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化腾:是一起死,还是改一改?

马化腾:是一起死,还是改一改?_第1张图片

作者:何加盐

来源:公众号“何加盐”

ID:ihejiayan


马化腾:是一起死,还是改一改?_第2张图片


对腾讯人而言,“双十一”不仅是购物狂欢节,它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意义。


1998年11月11日,马化腾的爸爸马陈术,开着奔驰车去工商局,用老婆黄惠卿的名字,注册了腾讯公司。


此后,11月11日,就成为腾讯公司的创立纪念日,很多重大决策,往往会在这一天作出。


腾讯成立12年的2010年,刚刚经历了公司成立以来最凶险一战——“3Q”大战的马化腾,发了内部信,宣布腾讯要“打开未来之门”,从封闭走向开放。


那是腾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战略转折,也是从那开始,腾讯在中国舆论中的名声,从千夫所指,到逐渐好转,给腾讯未来的发展,开拓了良好的社会空间。


而这一次的“双十一”,腾讯成立21年,公司正处于繁花着锦、烈火烹油的大好时光,马化腾又宣布,公司使命愿景再次升级,由“最受人尊敬的企业”变为“用户为本,科技向善”。


我认为,这家擅长进化的企业,可能又将经历一次蜕变,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这一次看起来是马化腾在公司发展良好的情况下主动求变,但实际上,也可以说他是逼不得已要变。


因为,马化腾每天都在为腾讯明天的命运而焦虑,他害怕这家生机勃勃的巨无霸公司,会在我们完全想不到的全新科技产物冲击之下,轰然崩塌。


所以,这次腾讯的文化升级,最底层的动因,就是马化腾在某次会议上问总办同僚的:“是一起死,还是改一改?


强大如腾讯,也会突然死掉吗?


为什么腾讯要在这个时候提出科技向善?科技向善能救得了腾讯吗?


推而广之,企业的愿景、使命、价值观,真的有这么重要吗?


我想带着这些疑问,和大家聊一聊企业文化对公司和个人的影响。


马化腾:是一起死,还是改一改?_第3张图片

我们每个人,不管是老板还是员工,都免不了要面对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建立/加入这家公司?


对于极少数人而言,他们可能一开始就有答案。例如马云,很早就树立了远大理想: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在公司还很小、我们个人能力还很弱、地位还很卑微的时候,答案往往是:为了生存、为了赚钱,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但是,一旦公司壮大到一定程度,或者个人能力与地位到达一定层次的时候,这个问题就会更深地拷问我们的灵魂了:你为什么要建立/加入这家公司?


这个时候的答案,往往会脱离单纯的赚钱,而是与公司的社会价值、个人的梦想联系起来。


能不能回答好这个问题,决定着公司和个人发展的高度。


那些树立了好的使命愿景的企业和个人,更容易突破瓶颈,获得更大的成功。而那些不能脱离简单的生存逻辑,上升到创造社会价值的企业和个人,一生的事业,只能止步于此,再难前进半步。


事实上,世界上所有伟大的企业,无一不是具有伟大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


例如,阿里巴巴的使命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愿景是“成为一家活102年的好企业”;价值观是“六脉神剑”。


亚马逊的使命是“努力为客户提供最低的价格、最佳的选择和最大的便利”;愿景是“成为世界上最以用户为中心的公司”。


谷歌的使命是“整理全世界的信息,使其能普遍获取并且有用”;愿景是“让人们能一键获取世界信息”;还有其最著名的价值观“Don’t be evil”(不要作恶)。


有时候,一些企业会把使命和愿景合并起来,例如腾讯的“用户为本,科技向善”,既是使命又是愿景。


为什么这些大企业都这么重视这个问题呢?


原因很简单:拥有好的使命愿景价值观,能促进企业的发展;没有使命愿景价值观,或者坏的使命愿景价值观,会阻碍企业的发展。


我把使命、愿景和价值观的作用总结为以下五点:


1. 找到市场方向


企业的市场方向一般和使命密切相关。


企业家往往是看到社会存在哪些问题、或者有哪些需求,想要去解决这些问题、满足这些需求,因而有了使命感,落实到企业上,就是企业的使命。


一个好的使命,一定是满足人们合理的、广泛的需求,这就引领着企业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都往这个方向去。


例如,马云看到了市场对于电子商务的需求,选择了“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个使命,所以建立了阿里巴巴,服务中小企业;然后又做了淘宝,方便店家做生意;又创造了支付宝,方便大家的支付;组建菜鸟联盟,方便商品的交付……


