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2010年创业时在上海,2011年底到苏州。来苏州最大的原因是投资的关系。”刚刚在科创板上市的江苏北人副总经理林涛回忆起来满怀感慨,“作为落户苏州工业园区的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服务商,元禾控股给我们做第一轮投资时就谈好,想办法帮公司解决土地的问题。和政府沟通后他们当时就承诺,如果销售额超过1个亿就给土地。2014年实现了一个亿的小目标,2015年我们就拿到了土地,政府言而有信,现在的厂房都是自己的。”
江苏北人 李明珠/摄
一条巷子之头,位于苏州工业园区青丘街青丘巷8号的公司,就是顶着“科创板第一股”光环的华兴源创,这里聚集了数百名检测科技研发人员,每天都为全球知名的液晶平板制造企业提供着服务。像这样的“明星”科创企业,正在苏州集聚,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
一度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闻名于世的苏州,今年因华兴源创、瀚川智能、天准科技三家企业的科创板“首秀”,在聚光灯下迎来了科技创新发展的高光时刻。
苏州能培育出如此多的科创企业背后,是哪些力量在推动?又有哪些特殊的原因?证券时报记者近日在苏州进行了实地调研,试图揭开背后的原因。
苏州资本“金手指”“从公司的角度说,山石网科的发展历程中一直有苏州资本在帮助,”山石网科副总经理、董秘尚喜鹤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元禾重元(元禾控股旗下市场化平台)是在2015年进行的投资,苏高新也是我们的股东,还有园区一些其它的投资基金也是我们的股东。苏州资本在公司的不同成长阶段当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山石网科苏州总部李明珠/摄
尚喜鹤总结有以下几点:首先是资金支持,北极光创投董事总经理邓锋在天使阶段就投资了山石网科,资本帮助公司进行了快速的产品研发,前期的市场拓展和面向市场的推广;其次,嫁接产业资源,上市前5轮融资引入的投资人,从不同角度在产业的结合上提供宝贵的建议;第三,提供先进的管理经验,从人力、财务、法律方面给予咨询和建议,进行相关的培训,对于企业的管理能力提升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帮助。
同样在公司成立初期只有不到20人的江苏北人,因为没有能力垫付200万定金而被迫拒绝了600万的客户合同,也是元禾最早介入给予支持,此后四轮融资中连续跟投,推动公司走向资本市场。
近年来,苏州把握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机遇,在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和重大项目攻关,培育起一批优质科创企业。截至12月19日,科创板上市公司累计达67家,其中苏州上市公司共有6家,从上市数量来说,仅次于上海(12家)、北京(11家)和深圳并列第三,华兴源创、瀚川智能、博瑞医药、江苏北人四家都位于苏州工业园区。
数据来源:wind 截至12月19日
而支持这些企业背后的创投机构是以元禾控股、北极光创投等为代表的很多注册在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基金小镇内的“苏州资本”。截至目前,东沙湖基金小镇累计入驻股权投资管理团队180家,设立基金302支,集聚资金规模超2110亿元。
东沙湖基金小镇全貌
证券时报记者在苏州工业园区采访时发现,由资本投早投小,被引入苏州工业园区落户、帮助企业成长的模式大量存在。山石网科此前总部设立在北京,2011在苏州设立研发中心之后,公司逐步将总部迁到苏州,苏州公司成为了科创板的上市主体,江苏北人则是从上海搬到苏州,成为机器人集成系统领域的“座上宾”。
用受访企业家的话来说,苏州工业园区的定位非常准,引入世界500强没那么容易,那就提供肥沃的土壤,自己培养新兴科技500强。而之所以选择来苏州,除了宜居的城市环境、相对低的生活成本、社会包容性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大以外,配套的上下游产业链集聚也是重要原因,此外交通的便利性也不可忽视,当然服务型政府提供的良好营商环境让企业来了就不想走。
“苏州政府帮助企业发展,并不是希望通过股权投资在企业身上赚钱,更多的是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在需要资金的时候把企业扶上马,送一程。从这点来说,整个苏州的营商环境和政策环境其实就是最大的利好。”尚喜鹤说。
