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内容厉害了!集吴军博士三封硅谷来信于一体,带你走进教育这个摸不到的概念。有哈佛校长艾略特作为头号嘉宾开讲,吴军老师再带我们了解一下他的想法。
1. 什么是教育?--艾略特说
艾略特,哈佛大学校长,是最年轻的校长,35岁任职,历时40年。这40年中,他把哈佛大学从一间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坊打造成了,你懂的,这世人最想去的天堂之一。他是怎样做到的呢?那大概首先我们要了解了解他是怎样看待教育的。
在艾略特眼中,首先,教育必定是开放的,能让人自行思考的教育。也正是基于此,他鼓励科学研究与实验,因为这不仅能够培养人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让人获得谦逊的本事。在他眼中,只有长久保持好奇心、求知欲,才能够让自己“永远不老”。第二,他认为美国的教育不能照抄当时强大的德国和英国,而要适应于美国本土。因此,哈佛大学后来成为了为很多机构都提供服务的团体。第三,大学毕业生要达到专业水平。对于16周的讲座和实习就能蒙混过关的哈佛医学院,艾略特聘请海归院长大刀阔斧地改革,被既得利益派攻击未遂,“劫后余生”的艾略特对哈佛进行了更为深刻的改革,将素质教育的必修课程减少,增加科学方法等有用的课程。
那么,在艾略特眼中怎样的能力比较重要呢?换言之,他认为合格的哈佛毕业生应该是怎样的?
首先,要具备基本素质,包括语言、数学及科学。语言是学习的工具,而数学是我们对科学认识的基础,科学能够让我们掌握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其次,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应能够成为领域专家,即要专业,同时要有自己的自由意志,并且要有处理社会事务的能力。再次,从案例和实践中学习。事实上,美国之前也跟中国一样,老师讲学生听,可是艾略特开展案例教学的尝试,后来,美国的教育模式就变成了听课,座谈,研讨,实验等等多种形式。
吴军老师告诉我们,听讲座不是全部,甚至不重要,如果我们听过之后完全不加以应用,那么这个讲座算是白听了。
你是不是又中枪了?所以,最重要的,依然是应用。如果你一时半刻还想不到怎样应用,不妨先深入思考一下,这件看起来这么有道理的事情,究竟应用的是什么原理,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该使用?最近我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这种办法还能够改良吗?比如笑来老师老早就说:最宝贵的就是注意力,我们要足够重视,不能被廉价地收割走。可就在今天,看到了各种某明星的娱乐新闻,就不知不觉地被消耗了大量的注意力还乐此不疲,“心急火燎地随大溜”,需要严肃地检讨自己了。
2. “新技术”下的教育
这两年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多所名校的公开课可谓热火朝天,mooc简直火上了云霄,号称打破了名校的边界,让所有的众生都能跻身到名校。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据吴军老师的数据,能够从头到尾看完课程的人真可谓凤毛麟角,而通过网上课程获取学位证书也跟大家理解的免费相去甚远。很多人认为有了慕课,原先没上过大学的就可以完成上大学的梦想了,原先不优秀的,也都可以变优秀了。然而,各中差别,还真是天大地大。
根据国内目前扩招的比例和疯狂的涨势,连老师都扩招成灾,更不用说学生。于是,绝大多数学生,只要你想,就不会上不了大学,基因缺陷先天智障等并不在讨论范围内。而学生们的梦想也不是上大学,而是上一流的名校,可惜,看看名校的录取率就知道,不再创新低就不错了。搜噶,原来矛盾点在这里。那么,慕课可以解决吗?它也是名校的讲师哟~
然额,去名校不仅仅只是为了更好的教育资源,更重要的是周围都是优秀的人,在那种环境下,近朱者赤。周围都是做到的人,都是能说“那话”的人,被正能量包围的每个人都更能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是吗?何况大家都要跟那些优秀的人一起生活,就可以更加近距离地观察到他们生活的方式,处理事情的方式,那么,学习不也就不知不觉地成为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吗?与那些每天喊着“我是终身学习者”的人来比较,人家这可是常态啊!
