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故事君:报十二娘
“人的一生,
如果没有体验过狂喜,
难道不遗憾么?”
当许多同龄人,
将生命的无奈挥洒于广场舞时
这位60多岁的老太太,
认清了生命的真相后,
把自己的生活,
过成了艺术品
1
她,李银河。
20年前,她最知名身份是作家王小波的妻子,
王小波那句著名情话“爱你就像爱生命”,
让这位个子娇小、长相普通的女人,
成为经典爱情故事里的女主角。
李银河和王小波
王小波去世后,
除王小波遗孀的身份外,
李银河开始作为一位前卫的性研究专家出现在媒体面前,
她在性领域极富争议的观点,
使她的每次公开发言都备受瞩目
有人称她英雄,有人骂她魔鬼
然而,她带给人最大冲击的事件,
还是2014年新恋情的公布
王小波之后,
那个她新选择的生活伴侣,
竟然是一位长相酷似男人、却性别为女的人
大侠和李银河
当2014年李银河的同居伴侣大侠被曝光后,
作为王小波的遗孀,
这自然引起一些关于“背叛”的指责和讨论,
但李银河的回应,
却是干脆而响亮:
“就算小波还活着,我也可能会爱上别的人,
人完全可以爱了一次又一次,这不是很正常吗?”
就像她在性领域的发言一样,
其实都代表着常识,
只是这种常识未必为一般中国人所普遍接受
包括很多人,
理解不了的大侠的性别、身份问题。
如果说王小波追求李银河时,
那句“你有男朋友吗?”的表白够直接,
大侠的表白则更简单粗暴:
“我看上你了!”
“啊,不会吧?这怎么可能?”
“我真的看上你了!”
李银河所惊讶并觉得不可能的,
不是当时作为出租车司机的大侠,
竟然对在中国社科院做研究员的她发起了追求,
也不是大侠比她小12岁的年龄差,
而是身为女性、常混在女同圈子里的大侠,
竟然对同样身为女性,但异性恋的她示爱了。
但凭借自己的专业和研究,
李银河快速、客观地弄清了大侠的情况,
他是一位有着女性生理,男性心理的跨性别的异性恋者。
最终,
大侠用狂热的爱和坚持打动了李银河,
他身上所散发出的男性特质也深深地吸引着她,
对李银河来说,
两个人在一起能够自在、舒服、开心地生活,
比身体的特征更重要。
事实证明,
李银河和大侠的同居生活非常和谐、幸福,
就连她嫂子也忍不住感叹:
啊,你又掉到蜜罐里了!
大侠自称是李银河的“拐棍”:
帮她处理各种人情世故上的琐碎之事,
帮她买回合适的衣物,
照顾她的饮食起居,
为她解决一切生活问题。
如果说她和王小波的爱,
是一种精神上的高度投契,
大侠则给了李银河接地气的爱。
他们还按照大侠的意愿,
领养了一个孩子,
因为在他的观念里,
一个家庭是不能没有孩子的。
但在李银河和王小波的生活中,
即使他们有幸相伴一生,
也是不大可能会有孩子的。
李银河曾嫌王小波长的丑而提出分手,
也曾认为她和大侠之间是不可能的,
但心弦被拨动之后,
她选择遵从内心的感受。
差异巨大的王小波和大侠,
作为李银河的身心伴侣,
让她感受到了同样的充满激情、舒适熨帖的爱。
不管外界如何评价,
只有她自己知道:
“这两段感情都好像浸泡在温池里的感觉似的,
非常舒适,非常温暖,也很惬意。”
年轻时的李银河和王小波
这就是李银河,
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
她都同样敢于面对真实的自己,
尊重自己的存在和感受。
是敢于面对真实的自己,
还是屈从于社会的压力活出一个分裂而委曲求全的自己
这是李银河,与其他许多中国人的区别。
2
作为著名的社会学家,
她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深入地研究婚姻、家庭、性别和性,
她也是中国第一位研究性学的女社会学家,
在为少数人群争取权利和自由的道路上,
她一直没有停止过努力,努力科普,努力发声。
所以,
人们听到李银河这个名字时,
总会不自觉把她和虐恋、同性恋、前卫、边缘、犀利等词语联系在一起。
虽然有着超脱时代的观念和思想,
但生活中的她,
却是非常老派,安静寡言、内心纯净的一个人,
她甚至自我总结道:
“我性格中有种极度的羞涩”。
进入社会学领域,研究各种婚姻、性问题,
对李银河来说好像是偶然中的必然。
1979年,
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
李银河第一次接触到了社会学,
她像发现了新大陆般,内心充满了兴奋和热情。
1982年,
30岁的李银河决定放弃工作,告别新婚的丈夫,
到遥远的美国去学习社会学。
在写入学申请时,
她的理由是:
“我想了解在正常社会中生活的正常人们是怎样想事情和做事情的。”
