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比利林恩》李安想表达得太多

【影评】《比利林恩》李安想表达得太多_第1张图片

李安倾注心血大胆突破采用最新技术120帧画面拍摄的电影《比利.林恩》上映伊始,就遭到外媒的一致差评。东西方文化差异还真的是比想象中大,虽然都是西方的演员,却是东方的文化。

电影里有《速度与激情》里的演员,却没有《速度与激情》的惊险刺激情节和故事。

故事对于今天看惯了好莱坞大片的观众来说,乍一看确实太平淡了。但是看完后再回味,其实好多共鸣,李安还是中国人。

电影拍到主角多次流泪的画面,在中场仪式上和在结尾和姐姐告别时。外国人好像不太能接受这种东方式的男人“泪流满面”的“懦弱”。记得吴宇森也曾经在谈到《变脸》中主角流泪的情节遭到美国人主演抵制的往事,讲到西方人不允许自己的英雄“懦弱”、“泪流满面”。看来”爱哭“是中国男人的”专利“啊哈哈!

总之,作为一个素来受唐诗宋词熏陶、多愁善感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中国人,对电影所传达的种种情绪都是有着似曾相识的感受。特别有感觉的几个片段:

——”比利,你的故事已经不再只属于你了,而是全美国人的故事了。“

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做一件事情,是出于自己的初心,或热爱或厌恶,像比利当初为了给姐姐出气而打伤她的男朋友,他是出自自己内心的原始冲动,未去考虑后果、权衡利弊

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做一件事情,是为了自己,而且也认为只是关系到自己。比如那个为了去喀纳斯探险而遇难的广州大学生,她怎会想到自己的失踪会招致全社会的关注、会动用那么多人力物力去搜救,遇难后还要背负”不负责任“”无知“的骂名。

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做一件事情,没有那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也没有那么伟大的意义,我们爱学习,于是成为学霸,于是考上名校当了状元。至于因此而成为新闻焦点,被媒体挖掘出那么多励志故事、被母校作为标杆宣传,那些已经与我们无关,甚至我们在大学里经历的不适和挫折都已经无人关心,大家津津乐道的还是那些分数、那些曾经强加在我们头上的光环。

就像某个明星说的,他常常看到报纸上写关于他的事情,好像在看一个陌生人的故事,因为那不适他自己,那是媒体、是外界想象中他应该的样子。

——“你们的职责是挖,我们的职责是杀。你们挖你们的,我们杀我们的。”

石油商人过来和B班士兵搭讪,想表达一番家国情怀,对士兵的关怀。然而班长的一句话,立刻撇清了商人和士兵之间的关系,拒人于千里之外。他想表达:“我们不是为了要掠夺石油,帮助你们赚钱才去打仗,你是商人,我是军人,我只是在履行自己的职责,请不要把我们扯到一起。请不要把那么多无谓的意义强加在我们头上,我们是军人,打仗是我们的本分。”

对一切社会树立的典型、劳模、公司选拔出来的优秀员工,标榜的“无私奉献、团队精神”其实都是一样的道理,那些光环、那些冠冕堂皇的道理都是外界强加的。作为主人公自己,只不过是在尽自己本分而已,没有那么多意义。

班长对此看得很透彻。其实大家对此看得也都透彻,只不过很多时候,世俗流行“看破不说破”,他因为犀利地说破了,最后弄得彼此都很尴尬。

——“我不是英雄,我只是军人,我没办法区分对错,我只是服从命令。”

记得冯仑说过一句话,评价"文人“和”老板“的区别,说”文人“做一件事,总是有很多理由、情怀、道理,而”老板“很简单,做或者不做,有利还是有弊。

世俗也是习惯于化简为繁,简单的一件事情,总要赋予这样那样的意义,用这样那样的道理和价值观说服自己。比如某个人撞得头破血流碰巧撞到了一个机遇成功了,就要讲一个故事,说自己如何做规划,一步步通过努力、布局赢得了今天的成功,演绎得自己有很多选择,而这种选择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的理性选择、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似的。其实很多选择,是没得选择的选择,就像马云评价阿里巴巴的成功,是因为创始人找不到工作不得不去创业这样一个残酷不太激动人心的真相。

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赋予这样那样的意义,追本溯源,其实无非也就是为了生存而已。找到了不多的几件让自己得以生存又能胜任的事情,于是就这么一路闯荡下去而已。

《比利林恩》的故事,很东方,有一点点宿命的意味,少了西方人”人定胜天“”命运由我做主“的乐观精神,这就是外媒恶评的原因吧。东方的智慧,是讲究”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上善若水“、”退一步海阔天空“。所以西方多创新、多年轻人的奋进进取心,东方多中庸、多人情世故的平衡。

其实无所谓对错,懂得就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影评】《比利林恩》李安想表达得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