有了“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作为使命,那么一切有利于实现这个使命的行为,就是阿里人需要做的;不利于实现这个使命的行为,就是不应该做的。


一个使命清晰的企业,目标非常明确,不需要像那些没有找到使命的企业一样,到处去寻找哪里有赚到钱的机会。


所以,找对了使命,实际上就自然解决了市场方向的问题。


2. 吸引真正的牛人


真正的牛人,都有自我实现的追求,他们加入一个企业,不会只满足于领一点工资,而是希望能实现自己更大的梦想。


所以,企业招揽顶级人才,从来不是靠谈薪资待遇,而是靠谈使命愿景价值观。


乔布斯招揽约翰·斯卡利时,苹果只是一家小公司,而斯卡利是百事可乐的CEO。但乔布斯跟他说:你是想卖一辈子糖水,还是想改变世界?所以斯卡利就加入了苹果公司。


蔡崇信要加入阿里时,是一家全球知名投资公司的高管,年薪几百万人民币,而马云的团队,只有十几个人蜗居在居民楼里,能给出的月薪是500元,但蔡崇信义无反顾地加入了阿里,也是因为梦想。


马斯克是一个很变态的老板,他创建Space X时,脾气暴躁、言语刻薄、负债累累,但是那些火箭科学家和工程师,宁愿忍受他的臭脾气和高强度的研发工作,也要把火箭造出来。


陆奇加入百度,是因为觉得百度能实现自己的梦想;离开百度,是因为发现百度不是能帮助自己事先梦想的平台。


这些顶级人才,早就实现了财务自由。他们要的,就是自我实现,所以谁能给他提供自我实现的最好的舞台,他们就会去谁那里。


这几天,科技与互联网圈最大的人员动向新闻,是微软“头号中国员工”沈向洋离职,目前尚不知道他的去向。可以肯定的是,他会遭到国内互联网巨头的疯抢。这时候,就是比拼哪家公司的使命愿景价值观更对他的胃口了。


3. 提高企业运作效率


企业不论大小,常常出现的问题是:对于某个业务机会要不要做,某个项目要不要砍,高管们各有意见,吵得不可开交,却没有一个标准来做最后的决定;很多员工在闲着、或者瞎忙,做的事情对公司没有任何意义;真正对公司有意义的事情,又会被推来推去,谁都不去承担责任;员工只满足于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推一下动一下,完全没有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些企业会通过严苛的制度和严密的监督来解决这些问题,但通常是无效的,反而只会毒化企业氛围,让员工心生反感,增加人员流失率。


但如果企业有一个能被大部分人认可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很多事情就好解决得多。


例如,对业务方向的选择,可以简化为一条标准:有利于完成公司使命、实现公司愿景,并且不违背公司价值观的事情,就可以而且应该去做;与此相反的,就应该坚决不做。如此一来,大家在大方向上很容易达成共识,可以把精力放在做事而不是吵架上面。


高管和员工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在使命愿景价值观的引领下,一目了然。真心认可的员工,不会觉得没事做,也不会推诿塞责;相反,他们一定是积极主动地希望做一切有利于实现公司愿景的事情——理想信念对一个人的激励作用,有时候比金钱要大得多。


清晰明了、且被认可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可以减少绝大部分的分歧和矛盾,从而大大减少企业内耗,提高企业运作效率。


4. 创造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


使命和愿景走偏、价值观不正的企业,一定不会持续成功。他们可能会凭某一方面的能力,刚好抓住某一个机遇而迅速崛起,但如果不升级使命愿景,纠正价值观,一定会迅速走下坡路,最终消亡。


因为,这样的企业,常常会引起舆论的争议、市场的质疑和政府的处罚。试想,如果一个企业每天处于这样恶劣的环境之中,它的高管得花多少精力来应付外界的质疑?它的员工还怎么有士气认真工作?它的股价怎么能不动荡呢?


魏则西事件之后,百度陷入负面舆论风暴,股价剧烈下挫,很多百度员工在外面吃饭,都不好意思开发票,因为怕别人知道自己是百度的员工。公司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开会讨论如何处理这样的事情,给社会和监管部门一个交代。


今日头条诞生以来,一直争议不断。版权风波、虚假广告、格调低俗等问题,都让管理层焦头烂额。媒体的控诉、央视的曝光、政府的处罚,让张一鸣和一众高管不得不放下手头的紧要工作,疲于奔命地应对。甚至,用户量级高达两亿的APP“内涵段子”,都因为“导向不正、格调低俗”而被政府直接封杀。


这些,都是因为企业的价值观问题导致出现的企业经营与管理中的问题。而且某企业似乎至今还没有全面反思这些问题,因此至今仍然麻烦不断,一天到晚出现负面舆情,今天被国家有关部门处罚,明天被用户投诉,后天被媒体抨击等等。


滴滴也曾经出现两起致命的顺风车安全事故,并且当时没能很好地处理。结果,铺天盖地的责骂,导致滴滴的很多员工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产生了强烈的怀疑,他们觉得,我这么累死累活的意义何在?创始人也陷入了自我怀疑,程维和柳青在办公室抱头痛哭,他们问自己:我们做的事情错了吗?还有必要继续吗?