从小到大,
李银河经历的都是混乱、荒谬、扭曲、狂热的社会环境,
她想恢复理智,
清醒地去审视自我和身处的世界。
年轻时的李银河,和王小波在一起
1988年,
拿到匹兹堡大学博士学位的李银河回到了中国,
那时,
她才感到自己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工作,
“在此之前,我一直在准备”。
接受了6年严格的社会科学训练的李银河,
开始狂热地工作,
她一口气搞了择偶标准、青春期恋爱、独身、婚前性行为规范、自愿不育、婚外恋、同性恋等10项研究。
在那个年代,甚至在今天,
对中国人来说,
性,都是一种绝对神秘和压抑的存在,
与之有关的一切,
好像都是羞耻的、罪恶的,
但作为人类正常的生理需求和行为,
它又无处不在,
李银河就是想要搞清楚:
“我们中国人为什么在性的问题上会如此的扭曲、如此的变态、如此的压抑。”
渐渐地,
她由对事物的好奇心转变为对“存在”的思考:
“我所做的一切能不能算是一个有自由意志的人自由地做出的选择?”
社会中的每一个人,
是不是可以自由地选择,
选择自己的生活伴侣、性取向、性爱好等?
选择和自由,
是每个人存在的基本需求,
但太多人从来没有正视过自己的存在,审视过自己的需要。
从大学毕业后在《光明日报》社任编辑,
到国务院研究室做政策研究,
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社会学,
以及后来的出国读书,回国后的各项研究,
李银河不停地折腾,
就是为了找到自己想走的路,做真正感兴趣的事情。
相对于工作上的曲折探索,
李银河的性倾向则在她很小的时候就露出端倪,
且从来都没有改变,也无法改变,
她对虐恋有着深深的喜爱,
甚至坦诚表示:
“寻常的性只能给我带来较少的快乐,
只有与痛感联系在一起的快感才能为我带来巨大的、无与伦比的快乐。”
她的这一爱好也自然影响了王小波:
“小波本来是一个性欲很正常的人,
可是由于我喜欢虐恋,
慢慢也把他‘掰弯’了,
我们做爱会包括捆绑和轻度鞭打类活动.....
当有一回小波主动买了一根指头粗细的绳子回家时,
我还是感到意外惊喜,
因为这说明虐恋已经真正进入了他的欲望结构。”
这也直接影响了王小波的写作,
在他的《东宫·西宫》、《黑铁时代》等作品中都有浓浓的虐恋色彩。
王小波
因为前卫的研究内容和个人生活,
她得到的社会回应大多是两个极端的,
她会被视为斗士、英雄,
受到人们的称赞和敬佩,
也会被骂做魔鬼,垃圾败类
遭遇了很多辱骂、骚扰和攻击。
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
来自澳大利亚一位同性恋大法官,
曾真诚地对她说:“你是我的英雄。”
在同性恋圈内聚会上,
也曾有两位女孩送她一座小小的灯塔。
但也有人说她对于性的研究,
几乎到了走火入魔、无视人世、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步,
她的很多观点是伦理、道德、公德所不能理解,
甚至曾经有人打来电话,
多次对她进行不堪入耳的辱骂;
也有人给她留言说,
如果在中国杀人不犯法,真想一刀捅死你!
但李银河仍然坚持对个人自由权利包括性权利的观点,
甚至面对那些谩骂,
不会为之激动,也不会愤然回骂,
她从来都是坦然对待,淡然一笑,
然后继续做自己的事情。
有人说她的观点超前中国国情50年,
她相信自己总会有被人理解的那一天:
“如果真是这样的,我宁愿再被误解50年。”
3
她也曾有过一个又一个的目标,
但在43岁那年被评为研究员后,
李银河完成了她在俗世里最后一个世俗的目标,
她最强烈的一个感觉是:
“我从此进入了一个真正自由的世界。”
她暗自对自己发誓:
“今后所做的一切事都将仅仅是我愿意去做的。”
工作中,
她希望能做一个真正的社会学家,
做自己最感兴趣的研究,
生活中,
她希望自己的一生这样度过:
“读有趣的书,写有趣的书,听美的音乐,看美的画,观赏令人心旷神怡的风景,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随心所欲地享受生活。”
她曾经苦寻生命的意义,
无数次仰望星空,
觉得人在地球上走来走去,
就像小蚂蚁在爬来爬去,
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在其中显得毫无价值,
人们孜孜以求的一切实际上都是毫无意义的
有一段时间,她差不多每个月都会出现一次“生存意义”的危机,
情绪低落时,有万念俱灰的感觉。
她疑惑:
人怎能永远兴致勃勃呢?