站在政府的角度,苏州工业园区金融管理服务局副局长管震华和记者分析,从根本上来看,苏州工业园区多年对产业培育,多年对营商环境打造,功夫还是下在平日。目前形成了以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和人工智能为主的三大新兴产业,与科创板的主题高度契合。对科创企业的支持也摸索了很长一段时间,在项目投资上比较市场化,敢于在早期出手,更多的是看中创业者本人,不但投钱而且深度地为企业管理机制做好服务。
除了上述两家科创板企业,去年在香港上市的信达生物,在当初回国时资金也不宽裕,而落户到苏州工业园区,也是东沙湖基金小镇入驻的机构进行了投资,最终登陆香港资本市场。同样在香港上市的同程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吴志祥表示在其最困难的时候账上几乎没有钱了,也是以元禾为代表的投资机构雪中送炭,让吴志祥有了底气尝试转型做B2C模式,并逐渐成长为在线旅游行业领先者。
管震华强调,这些被我们扶持起来的企业做大或者上市之后,也有继续投资的意愿,比如苏州当地的企业上市以后,愿意继续投资和反哺苏州本地,返投到我们的基金,或者有合适的项目,这些苏州的民营资本也跟着投资,形成正向循环,有很好的示范效应。
自贸区利好加持科创板“苏州军团”闪亮登场后,8月底,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获批,其中一半面积在苏州,而且全部位于苏州工业园区。自贸区利好因素加持,闻风而动的企业和创投机构早已嗅到了更多机会。
数据显示,从9月1日正式加入自贸区以来,苏州工业园区的日均企业注册数量同比上升48%,科技研发项目、商业服务项目、高端制造项目占比超过75%。而对东沙湖基金小镇而言,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跑出了自贸区速度。作为长三角区域唯一的一个落在自贸区里面的基金小镇,新入驻基金的管理规模超过了300亿元。
管震华指出,近期包括海尔资本、中国国信、联想之星等8家机构签订了入驻协议,规模达285亿。未来,东沙湖基金小镇要借助自贸区的大平台实现向小镇3.0版本的跨越,走差异化探索和集成式创新的路子,着手两个方面,对于自身来说,要实现核心区域内外一体化,对于基金行业则走“基金+孵化器”的模式,孵化早期基金和早期项目,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融合。
7月科创板正式开市以来,东沙湖基金小镇入驻机构所投企业已有8家在科创板上市,另有4家在科创板成功过会。此外,小镇机构所投企业在港股、美股等资本市场也有不俗表现。截至目前,东沙湖基金小镇已培育99家企业成功上市或过会。
“我们园区今年迎来了上市的井喷,到目前为止,2019年已经上市的企业数量累计有14家,分布也比较平均,香港上市6家,其中5家在生物医药领域,科创板4家,主板4家。”管震华表示。
他指出,主要原因可以总结为天时、地利、人和。首先,去年科创板开通的消息、港交所允许未盈利生物企业的上市、以及深交所试点注册制的期待,对于园区企业来说,提供了多个上市选择;其次,苏州工业园区“2+3+1”的产业结构储备了一大批行业小巨人,“2”是两大主导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业,“3”是三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和人工智能,“1”是现代服务业,这些企业是上市很好的储备库;第三,园区一直致力于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打造了全天候服务响应机制,认真贯彻“既要服务企业上市,又要服务上市企业”的工作要求,在服务企业上市方面充分落实九字方针。“日跟踪”,每天都要跟踪企业上市情况;“旬分析”,要按旬分析企业上市过程当中存在哪些难点、问题;最后“月总结”,按月总结企业上市各项工作进展,确保以最快速度响应企业需求。九字方针是服务企业上市一个常态化工作机制。
下一步,园区金融局将以苏州自贸片区建设为契机,把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作为地方金融供给侧改革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通过为企业提供有温度的服务,持续做大做强资本市场园区板块,为建设“一区四高地”贡献金融力量。
来源:创业资本汇(ID:chuangyzb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