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创新是一连串的事件

周其仁:创新是一连串的事件_第1张图片

从想法开始到最后改变人类的生活,创新是一连串关口、一连串挑战、一连串难题。


这里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持续攀登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周其仁

授课老师 |周其仁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创新是一连串的事件”。

读过经济学的朋友应该知道,这个题目是我从耶鲁大学经济学家埃尔文·费雪那里借来的,他已经去世了。他一生做过很多重要的研究,其中重要一项是把时间引入经济思维中来,去理解人的活动

比如怎么理解收入,理解资本。

我们一看income“收入”这个词,通常会想到什么呢?无论领薪水也好,股权分红也好,我们一想收入就会想货币。

但费雪教授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收入是人类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们为了收入从事经济活动,从事经济活动的结果又落实到收入上来。收入真正的含义是人的享受,而不是货币。

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其实是为了增加享受,但这个享受很难被衡量,因为每一个主体对什么叫享受(enjoy),评价完全不同,你要去研究就很困难。

比如说,我们早晨起来喝一杯咖啡觉得很有享受感,但不能度量咖啡给我们带来的感受,只能度量这杯咖啡。再退而求其次,把买一杯咖啡的货币浓缩成为收入。费雪对这个收入概念一层层拨开,试图让我们理解人的活动。因为人的活动追求的目标,不完全是货币的,是没有办法才把货币做代表来度量。

人们追求的活动有大量非货币形态,这是真正可以解释人类行为,包括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创新行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口。

第二个概念—— “事件”,他也做了解释。事件是个跟人类有关的概念,自然界没有事件这一说。事件是外部发生的事情人作为主观的主体引起的感觉。

我们一讲到事件,一定跟人有关。经济学立志于解释人的行为,所以它要有自己一个聚焦的概念事件。

第三,什么叫一连串事件?因为当我们喝咖啡的时候产生愉悦感,但咖啡这个收入可不是你喝的那一瞬间才产生的,它前面发生了很多事件。

自然界怎么会发现咖啡是可以喝的?我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听说最早是牧羊的孩子发现的,他们发现羊吃了树丛上一些果子以后,很异常、很兴奋,又蹦又跳。

你想想看,从羊吃了会兴奋,最后变成我们喝到的一杯咖啡,中间发生多少事情?这些事情一连串要有人发现、有人肯定、有人迭代改善,中间要发明工具,要宣传营销。

这些事情其实都是income。

所以,费雪教授说,人类的行为追求的是最后那个享受的感觉,但要得到那个感觉,要经过一连串的事情。

我就借了费雪这个重要的命题,把创新替换为收入。因为创新是带来收入的一个事件,而创新本身也是一连串事件。

我们不能看到最后灯光照到这些创新者身上,在全世界耀眼的时候才认为这叫创新。创新的发展过程极其源远流长,可能从原来我们根本不认为跟创新有关的那些事件开始了。

我讲几个故事:


周其仁:创新是一连串的事件_第2张图片

钟表匠与大航海

这张图展示了古代丝绸之路。中国人的航海活动很早就开始了,秦始皇要去东海求长生不老药,这个念头驱动了很多当年的航海活动。

周其仁:创新是一连串的事件_第3张图片


唐朝航海活动最长航路达到1.4万公里,最远可以经过中亚、东亚、西亚,到达红海,到达非洲。后来很可惜,明朝耀武扬威的郑和下西洋以后,航海活动反而收缩了。因为当年明朝的活动是炫耀性的,是去展示中国伟大昌盛,不是商业主导的。

所以,一次出去几万人耗资极其巨大,朝廷的财政情况不好以后,就走入了封闭,片帆不得下海。所以,后来的中国人对航海活动反而觉得蛮疏远。

周其仁:创新是一连串的事件_第4张图片


这张图是欧洲的一个小国地图,讲荷兰这么一个弹丸之地,也就2个半北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几百万人口,17世纪达到了辉煌的顶点。因为它吸收发扬了欧洲大航海的传统,曾经成为全世界3/4海上的运力。后来非常有名的东印度公司,其实最早是荷兰人创造的;巴西最早是荷兰商人去殖民开拓的;当年纽约也不叫纽约,叫新阿姆斯特丹。

把以上两张图对比,你会发现,中国1万4千公里的航海基本是沿着大陆贴边过去的,而欧洲的大航海运动是跨大洋的,这在技术层面有很大不同。

今天,全世界差不多有35万条船在几大洋航行,全球人民的生产、经济、交换、消费活动通过大船连成一体。整体来看,人类驾驭海洋的能力大幅度提高了,对我们今天各国人民的收入都有重要的影响。

