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遇「民主」——读《民主的细节》

算了一下,至少有一个月没有看书了。尽管处于考试周,但是出于“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的内疚,我还是借了几本书回来,抱着“能读多少是多少”的“减法心态”,竟然几天就看完了这本书,翻到书的最后一页,还隐约觉得不够过瘾。


全书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权力制衡”,主要讲的是美国分权制衡的制度;公民社会篇,主要谈的是美国民众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接下来的两部分讲的是平等与自由,最后一部分谈人物。“民主的细节”这一书名,点明了作者阐明“美国的民主”这一大概念的方式——把它放在一些具体的政策、社会现象这些相比之下只能算是“细节”的方面去加以阐释和评论。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我的见识如此浅薄,一些问题在看这本书之前连想也没想过,因而不敢写什么“书评”,只想记录一下看完书之后印象最深的几点。


第一,美国民众的公民意识很强,在这点上不知道甩掉中国几条街了。美国消费者不只将消费作为一种经济行为,还视之为一种政治社会行为,他们除了看到自己的利益,还看到了责任。他们的目光很远,“管”得很多,自发地为万里之外的拉美农民和中国农工的权利作斗争,发起公平交易运动;他们拒绝对“他人瓦上霜”选择性失明,自发为达尔富尔呼吁,不因那痛苦远在迢迢万里之外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他们面对矿难,不会将行动止于一时的惋惜和愤怒,而是推动一次又一次的制度改革,不让任何一条生命的逝去丧失意义……


相比之下,我们就太“洒脱”、太“无所谓”了。要么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己身之外的事物表现出一种可怕的“冷漠”,要么就是止于愤怒,只是将这些悲惨的事件作为发泄心中愤恨,或者表现一腔爱国热血的出口。前者冷漠,后者愚昧,都不能算是“合格”的公民。


第二,民主制度也是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的。多数人提到“民主”,就有一种天生的好感和偏向,这是一种浅薄的认知。当然了,我也尚未明了其间奥秘,只想说一点——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物,要保留一种谦卑和警惕的心理。谦卑意为,不了解则不评论;警惕则是警醒自己不要被煽动性的言语和情绪所左右。我允许自己无知,但不允许自己无知还洋洋自得地谈天说地。


第三,自由和约束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权利和责任是一枚金币的两面,你不能只要这面而不要那面,或者你只能选择两者都不要。为了保障一个人的自由,我们必须要约束剩下所有人的自由空间,每个人都是这样。美国人看上去非常自由,但实际上处处都受着约束,在哪里都要蹑手蹑脚,避免踩到地雷。


第四,美国人的“言论自由”让人心向往之,只要看看《对你骂骂骂不完》、对比一下中国的广电总局和美国的FCC就知道了。相比之下,我们还真是“保姆”悉心照顾的没有自主权、发言权,或者说话也没人听的“孩子”啊。


最后,刘瑜写这些文章的初衷在于——“我希望它能激起一些人把政治作为柴米油盐、衣食住行来观察的兴趣”。的确,一本书能够改变一个人关于民主的看法,这不过是一项小小的成就(尽管在当今,凭借这一项小成就就足以打败很多书了),而要是改变了一个人看待政治的方式,甚至让他自觉地培养起关心政治就像关心柴米油盐一样自然的习惯,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可就不只是一点点了。值得高兴的是,这本书,至少在我这里,实现了它的“最大价值”。

你可能感兴趣的:(初遇「民主」——读《民主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