后来他们深刻反思,改变了盲目追求发展速度的做法,把人的生命尊严提到更重要的位置,下线了公司的 “摇钱树”顺风车,花了极大的精力和成本做合规与安全方面的改进,才走出了自我怀疑的困境,重新振作士气。


而那些价值观比较正的企业,不仅遇到的负面舆情会少很多,而且会受到用户的追捧。


例如,苹果的“Think different”(非同凡想)、华为的“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新东方的“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谷歌的“Don’t be evil”(不作恶)等等。人们在购买、使用这些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时,除了看质量以外,心里往往还会怀着一份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


腾讯曾经也是被人们口诛笔伐的对象,甚至被业内最有影响力的杂志公开称为“狗日的腾讯”,就是因为它那个时候一味地追求扩张,而忽略了社会责任,价值观走偏了。直到2010年整个战略转型,文化升级,才度过这一劫。


5. 获得真正的成就感


企业做到一定程度、钱赚到一定程度以后,财富的积累给人带来的新增成就感会急剧下降,到后来,钱多钱少对成就感已经没有任何影响,这时候,成就感主要来自于梦想的实现和社会的认可。


使命清晰、愿景明确、价值观向善的企业,更容易给企业家和员工带来成就感。因为他们在不断朝着梦想前进,不断在为社会做贡献,也从舆论中得到正向的反馈,所以容易感到幸福。


而企业文化存在问题的企业,哪怕发展再快,业绩指标再好,其创始人和员工的幸福感也很低。


周鸿祎曾经做出3721软件,卖了很多钱,实现了财富自由,可是却获得“流氓软件之父”的称号,被网民唾弃。尽管他在财富上极大地成功,却要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生闷气,砸桌子砸门。直到后来真正在安全领域做出了贡献,他的社会风评才开始好转。


前UC创始人、现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坦言“自己财务自由后痛苦、空虚、彷徨”,原因是“不知道下一个目标是什么”。这一言论在网上引起了争论,很多网民嘲讽他,认为他装逼。但是我认为他的这种表达很真实,因为他在UC被收购后,就失去了使命和愿景,所以尽管财务自由,他仍然会很痛苦、空虚、彷徨。也只有离开阿里,创造小鹏之后,重新确立使命和愿景,他才能重新充实起来。


所以,作为创业者,一定要为自己的企业确定好的使命愿景价值观;作为打工者,一定要追随拥有好的使命愿景价值观的企业。


马化腾:是一起死,还是改一改?_第4张图片


需要说明的是,使命愿景价值观,并不是写在纸上、挂在嘴边,就可以自动实现的,它需要长期持续不断地向员工宣导,向外界承诺,并且体现在公司日常的经营和管理中。


有些公司,虽然制定了使命愿景价值观,但那是用来忽悠外界的,自己人从来都不信。这种企业永远不会有大出息,创始人和员工也不会有真正的成就感。


有些公司,制定了使命愿景价值观,也常常在大会小会上讲,但是真正到决策时,又采用另一套标准,不能坚持原则。尤其是当一件事虽然符合所宣扬的价值观,但是有损企业短期利益时,很多企业就会放弃价值观,去屈从利益。这种企业,也做不大。


真正厉害的企业,是不仅有好的使命愿景价值观,还经常向员工灌输,并且体现在日常经营管理的一切细节之中。


例如,阿里巴巴对企业文化是非常重视的。新人进来,要经过长时间的价值观培训;入职后,也时不时听马老师和其他高管讲课,接受价值观的洗礼。而且,阿里的年终评价,业务指标只占一半的打分,企业文化占另一半。


华为的管理也是时时处处要体现“以用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所以不管枪林弹雨、海啸地震,只要哪里的客户需要,华为人就要想方设法去完成任务。而华为的各种内刊、内网、总裁办邮件,也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员工这一点。华为对员工的考核与提拔,更是与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与实践密切相关。心里不想着客户、行动上不能吃苦奋斗的人,在华为是待不下来、提不上去的。