我们追溯一下,这一连串事件可以追到哪?首先取决于一些关键技术难题能不能解决。如果没有中国古代发明的指南针,船离开大陆走不远。

马克思曾经说,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3大发明是:

  •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

  • 指南针打开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

  • 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精神发展创造的最强大杠杆。

其中,关于指南针的这句话是不够准确的。跨洋的航运有很大的挑战性,因为指南针可以让你确定南北,进而确定纬度,但无法确定经度。具体在茫茫大海上走的时候,如何知道自己的具体位置,这个问题在很长时间内解决不了。因此死了很多人,撞了很多船。

所以,一些小册子、加上运气、很高的事故率,这是过去航海活动一个特征。

今天一辆船从上海港出发,几万个标箱的东西今天到哪里,明天到哪里,都能非常精准。这个把握哪里来的?是一连串事件。

最早是天体物理学家,觉得这个天空非常有规律,星球和星球之间有数学关系,发现出来以后可以进行一些准确的推断。

所以,开始一条思路是沿着希腊开始的天体物理学,如果我在船上读懂天上星和星的位置,就会知道船在什么位置。但很遗憾,一代代天文学家,包括望远镜观察手段的进步,一直没有找到非常准确的可以在海上定位的办法。

最后实际的定位,是被巨大的海难事件刺激,由欧洲当年走在航海前列的那些国家出面,英国女王、西班牙国王、葡萄牙王子,都设出了巨大的国家级奖项,最高的奖项是英国设的。

1707年,英国海军胜利打败法国海上舰队,但胜利回朝的时候遇上了连续12天的海上大雾,在非常靠近英国本土的地方,5艘船带着2000多个英国士兵全部沉没。

这场灾难让英国议会痛定思痛,设立了超级大奖,说谁能解决船在大海上的定位问题,就能拿到2万英镑大奖。

这刺激了英国伦敦一个没上过多少学的工匠。《经度》这本书里讲到这个故事,最后拿下这个题目的是一个叫哈里森的钟表匠,没有多少文化。那个时代的钟表技术,今天来看是很落后的,是很早期的事件。陆地上还行,一到海洋上,表都要用润滑剂加油,一潮湿,盐度一变大,润滑剂就出问题,表就不准。

当时形成怎么个思路?地球是转的,所以只要你知道出发地点那个时间,再知道现在船的时间,你就可以推算出你在经度的哪个位置上。我们的时差不就是这么来的嘛!

最后是哈里森先生成功地拿下了第一座精确的钟表叫“H1”,完全是靠他的工匠精神。

非常有意思,哈里森开始冲着2万英镑去的,做出第一个来以后,他追求的目标改变了,最不满意H1的是他自己,他觉得体型太大、不够美观、不够精准。皇家付给他一些很高的报酬,他衣食无忧,就不接市场上的生意了,自己带着儿子开始攻第二代。

这一攻第二代,从H1到H2,十几年时间,关键的技术问题来回解决。然后再解决H3,最后做出H4,H4的精度超过了皇家要求的标准。

这个故事是一个长长的链条。因为人要来往,就要移动。要移动,位置就特别重要,而人类并不是天生就知道他在哪里的,陆地当中移动那些挑战性的问题解决了,海上近海航行和远洋航行又有新难题。一个难题比一个难题厉害,这是一个链条极长的创新故事。

周其仁:创新是一连串的事件_第5张图片

原子弹与科学革命


第二个故事,我们都知道原子弹结束了二战,让日本天皇宣布投降。

但是原子弹不是看到它厉害的那一瞬间发生的。万事万物当中有原子本来就是源远流长的认识过程,事物可以不断的分,分到最后叫什么名字?那是希腊时代的一个猜测。原子,说出这个概念的时候没法观察,没法验证,就是一个猜想。

至于原子里头含的能量如果引爆出来,能量的量级是所有分子里包含的能量完全不能比的,这也是科学家的一个认识。

最早是1939年德国化学家的一篇论文,说所有过去的能量都是分子间的能量,但是原子能量要把它激发出来,那个条件很难满足。

具备什么条件可以完成裂变?第二篇论文是荷兰人写的,认为激发条件当中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利用铀。

人类写了这么多东西,有多少是经得起查的,查一查这是科学传统。但是当年是1939年,德国科学家写了论文,居里夫人他们要做反应,没有条件。英国要做实验,要抗战希特勒,也没有条件做。

最早做原子反应堆的是德国犹太科学家,因为被希特勒迫害而逃难到美国,联合爱因斯坦出面向美国总统说,美国应该上手做这个实验。然而,当时的总统罗斯福是一个政治家,根本不懂原子间的能量释放,怎么下这个决心?

