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钢铁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寒冬。全世界的这个行业,温度也并不更高。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前不久举行了国际钢铁会议。由比利时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举办的这场磋商,旨在为全球钢铁产能过剩开药方。
世界钢铁工业协会的数据表明,2015年中国钢铁产量约8亿吨,超过世界其它国家产量的总和。要说去产能的苦,产业转型的痛,中国说第二,谁能说第一?
但没有关系。总有人会抛出中国“倾销”的概念,让人觉得,这场产业寒冬的“取暖费”,要让中国人来掏。
愤怒
不管这些想法符不符合事实、经不经得起推敲,不可否认的是,思想的力量,总是非常惊人的。就是钢铁大会开幕当天,上万名德国钢铁工人走向杜伊斯堡的街头进行罢工,他们的要求简单易懂——政府应该有效应对来自中国的钢材冲击。
这些工人,只是德国全国钢铁工人罢工的一部分,工会宣称最终将会有超过45000人参加此次罢工。4万5千人,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全德国钢铁业直接从业人员总共也就8万7千人。也就是说,有超过一半的钢铁工人参加了罢工,希望政府强硬制裁中国的钢铁企业。
国际工人阶级革命友谊的小船,咋说翻就翻呢。
在法国,经济部长马克隆更是直截了当表示:“中国为钢铁生产提高补贴,使中国的低价钢铁摧毁了欧洲钢铁生产,这是不能接受的。”这种表态当然也应理解为法国钢铁行业的态度。而英国媒体也普遍将本国钢铁工人的失业,怪罪于中国的钢铁“倾销”。
似乎,整个欧洲的钢铁行业都将自己身上那口沉重的锅甩给了中国。
所以,我们必须来掰扯掰扯,这个钢铁大锅,是中国该背、能背以及会背的吗?
大锅
不过否认,中国获得世界的关注也是有原因的。谁让中国既是世界第一大钢铁生产国也是第一大钢铁消费国呢?
前面提到过,2015年,中国生产粗钢8.03亿吨,占据整个世界粗钢产量的半壁江山。光河北一个省,钢铁产量就比人家整个欧盟还要多。这么大的体量,人家不盯着你看,又能盯着谁呢?
然而,中国的钢铁产量大是一回事,行不正当竞争又是另外一回事。中国钢铁产量大就一定会去摧毁他国的钢铁行业?这两件事之间要搭上联系,得飞跃一道逻辑天堑。欧洲代表为了在二者间建立联系,往往就以“补贴”和“倾销”为招牌,将其作为制裁中国的依据。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些“补贴”和“倾销”究竟是这么一回事。
就补贴来说,举河北钢铁集团为例。2014年,该企业共接受719万元人民币的行业专项政府补贴,以及近5000万元人民币的额外政府补贴,这份补贴的主要部分是以环保奖的形式发放的。而2014年河北钢铁的营收为45.5亿美元,位列当年《财富》500强第239位,按规模计算是当时全球第二大钢铁生产商,这些补贴的比例只占其营收的约0.2%。
不同地区的不同企业所接受的补贴是不同的,同样是在2014年,华菱钢铁、鞍山钢铁、南钢集团和方大特钢四家企业共获得政府2.5亿元的补贴,而重庆钢铁一家企业只上半年就获得了5亿元的补贴。这些补贴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配合国家战略引导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和转型。
然而在出口领域,中国从来都没有实施任何补贴性质的政策,与此恰恰相反,甚至对部分钢铁产品加征了关税,如对钢坯(长条)加征了20%的出口关税。
与欧洲相比,中国的钢铁产品具有一些价格优势。这些优势和科技创新有关、和能源及劳工成本相对较低有关,恰好,就是与出口补贴政策没有任何关系。
我们再来看看“倾销”问题。倾销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世界上的很多国家往往都会以“反倾销”为名对中国的各类产品进行调查,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反倾销调查受害国。
那么中国钢铁产品对欧洲“倾销”的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