步步高创始人段永平最看重的品质是“本分”,所以他主导成立的OPPO和vivo(这两家公司的老板都是段永平的前手下和徒弟),都以“本分”作为核心价值观,员工们评价一件事情的口头禅是,“这个很本分”或“这个不本分”。


腾讯的“用户为本”虽然是最近才被明确在使命愿景里,但其实从一开始就是刻在骨子里的最深的价值观。马化腾作为董事长和CEO,每天要花大量的时间体验腾讯的产品,是实际上的“首席体验官”。腾讯内部做任何一个产品、上任何一个项目,所有人第一个问的,永远都是“用户体验怎么样?”如果谁做的产品被称为“用户体验不好”,那是最丢脸的事情。所以曾在腾讯工作的梁宁,称腾讯为“拜用户体验教”。


所以,有了好的使命愿景价值观还没用,一定要坚定地贯彻与执行。


著名企业咨询专家陈春花教授说,她看企业文化,不是看企业宣扬什么,而是看企业内部的“潜规则”和外部的“触摸感”,也就是员工实际遵循什么样的价值,以及用户感知到的企业是什么价值。


“潜规则”和“触摸感”,决定了员工怎么做事,以及用户怎么看企业,从而也决定了企业的命运。很多人会怀疑,马云、马化腾他们那样说,是不是虚伪?会不会他们嘴上是这样说,但是在企业内部,其实大家都是另一套做法?从我接触过的阿里和腾讯两家企业的内部人士来看,他们确实是动真格的。不能说百分之百能实现,但是他们始终提倡往这个方向追求。如果是装模作样的话,以这些企业的在职员工加离职员工超过10万的量级,太容易被揭穿。


据在腾讯工作多年的老员工Tegic说,腾讯最开始也不是很重视价值观,2003年的第一版,只是印在内刊和贴墙上,几乎没有落地行动,“压根记不住”。2005年开始重视,价值观被印到工卡背面,同时搞了“瑞雪行动”、“高压线”、“四大神兽”等来辅助,“这下谁都忘不了了”。(见微信公众号Tegic的文章《妄议我厂新价值观——“我知道这样是不对的”》)。


但是,也并不是说,管理层用心推行,员工用心记住,企业价值观就能自动实现,关键还是看有没有落实在公司的每一次决策和员工的每一个行动之中,以及能够为用户、社会所感知。腾讯2005年就把“正直”二字放在价值观的首位,但是2005-2010之间,腾讯所做的很多事情,未必称得上是“正直”,所以才会有“狗日的腾讯”和“3Q大战”。


3Q大战以后,马化腾说:“过去,我们总在思考什么是对的。但是现在,我们要更多地想一想什么是能被认同的。过去,我们在追求用户价值的同时,也享受奔向成功的速度与激情。但是现在,我们要在文化中更多地植入对公众、对行业、对未来的敬畏。……腾讯的梦想,不是让自己变成最强、最大的公司,而是最受人尊敬的公司。


那段时间,甚至连腾讯食堂的餐巾纸,都在包装上印上了“勿忘初心”的反思之语。也就是从那之后,腾讯才真正开始走向“令人尊敬的公司”。


马化腾:是一起死,还是改一改?_第5张图片


腾讯最新的使命愿景“科技向善”,不是一句说说而已的空话。


大家应该都记得,马化腾曾经深夜在知乎提问,问的就是未来十年的基础科学发展对互联网产业的影响问题。腾讯也设立了“科学探索奖”,给50位青年科学家每人300万元的奖金。腾讯的HR频频出现在全球顶级学术会议上,把能拉进公司的大牛一个个拉进来,并且公开向他们承诺,不求商业回报,“十年不出结果也没问题”——而这些领域的投入,是每年100亿美元。


每年100亿美元投入基础科学研究,10年不求回报。不论哪个企业能做到这个,都值得我们尊敬。


而对科技的投入,仍然只是手段而已。这个手段的目的,是“向善”。马化腾说,科技是一种能力,向善是一种选择。“科技向善”,就是要实现技术为善,避免技术为恶。


——这和某些宣扬“技术是中立的”,“避免价值观判断”的公司,形成了鲜明对比。


实际上,腾讯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这样的格局。其价值观里排名第一的“正直”,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2003年的第一版价值观,写的是“专注务实、激发创意、团队协作、快乐工作、守信尽责。”2005年才把“正直”放进来,此后就一直放在第一位。


