同的两半交配后产生。

波伏娃笔下的《第二性》_第3张图片
打碎的鸡蛋?两性人?⊙ω⊙

这是一个解释爱情起源的著名故事,但很显然这个故事并没有解释男女两性划分的来源,而只是将两性的区分看成既定事实。

波伏娃在本章最后给出的结论:

尽管女人在总体上生命力比男人强,女人相对比男人活得更长,但女人生病的时候比男人多得多,在很多时候,女人往往不能支配自己的身体,也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2、精神分析观点

波伏娃阐述了各个精神分析学家的不同观点。

弗洛伊德尽管是精神分析学派的重要人物,但波伏娃并没有认为历史上的弗洛伊德给予了女人应有的重视,她觉得佛洛依德对女人的看法仍然是承接了传统男人的看法,只是经过了稍微的修饰。

所以对此观点上,波伏娃是采取反对态度的。

3、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三、波伏娃笔下“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女性

1、游牧社会中,“女性负责生育,男性努力实现平衡”。

波伏娃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生命本身并不是最高的价值,生命应当为一个比它更高的目的服务,才能真正体现生命的意义。女人之所以被剥夺了生命的意义,就是因为女人被排除在这些活动之外,她只能局限在家庭的种种琐事之中,而不是像男人那样参与集体的远征。

2、与游牧社会不同,农业社会中,女人往往具有一种不同寻常的威信。这种威信通过孩子的重要性得以解释,这种重要性建立于土地劳动基础上的文明中。(一种附庸威信)

3、波伏娃还写到古代世界各国的女性,如古罗马,她们虽然在家庭中有一个位置,但由于缺乏实际的权利和经济独立,她们总是被禁锢起来,她们的解放只是一种假象,她们的自由是空洞的。因为她们虽然表面上自由,实际上却什么也做不了。

4、基督教认为整体上女性水平没有达到一个高峰的原因:不是女性在智力方面有缺陷,而是因为社会从来没有给予女性像男性那样相等的机会。

5、近代社会中女人在财产上不再依附于丈夫,那么在家庭中,男人和女人的地位就是并列平等的,这种稳固性甚至比因孩子构成的关系更为可靠。

但在整体上,现代大多女性仍然处于附庸的地位,女人并没有掌握自己的主权,并没有为自己而活,所思所想所做的其实仍然是这个男性社会全方位引导她的结果。(本人表示不服(๑‾᷅^‾᷅๑) )



小心得

距离我们有半个世纪的波伏娃的女性观虽然离我们比较久远,但还是表示赞同哒。随着时代发展,“男女平等”不再是句口号,但正如波伏娃的种种分析,男女区别对待还是存在的。

比如,我们说一名女性比较“汉子”,会觉得这名女性外向、开朗、大方……而说一名男性“很娘”,自然而然地联系到一系列的贬义词……其实,这些现象还是不平等的性别观在作祟。

那作为一名还未工作的小姐姐还在经济独立、精神独立的道路上努力着……(^ω^)

你可能感兴趣的:(波伏娃笔下的《第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