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版资治通鉴【668】多少“问心无愧”,无非是“自欺欺人”。2019-12-01

当初,蜀汉前军师魏延,勇猛过人,善养士卒,每次跟随诸葛亮出兵,都请求单独给他一万兵,与诸葛亮分道进兵,在潼关会师,就像当年韩信向刘邦请兵一样。诸葛亮制止他,不许。魏延总是觉得诸葛亮胆怯,叹恨自己的才干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杨仪为人干练敏捷,诸葛亮每次出军,杨仪规划分部,筹度粮草,凡事不假思索,即刻处理妥当。军事上的调度,都由杨仪负责办理。魏延性情高傲,大家都让他三分,只有杨仪不把他当回事。魏延对此至为忿恨,两人势同水火。但诸葛亮深爱二人之才,不忍心有所偏废。

费祎出使吴国,孙权酒醉,问:“杨仪、魏延,不过是两个放牛的小人,虽然有点鸡鸣狗盗的本事,但是既然已经任用他们,就不能轻视。如果有一天诸葛亮不在了,一定会生祸乱,我看你们也是发昏了,不知道防患于未然,难道是留给下一代解决吗?”

费祎回答说:“杨仪、魏延不和,只是私愤而已,并无黥布、韩信那样不臣之心。方今扫除强贼,统一华夏,功业都需要有才干的能人,如果为了所谓防患未然,而舍弃人才不用,就好比为了防备风浪而不用舟船,也不是长远之计啊!”

诸葛亮病困,与杨仪及司马费祎商议自己死后退军的节度,下令魏延断后,姜维再在魏延之后。如果魏延不从命,大军就自己出发。诸葛亮死,杨仪秘不发丧,令费祎前往试探魏延态度,魏延说:“丞相虽亡,我还在。可以让丞相府亲近官属运送棺柩返国,我当自率诸军击贼。为何因一人之死,而废弃天下之事呢!况且我魏延是什么人,岂能听命于杨仪,做一个断后之将!”然后与费祎商议哪些部队送丧回去,哪些部队留下作战,令费祎亲笔手书,与自己联名签署,布告诸将。费祎假意推脱说:“我还是要回去跟杨长史打个招呼,杨长史是文官,不懂军事,他一定会听您的意见。”费祎出门,飞马而去。魏延很快后悔放走费祎,但是要追已经来不及了。

魏延派人侦察杨仪行动,发现杨仪已经按诸葛亮生前布署,诸营依次撤退。魏延大怒,乘杨仪本身还未动身,率所部径直南归,所过之处,烧绝栈道。魏延、杨仪各自向蜀主刘禅上表,指控对方叛逆,一日之中,双方的火急军情交替而至。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董允和蒋琬都担保杨仪忠诚,而怀疑魏延。杨仪命士卒伐木修复栈道,昼夜兼行,也追到魏延身后。魏延在先,占据南谷口,派兵逆击杨仪等。杨仪等令将军何平(就是之前街亭的王平,他由母亲娘家何氏抚养长大,所以姓何,之后恢复本姓姓王,后来又改回去跟母亲姓)前去抵御。何平率先上前呵斥说:“丞相去世,尸骨未寒,你们岂敢如此!”魏延的士兵都知道是魏延理屈,不肯替他用命,一哄而散。魏延独自与几个儿子逃亡,奔往汉中,杨仪派马岱追斩魏延,之后夷灭三族。蒋琬率宿卫诸营北行赴难,走了数十里,传来魏延死讯,于是回师。

当初,魏延想要诛杀杨仪,希望舆论能支持自己代诸葛亮辅政,所以他没有投降魏国,而是南下攻击杨仪。他并没有造反之意。

诸军回到成都,大赦,谥号诸葛亮为忠武侯。当初,诸葛亮上表于刘禅说:“我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绰绰有余。我没有别的产业,所以财产也不会增加,就这些。在我死之日,绝不让家里有多余的绸缎,外面有多余的钱财,辜负陛下!”诸葛亮死后,果然如此。

丞相长史张裔常常称道诸葛亮说:“丞相赏赐不会遗漏离得远的人,处罚不会偏袒亲信近臣,无功绝对从他手里得不到爵位,该受罚的有多么尊贵的权势也不能免除,这就是为什么无论贤愚,都能忘掉自己的身份而一心为国了。”

陈寿曰:

诸葛亮为相国,抚慰百姓,明示礼仪和法令,设立各级官位和权责,开诚布公。对尽忠而有益于国家的,就是仇人也要赏赐;对犯法怠慢的,就是亲人也要处罚;对认识到自己错误,真心悔过的,就是重罪也能宽恕;对狡辩抵赖的,就是轻罪也要诛戮;对善的,不管多么细微都要赏;对恶的,不管多么纤细都要贬。事事洞明精练,总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名义一定要找出他的实情,而最痛恨的就是虚伪。所以在他所辖的邦域之内,大家都敬畏爱戴他,他的刑政虽然严峻,而吏民并无怨言,因为他用心公平,而事先的劝诫也很明确。诸葛亮可谓是懂得治理的良才,可以跟管仲、萧何相比了。

华杉曰:

诸葛亮严刑峻法,但是大家并无怨言,原因就是一句话:“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这句话里两条关键,一是用心公平,没有选择性执法。二是事先都说清楚了的,不是开始时可以,突然又说不行了,要治罪。《论语》里孔子说:“不教而杀谓之虐”,不事先教导人,就要用刑杀来推行或制止,就叫虐。

第二个问题我们说说杨仪。

杨仪不是忠臣,至少不是纯臣。孔子著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因为《春秋》建立了是非善恶的标准,做了一面镜子,就把他们行为的忠奸给照出来了。今天我们也要照一照杨仪,触及灵魂,到底忠不忠诚。否则,杨仪自以为“问心无愧”,“我没做坏事”,后面的人还学他,而不知道多少“问心无愧”,无非就是“自欺欺人”而已!

诸葛亮死后,杨仪、魏延会生祸乱,连孙权远在千里之外都知道,费祎也知道,杨仪自己,当然也知道。杨仪如果真是忠臣,他应该按谁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呢?《史记》上就有,《廉颇蔺相如列传》,杨仪应该按蔺相如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廉颇不服蔺相如,蔺相如就躲着他,避免跟他冲突,在街上两人车队遭遇,蔺相如都远远的就避到别的巷子里面去,避免双方手下人起冲突。蔺相如手下说丞相你怎么这么怕廉将军。蔺相如说如今国家就靠我和廉将军,如果我们不合,不是亲者痛,仇者快吗?这才有了廉颇到蔺相如府负荆请罪的故事。

那么杨仪是如何表现的呢,“延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惟仪不假借延。”大家都让着魏延,只有杨仪不买他的账。也就是说,杨仪也是和魏延别苗头,他没有站在丞相的立场,国君的立场,国家的立场,想想自己该怎么办,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而已。

为人臣者,心中有国有君,就要无我。要站在国君的立场看问题,而不能站在自己的立场。

我们在企业里也是一样,一个公司里,两个有本事的人,往往互相不服,既而不和,这都是因为他们没有站在老板的立场去看问题,没有看到两人不和,就是公司团队不和,班子不团结,是对公司的伤害。

两个人怎样能团结呢?两个人是没法团结的,只有一个人去团结另一个人,就要有一个人能忍让。谁在忍让,老板也是看得见的。

杨仪之器小也哉!要学蔺相如,莫学杨仪。

华杉版资治通鉴【668】多少“问心无愧”,无非是“自欺欺人”。2019-12-01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华杉版资治通鉴【668】多少“问心无愧”,无非是“自欺欺人”。2019-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