可以看到,2003年的价值观,更注重的还是对工作效率的影响。这也是很多创业型公司最重视的。


例如,字节跳动(今日头条和抖音母公司)现在的价值观就是“追求极致、务实敢为、开放谦逊、坦诚清晰、始终创业”——这些基本上都是追求如何能让员工把工作做得更好,让公司发展得更快。


从这个角度看,今日头条的价值观,还处于腾讯的第一阶段。其结果也和腾讯第一阶段一样,公司迅猛发展,但是社会争议不断。


当然,并不是说今日头条没把“正直”或“向善”之类的价值写进去,他们就不做善事。实际上,今日头条推出的“头条寻人”,就是一个完全不求利益回报,而创造巨大社会价值的善举。


只是,我一直都认为,如果一个公司的价值观体系里面,没有加上道德方面的要求,这家公司的高管和员工,在追求KPI或OKR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虽然有利于公司和个人短期业绩,但是却有损社会公德或者伤害社会长期利益的事情。


例如:杭州女童章子欣不幸被租客所害,百度的人假冒章子欣父亲的名义发布消息;今日头条的工作人员,帮助不法商家绕开监管,利用“二跳”的方式兜售假药;滴滴的推广团队,用暗示“约炮”的恶俗广告,来为顺风车业务做推广……


这些都是典型的为了追求业绩而忽略了社会责任,反而给企业造成了巨大反噬的蠢行。只要是一家公司的价值观导向是业绩先行,不顾社会责任,此类事件一定无法根绝。


据我所知,滴滴目前在价值观上的反思是比较深入的。但是有些公司尚未看到实质性的转变。例如,某公司的高管,常常津津乐道于自家产品每日活跃用户增长了多少,每日占用用户的时间增加了多少——恕我直言,一个针对人性弱点、巧妙设置上瘾机制,让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的产品,有什么好夸耀DAU和用户时长的?用户每天用的时间越长,岂非证明他们越不能“延迟满足感”,只能沉迷于低级的感官刺激?这是值得骄傲的吗?


我可以理解一家公司为了商业利益而把这些数据做大,但是这些事情你偷偷告诉投资人就完了。你又不是一个学习型、工作型的产品,只是侵占用户的闲暇时间(有些甚至是工作和睡觉时间),还向大众夸耀使用时长,这就是价值观不正。


我相信,如果这些公司能够把“正直”、“向善”这样的道德要求加入到价值观里面,类似这样盲目追求KPI而不顾社会责任的行为,一定会少很多。因为,只要他公开承诺,就会形成舆论压力。而绝大多数人内心深处,都有“和承诺保持一致”的心理渴求,公然违反承诺,往往会造成内心的痛苦。


所以,我对于那些敢于公开提出“正直”、“向善”、“不作恶”的企业,会保持更多的尊敬。当然,如果他们真的能做到,那就更尊敬了。


公司利益与伦理道德的冲突,在绝大多数企业都会存在。在公司发展初期,很多企业都会为了生存,而做一些明知道不对的事情。这就是企业的原罪。


阿里的原罪是假货、百度的原罪是虚假广告、腾讯的原罪是抄袭、滴滴的原罪是安全隐患、抖音的原罪是用户沉迷……


在企业很小的时候,这些“原罪”,可能造成的后果较小,社会的容忍度也较高。但是,当企业大到一定程度,它的原罪就会在社会上造成越来越坏的影响,社会的抵制也会越来越高。所以,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价值观就会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


有些企业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壮大以后,他们会开始赎罪,完成自我的蜕变。而另一些企业,也许是因为其商业模式过度依赖原罪,也许是因为创始人舍不得巨大的利益,而无法完成价值观的升级,从而也无法完成企业的蜕变。


前一种企业,会比后一种企业发展更成功,社会评价也更高,管理层的成就感也更强。


希望更多的公司,能放下原罪,开始赎罪,把正直、向善、不作恶的文化,灌输到每一个员工心中。


这不仅会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也是公司持续强大的必经之路。


如果公司迅猛发展,却没有相匹配的价值观,就会陷入“位高而德薄者,鲜不及矣”的境地。


愿企业家们都能记住: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请让你的企业,拥有好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


作者:何加盐,一个专门研究牛人的牛人。已经写了任正非、马云、马化腾、李彦宏、王兴、程维、张一鸣、刘强东、周鸿祎、雷军、罗振宇等人,都是一万五千字以上长文。关注公众号,回复“1”,可看往期精彩。


马化腾:是一起死,还是改一改?_第6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马化腾:是一起死,还是改一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