一个永远兴致勃勃的人一定是个傻瓜,
因为他从没想过他为之忙禄的一切都毫无意义。
然而最终,
她还是从人生意义的虚无感中解脱了出来,
她在文章中这样写道:
“生而为人,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存在,有存在感,
这是多么罕见、多么美好的一件事。”
这是看似简单,却少有人能及的高度。
世间大多数人不过是机械般的存在,
依照来自他人和世界的意愿、指令而活着,
但也有人选择追寻真自我,诗意地生活,
正如王小波所言:
一个人只有今生今世是不够的,
他还应当有诗意的世界。
李银河就是那个,
在所有生存方式中选择诗意地生存的那个人。
60岁那年,
李银河评价自己的人生:“正进入生命最好的一个时期”,
因为这时的她,
不仅做到了百毒不侵、百无禁忌、随心所欲不逾矩,
而且可以有很多时间拿来享受,
比如,
“享受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们制作出来的最美好的精神产品。
在聆听一首经典的乐曲时,
任泪水默默流淌,
享受从几百年前的一个天才心灵中传来的天籁。”
在生活这个命题上,
李银河深受著名哲学家福柯的影响:
“从什么时候开始,艺术成了一个专门的行当?
难道只有画家画画,音乐家作曲,雕塑家雕刻,文学家写小说,才是艺术活动?
为什么人的生活不应当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在福柯的追问中,
她学会了用一种创作、审美的态度去对待生活,
把自己的生活变成一个艺术品,
让自己的生命活在快乐之中,
其他的一切都不必追求和计较。
“美好的生活应当成为生存的目的,它才是最值得追求的。”
福柯
她开始享受到了理想的生活状态:
“虽然没有身在瓦尔登湖,但是找到了梭罗的感觉,生活宁静,心情愉悦,灵魂自由。”
4
这让李银河找到生命中最强的一点:
体验存在的感觉,
从自我感受出发,
去爱,
去享受生活,
去接受像大侠这样一份在世俗眼光里不现实的情感关系
从一个蜜罐到另一个蜜罐的李银河,
自有她的“采蜜哲学”:
“人间如花丛,我愿自己的人生像蜜蜂入花丛,只采撷一点点精华,然后就悄悄离去。”
人生短暂,
她要的是自由奔放,随心所欲,好好享用自己的生命,
“对其他的一切不去理睬”。
她的更新频率极高的公众号文章中,
也无不释放出热爱生活、热烈拥抱生活的气息,
往往都是如下风格的标题:
“与其以泪洗面,不如终日狂欢”
“人的一生如果没有体验过狂喜难道不遗憾么?”
退休之后,
李银河曾长期住在某海滨城市写书,
那时,
她让附近的饭店每天中午送来一份素菜,
中午吃一半,另一半留在晚上吃,
每天花在吃饭上的时间不足一个小时。
她上午写作,下午读书,晚上观影,
再抽出一点时间每天到到海边去散步。
生活中那些为谋生、欲望而做的枯燥琐碎之事,
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差不多的,
但庸常之外的追求,
是检验一个人仅仅是活着,还是存在着的重要标准。
看清了人生的虚无和残酷,
摆脱了生命的欲望和桎梏后,
李银河在最简单的生活中,
在最平静、自由的心灵中,
践行着对美和爱的极致追求,
忠实、坦荡、纯粹地做自己。
果麦文化公司董事长路金波,
曾这样描述他眼中的她:
“李银河老师,
是‘那一代人’中的一个异类,
我从未见过一个像她这个年纪还这么天真、羞涩、质朴的人。”
大侠也曾在节目中如此评价李银河:
“特天真一小女孩!”
率真的个性、自由的心灵,
让李银河能够不畏一切。
她终生沉浸在爱中,
为自己创造了饱满、生动、舒展的生活,
如愿享受着宁静、自由和愉悦,
生命纵然短暂而脆弱,
但她至少可以说:
“我存在过,我还会继续存在一段时间。”
本文文字为好报原创作品。其他公众号转载本文请后台回复“转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