以英国为例,2015年英国共进口75.2万吨中国钢铁,只占英国当年进口总量的11%,进口额4.57亿美元,也只占当年进口额的7.6%。而在这些进口钢材中,大部分都是低附加值的普通钢铁条杆和板材等,这些钢材英国本国已不再生产,只能选择进口。可见,对于英国的钢铁行业来说,无论是从进口的数量、金额还是种类上来看,要说其面临着多么强大的中国钢铁产品的竞争甚至是“倾销”,恐怕是难以服人的。
我们再将视野扩大一些,据中国海关统计,2015年中国对欧盟的意大利、英国、西班牙、比利时、德国、荷兰、葡萄牙等七国总共出口钢材783.8万吨,也只占当年中国钢材出口总量的6.9%。
更何况,欧洲钢铁企业的竞争力本身也没有那么强。比如在英国,其钢铁等重工业需要支付较高的能源费用。据媒体公开的报道,英国钢铁公司用电价格甚至高出欧盟平均水平的80%,而后者已经是美国的两倍。同样,在整个欧盟范围内,因为其钢铁业面临着能源、劳工等方面成本长期居高不下的局面,导致其普通和低端钢材在激烈的全球钢材市场竞争中缺少竞争力,很难获得盈利。这些缺少竞争力的钢铁企业在国际钢铁贸易中处于弱势地位,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困局
无论是欧洲还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钢铁行业都正面临着严峻的寒冬。归根结底,这场寒冬来源于世界经济的增长乏力和需求不振,与之相应的便是全球性的生产过剩。一个人的肚子已经饱了,所以他身边的饭馆就都没有生意可做,这些饭馆要做的不应该是互相指责,而是相互合作共迎难题才是。
但欧洲一些钢铁企业和部分政界人士面对如此困局,开出的救命良方竟是寄希望于欧盟对中国进行制裁,遏制中国钢铁的“倾销”,这不得不令人感到遗憾。
要知道,2015年,中国在消化了绝大部分钢铁产能的基础上甚至进口了1278万吨的钢材,在全球性产能过剩的情况之下,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目前,中国已经淘汰的落后钢铁产能达9000万吨,今后还将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至1.5亿吨,未来5年,会有大约50万钢铁工人因此下岗。面对困局,中国政府已拿出了实际的行动进行应对,然而单打独斗是解决不了世界性难题的。这需要各国政府拿出诚意、摆明态度,共同应对这场全球性的危机。
总不能是我拿你当队友,你拿我当对手吧?
突围
大家可能都习惯好日子了。
这么长时间里,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促使钢铁等行业蓬勃发展,作为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国也是消费国,中国的需求也曾是世界钢铁行业快速发展的倚仗。很多欧洲钢铁企业也是搭过中国这趟顺风车的。
而今,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正在去产能、调结构;再加上世界宏观经济复苏乏力……大家都要比以前过得紧巴点儿,这个事儿这么明显就不用再讲那么多大道理了吧。
但问题是,一些外国企业和政客,对待中国的态度却极其微妙。需要中国时,就一边歌颂中国经济奇迹,一边大力推销本国商品。遇到困难,就举着中国靶子,往上面射箭,觉得可以趁机转移矛盾、逃离窘境。
现在的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每年贸易额占据世界总量的十分之一,同时也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因此,任何针对中国的无端制裁和反倾销调查,最终都必将导致两败俱伤的结局,甚至对世界经济的稳定造成影响。
所以说,钢铁这口大锅,中国背不了,也不会背。中国从来都不拒绝承担责任。钢铁也好,石油也罢,在全球性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中国的态度和提出的突围之路都已经很明确了。
就像商务部部长高虎城曾表示过的那样:“就钢铁来说,这是全球性的产能过剩。全球性问题必须大家一起坐下来解决。但同时我们也要按照世贸组织有关的贸易救济规则,维护中方企业的合法权益。”
文/燕歌雅行
注:本文已独家授权海外网刊发,转载请联系15911166061。微信群已满,你可以加岛妹的微信(就是这个号码),让她帮你拖入,注明是想加学生群、公务员群、企业员工群、媒体群、经济金融群还是海外人员群。同时,我们也欢迎大家加入侠客岛微社区。很抱歉,岛妹每天微信加人数量有限,手机常常瘫痪,造成一些岛友排队等候时间过长,我们深表歉意,希望耐心等待叫号。么么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