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评 | 003期 你是柴静事件的推手吗?

作者:Michele Nealon-Woods
由译评翻译

译评 | 003期 你是柴静事件的推手吗?_第1张图片
发图不说话.jpg

每天,我透过我孩子的眼睛中都能学习如此多的东西。我有两个男孩子,一个15岁,一个9岁。跟其他同龄人一样,他们远比我小时候更熟悉与社交网媒体。当我努力想要赶上他们的节奏时,比如建个Twitter账号,他们的兴趣早已转到其他(互联网产品)上去了。就在几天前,我和我孩子正好聊起一个在社交媒体被差评的人时,我的大孩子说道:母亲,他要玩完了。

玩完了?

作为一个研究心理学的母亲,我通常都会尝试理解别人的观点在我做出假设或者分享我的观点之前。因此,我对这事情特别好奇。更令我感兴趣的是,我的儿子对于这种现场评论是怎么想的。

而我被我所知道的所震惊到了。

当我正在感叹最私密的事情如今被公开传播,毫无凭据的假设被广为流传以及一眨眼的功夫你就可能身败名裂时,我知道我的儿子会认为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我的反应也显得传统甚至迂腐。

这并不是个案。所有人都会说对别人做出苛刻评判是错误的,而且大家看起来都不愿意成为这种人。当我的儿子说他(那在社交媒体被差评的人)玩完了的时候,他已经意识到了他的同龄人们通常会相信社交媒体所传播的一切,并且想要去修复一场来自社交网络的攻击是无比困难的。

我们都知道社交网络是当今社会一股不断成长的力量。我们都听说了由网络欺凌造成的恐怖故事,我们也都知道私人与公共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

谁要为这一切负责呢?

我们如今每个人都很容易都接触到社交媒体,而社交媒体传播的速度和内容是非常多的。而人们在社交网络上的发言自由甚至是毫无顾忌往往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Aaron Mishara,最近就网络舆论这个议题接受了一个电台的访谈——为什么社交网络经常会发生公开羞辱事件?Mishara教授是这样解释的:公众在社交网络公开羞辱他人是有原因的。当我们在和那些比我们不幸的人对比时候,我们容易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与公开羞辱的对立面则是同情心,它往往能够提供一种潜在的解决方法。同情心会让我们能够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万事有正反,网络羞辱便是同情的一种平衡。“

我深有同感。

社交网络的明天在哪里

译评 | 003期 你是柴静事件的推手吗?_第2张图片
IC003.jpg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意味着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不是还有一个不亚于其他事情的道德问题。我的孩子知道人们会因社交网络而受伤,即便这些事情是他们的私事。我敢打赌大部分的年轻人都是这么说的。但是我们明知这些言论对别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我们还是按捺不住要对他人做出评价。

我一直在想,社交网络是不是放开了人们原本对有可能伤害他人言论的自我审查和控制?它是不是让那些发表网络施暴者躲在了屏幕背后?而私密与公众的界限是不是还要继续被破坏以致完全消失?

最重要的是,社交网络的明天在哪里?

译论

让我想要动手去翻译这篇文章的原因是因为看到了封面的图片。

你很难想象,一些在朋友圈言之凿凿的言论甚至是未经查实的。我们自然是没有精力去查证每一条我们所看到的信息的真伪。

而最好的方法,便是对自己的言论负责。正如文章提及,网络羞辱的对立面便是同情。我们倘若但凡有一丝「做恶」的心态时,或许换位思考能够减少这类事件的发生。

不造谣。不作恶。

**关注我们的公众号,获得更多信息

译评 | 003期 你是柴静事件的推手吗?_第3张图片
译评wechat qrcode.jpg

译评wechat qrcode.jpg

译评 | 003期 你是柴静事件的推手吗?_第4张图片

点击「原文链接」可以跳转到Huffingtonpost的英文原文。

你可能感兴趣的:(译评 | 003期 你是柴静事件的推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