那么,是否用了慕课的人就一定会有提升呢?其实,这有可能是一个本末倒置的问题。因为,只有想要努力上进让自己更好的人,才会去主动学习慕课上的课程,有目的的学习会让自己更高效,继而获得长足的进步,而并不是因为学习了这门课程,让自己在专业方面有所提升,继而找到了一份体面的工作。
另外,很多人不去慕课听课并不是因为其他,而是因为自己不想学,对于这类人,再高科技的东东都没有用,不是吗?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因此,慕课虽然是一个非常好的公开平台,但它注定要与曾经雪中送炭的原意相违背,不会拯救大量围观群众,但它一定能帮助到更多的精英和努力排除一切障碍决心成为精英的人们,它终究还是锦上添花。
学习课程之后,最重要的就是有意识的应用,很多“得到”用户都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变化,其主要原因就是参与度不够高,自然应用就不足够,想掌握一些技能或精髓也自然不容易,于是,自己是什么样还是什么样。看完这篇文章,大概可以想想了,自己目前还有什么需求?这些需求如果想得到满足你应该提升哪些技能,都有什么途径,怎样才算是学会了,怎样又才算是应用了?
对于终身学习这件事情,其实最终还是在于自己内在的驱动力,与外界的高科技并不那么相关,也就是说,我们是否能够对抗自己懒散的天性,成为勤勉之人,才是我们是否能够学有所成的关键。
3. 教育大概是终身的
既然我们聊到了终身学习,那么不妨来看看终身学习的途径都又哪些。
第一个方法,自学。自学的优势和劣势都很明显,即对于少数理解能力强、自学能力强、自律能力强,各种能力都强的人来说,自学自然是一种好办法。然而,对大多数凡人来说,自学恐怕最终只能是个幌子,至于学到了什么,就不要太较真了。
第二个方法,抱团。培训班即是这样,无论是大班还是小班授课,有老师,有同学,有环境,有监督,自然会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最重要的是,培训班通常能够让我们更系统地学习某些知识,而相对于那些“野路子自学”的人来说,的确可以说是一条捷径了。也因此,我们应该让自己隔一段时间,就去充充电,系统地规范一下自己。仍然要老生常谈一句,最重要的,就是应用!
第三个方法,攻读学位。在中国,一般来讲,读书的需求是这样的,如果读,就从本科一直读到博士,读完算完事,老人们总会说,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读完书,以后就不用再去读了,可以专心工作了。在美国,情况却完全相反,通常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大学生毕业后会去找工作,在工作中,他们会找到自己不足的地方或需要改进的地方,或找到了自己今后的方向,需要系统的学习。在这种需求驱使的情况下,他们会重返校园,而此时目标与行动力都会变得更加明确。
还有一部分人,参加继续教育攻读学位是出于其他的几个考虑。
第一,本科学校太烂,需要镀金。这个出发点并不算差,不过如果真的取得了名校的光环,也只能成为应聘时的敲门砖,在工作中最终还是要见真本事的,名校的牌子只怕也会有保质期。第二,改行做别的。如果只是为了改行而改行,或者心急火燎的随大溜,看着现在计算机行业比较火,马上加入计算机行列,那么结果多半已经可以预料到了。如果真的是有需求又有韧劲,那就要另说了。不过,吴军老师给的建议是,从事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理解这个行业的思维方式,并且系统的学习行业知识体系。第三,拓展人脉。大概多数MBA的情况都是如此,绝大多数人去参加MBA的培训只是为了能够认识更多“圈里”的朋友来帮助自己,这本身并没有错。对于加入继续教育的朋友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自己为何而学。
阅读了这篇文章,你了解了艾略特眼中的教育和他标准下的哈佛学子应有的素质和能力,你了解了最新技术背景下的在线教育平台的优势和劣势,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对自己进行一番规划,你了解了吴军老师对于继续教育的看法和对于终身教育给出的建议,可以对自己对号入座,制定一份自我鼓励的实施方案。最后,不要忘记,最重要的,是应用!
感谢吴军老师的思想启蒙,也期待你一起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