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皮尔伯格是有多喜欢大家伙?


《圆梦巨人》


早前就看了斯皮尔伯格的新片《圆梦巨人》(The BFG,2016),这部片能让我记住的只有巨人将自己的巨大身躯包裹在黑街夜色中。之所以喜欢,是因为巨人用自身的装束与周围的环境融于一体,开场就表现了他的不可被人所见。在此之前,还透过女孩的视角,先看到巨人的手跟眼,屋内的一扇窗,依然不见巨人的全貌。这是斯皮尔伯格惯用的提喻法,以局部烘托整体。


斯皮尔伯格好久不用“大家伙”了,这可是他早期电影的招牌,往往用一个势单力薄的个人,来面对庞大的事物或制度的威胁。体现在事物上的有《决斗》(Duel,1971)中的大货车、《横冲直撞大逃亡》(The Sugarland Express,1974)中的警车长龙、《大白鲨》(Jaws,1975)中的白鲨、《夺宝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1981)中的大石球、《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系列中的恐龙、《第三类接触》(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 《世界大战》(War of the Worlds,2005)中的飞船等,他的这套提喻法很奏效,通常是在开篇隐藏“大家伙”的讯息,逐渐展开故事,充分利用观众对未知领域的恐惧感,以此渲染神秘氛围,直到观众见到“大家伙”真容才一点一点喂饱观众,带来更大的乐趣。尤其是《大白鲨》、《第三类接触》及《侏罗纪公园》还加入了新闻媒体的视角,引发对“大家伙”的猜想。后来彼得·杰克逊的《金刚》(King Kong,2005)和加里斯·爱德华斯的《哥斯拉》(Godzilla,2014)都是如法炮制,成为好莱坞叙事的经典案例。甚至许多影片的宣传策略也都是沿袭这套模式,印象最深的就是《哥斯拉》的几款预告片都没有放出怪兽全貌,反而中国版预告片一览无余。斯皮尔伯格在《侏罗纪公园2: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 Jurassic Park,1997)开场使用的黑屏,伴随着恐龙的咆哮与嘶吼,也都能引起观众的期待,后来IMAX公司为加里斯·爱德华斯那版《哥斯拉》做的独家IMAX倒计时片头也是使用的这种方式。


斯皮尔伯格是有多喜欢大家伙?_第1张图片

《决斗》


斯皮尔伯格是有多喜欢大家伙?_第2张图片

《横冲直撞大逃亡》


斯皮尔伯格是有多喜欢大家伙?_第3张图片

《大白鲨》


斯皮尔伯格是有多喜欢大家伙?_第4张图片

《第三类接触》


斯皮尔伯格是有多喜欢大家伙?_第5张图片

《夺宝奇兵》


斯皮尔伯格是有多喜欢大家伙?_第6张图片

《侏罗纪公园》


斯皮尔伯格是有多喜欢大家伙?_第7张图片

《世界之战》


斯皮尔伯格是有多喜欢大家伙?_第8张图片
《圆梦巨人》


这种影片并不需要大明星,“大家伙”本身就是明星,你看看大货车、大白鲨、恐龙哪一个不是?当然,老谋子的《长城》(The Great Wall,2016)就不是(好吧,我错了)。


体现在制度下的“大家伙”也有《辛德勒名单》(Schindler's List,1993)中的集中营和《幸福终点站》(The Terminal,2004)中的机场,其实,“制度”往往是“事物”表象的隐喻,其中不乏观众和影评人的个人解读,但也未尝不可。比如看《决斗》和所处的年代,大货车代表一种工业文明,而小汽车是商业社会中的卑微角色,当货车要杀汽车时,就厉害了我的货车哥!


斯皮尔伯格是有多喜欢大家伙?_第9张图片

《辛德勒的名单》


斯皮尔伯格是有多喜欢大家伙?_第10张图片

《幸福终点站》


其实,在电影叙事中,完全没必要去解释这些大家伙的行凶动机,《决斗》、《大白鲨》都是这种策略,没必要!这都是从希区柯克的《鸟》(The Birds,1963)那儿沿袭而来的,因为一旦让它们有了动机,就失去了那种无处不在的未知恐惧感,除非你想在“大家伙”身上挖掘什么深度。但抛开大家伙,在这类影片里,那个势单力薄的个人,以及他的情感纽带才更关键。《大白鲨》里更多就是以人类角色为切入点,为故事注入情感元素。或许会在恐怖层面丢一点分,但故事饱满了。我一直认为恐怖惊悚片,不是吓人才好看,还是故事。最近的《关灯后》(Lights Out,2016)为例,它是根据导演自己的短片改编的,短片里鬼的行凶动机就没讲,你会觉得不寒而栗。拓展成长片,开场5分钟将招数用尽,那5分钟也没讲动机,你会觉得很好看。但它接下来怎么撑满全片?果然,后面加入了鬼的过去,随后的情节就每况愈下(当然,这片儿毛病还有很多)。另一部恐怖片《它在身后》(It Follows,2014)在这一点上就做的很好,虽然我也不怎么喜欢,但它聪明!不仅没讲动机,并且也是把一种隐喻放在了具象化的鬼的身上,与斯皮尔伯格电影中“大家伙”(事物)背后的“制度”性质一样。


斯皮尔伯格是有多喜欢大家伙?_第11张图片


说回《圆梦巨人》,巨人藏的妙却还是被女孩看到了,这一点与《E.T. 外星人》(E.T.: The Extra-Terrestrial,1982)一样,什么都是孩子先看到,成人不是慢一拍就是永远看不到。看电影也是这样,成长和阅历不同,注意和感受到的点就不同,喜欢的程度也就不同,能以这样的眼光看电影才有乐趣,甭管电影体量大还是小。



END

感谢作者提供优质原创文章,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豆瓣立场

斯皮尔伯格是有多喜欢大家伙?_第1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斯皮尔伯格是有多喜欢大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