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窄的铜盘之上,大幕拉起。
大人小孩期待地睁大眼睛。
棍棒击盘,犹如锣鼓铿锵,伴着一声京剧唱腔,胶泥与纸浆做成的美猴王舞刀弄棍,竟是活了起来。
这是鬃人,脱胎于京剧的传统民间艺术。
在那个京戏无比繁荣的年代,点缀了无数人童年的梦。
随着京剧衰落,鬃人再也吸引不了孩子的目光。
如今,放眼全北京城,还在做,还会做的,只有唯一的鬃人传承者——快80岁的白大成,和他的弟弟与儿子。
恐成绝响。
一百年前,京剧发烧友们,将戏台上的热闹搬到台下,做出解闷儿用的戏装小人。
这些小人繁复漂亮,穿戴扮相、脸谱把子都和京剧舞台上一模一样。不仅如此,将它们摆在铜茶盘子内,拿木棍那么一敲,小人还能动。刀枪乱舞,胳膊挥动,恍若上演“活人大戏”。
动的秘诀在于,所有的人偶都没有脚。靠、褶、蟒、帔以下,整整齐齐地粘着一圈猪鬃,因此得名“鬃人”。
耍的人一敲铜盘子,只听“当当当,当当当”,好戏开场。盘里或热闹或冷清,剧中有多少角色,就摆多少鬃人。
全副武装的鬃人们借着猪鬃的弹性和盘面的颤动,立即挥起兵器。两只胳膊连着铁丝,舞动起精彩的一招一式,攻防分明。
更妙的是,盘中人的转速、方向各不相同。武将头插翎毛,背扎小旗。铜盘之上团团旋转,刀来枪往,煞是好看。
现今唯一的鬃人传承者白大成,刚开始接触这门手艺时,还是个20岁的文艺青年。1960年那会儿,做鬃人的人不多,但也不少,没到现在这样独木难支的地步。
凭着自己对京剧的热情和大学的物理底子,白大成上手很快。不仅如此,他还做了许多改良,比如给人物加了亮相的腿,戏服换做保存更久的绸缎,并且量体裁衣、手绘花纹。
他甚至会根据唱腔,特地给人物做一把渲染凄凉的破伞。因为鬃人虽小,却渗透着中国的古典文学、历史故事、传统演艺。
鬃人大热的时候,不少人试图仿造白氏技法,但都没有成功,不是白大成有什么特别的秘诀——
他曾多次毫无保留地在电视节目上演示鬃人的制作,节目播出后,电视台的电话都快被打爆了。
“很多人找我,想学,可是以它为生,用它赚钱并不容易。一说,就又没这心了,他们恨不能今天一学明天就能拿出去卖去。”
今天的年轻人已经很少听戏,更别提对诞生于京剧的鬃人产生共鸣。
白大成曾经在腾讯网上,兴奋地通过QQ群,想在1700万名投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年轻志愿者中,找到自己的传人。
未果,只好收了学英语的儿子白霖做了关门弟子。
几年前,一位美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来找白大成,说:“我要回国了,你给我做几件人物。做一个钟离春吧。”
白大成一听非常惊讶:“你怎么知道她?这个人物只有昆曲里唱过,也是中国戏曲里面唯一的一个女花脸。你是不是哪年看过北昆复排的《棋盘会》这出戏?”
那个美国人回答道:“是。”
“一个外国人,太难得了。”白大成叹道。
爱鹦,一位美国女士。她在中国工作时,庙会上邂逅“鬃人”,从此爱不释手,特地找到白大成订做了一套“鬃人”作品。
10年之间,爱鹦辗转在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地工作,这些“鬃人”一直伴随在她的身边,从未丢失。
熟土难离,外人的关注终归属于外人。一门手艺的诞生与传承,离不开故土。
相声改良后,观众回到了坐席上。
其他的传统技艺,该何去何从,白大成不清楚。
他只是要求儿子,
让他必须把手艺继承下来,
一直传承下去。
- END -
此曲只应天上有,
但愿人间无绝响。
更多地道美物,欢迎关注地道风物(ID : didaofengwu)
点击图片阅读《一张绣片,三声悲叹,辗转二十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