最后是日本人在珍珠港袭击了美国的太平洋舰队基地,美国才开始废弃它自我中立的这种态度,确定设立曼哈顿计划,最后总投资是20亿美元,用了美国1/3电力,然后率先于德国法西斯研制成功3颗原子弹,结束二战。

这个事件从论文开始,由关键技术、关键设备、工艺,无数难关,要集合那么多科学家一起工作,发现哪是岔路,哪是正确的方向,谈何容易。

所以,还是借费雪的观念来看,创新是长长一连串事件。

周其仁:创新是一连串的事件_第6张图片


这里有本书后面的附录,是600年来人类的重要的发明的年表,你一项一项去看,如果没这些东西,今天人类的享受是什么水平?

但是这些东西每一样都不是最后呈现出来的时候才叫创新的,它都经历过一个或长或短、或易或难的一连串事件,这是今天希望给各位分享的最主要一个思想线索。

周其仁:创新是一连串的事件_第7张图片

创新的一连串事件

拆解为四组事件

我最近一两年喜欢一个东西追一追哪来的。任何改变人类命运、大幅度提高我们“收入”的最早事件是idea,是某些人头脑里冒出来的一个想法。

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最重要的就是有想法,是这个特征让人类在生物界成为万物之灵。但是,想法最后怎么变成解决问题的技术,中间有很多偶然性。很多事后看觉得这条路线很顺,中间看、还原回去看,不知道走丢多少人,多少人死在半道上。

所以,第一组事件是从想法到技术,也就是说创新最早的一环是怎么把想法变成一个可应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二组事件,你有一个技术手段,它能商业化吗?不一定。从技术成熟变成商业上可以用,又需要一连串事件,无数尝试、无数努力。

如果没有向一切方向的尝试,创新怎么会进入人类生活,举手就得就可以来杯咖啡?我去年11月去访问过西雅图,看了STARBUCKS创业故事,美国人的咖啡水平在以前,那个难喝呀!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才能成功,中间要烧投资人的钱,要耗你的生命,你的团队可能瓦解。

第三组事件,不成功的商业化没关系,成功的商业化一定会惹上大麻烦,越成功麻烦越大,你真成功了就惹人家了,要混战一场。

第四组事件,就开始呼唤秩序、呼唤立法、呼唤新的规则,这个过程让创新平庸化,真正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然后人类再冒出另外一个想法来,这就是创新的过程。

这些事件之间,需要我们努力的方向,承担创新重任的那些人是有所不同的。


周其仁:创新是一连串的事件_第8张图片


我下面分别把这四组事件简单做一些探讨。

第一组事件:从想法到技术


人类的人数现在存量是70亿,历史上有多多少百亿人口,每个人都有头脑,都有想法,但事后看能够影响人类的重大想法寥寥无几。而且很有意思,它的分布极其不平均,不是哪些地方都冒出过可以影响人类的想法,有些地方多少年一个也没有。

不相信在图上标,有些地方密密麻麻,有些地方就是一片空白,长期空白。这个事情就有意思了,什么条件刺激人类产生那些事后看有远大前途的想法?具备什么条件这些想法可以出来呢?

这个问题就要去看欧洲,幅员面积跟中国差不多,人口差不多,文明历史差不多,两个古典时代都是辉煌的,希腊文明很辉煌,我们诸子百家也是很辉煌的。


但是往后捋,13世纪以后,明显有几件事情在中国历史上就没发生,启蒙运动没发生、科学革命没发生、文艺复兴没发生。1840年整个中国文明吃这么大的亏,留下来一个李约瑟之谜。(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提出,他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此问题,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为什么这一脚就跨不出去呢?李约瑟猜测的答案说,中国古代大一统的科举制度下,天下厉害的人都读四书五经,读皇上规定的经典,考上考不上都有标准答案的,最后皇帝还要殿试,按自己的偏好决定第一名。这一制度的代价是,人们冒出的很多千奇百怪的想法都自己消失了,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所以说,创新的第一组事件里,最重要的是好奇、敢想,百无禁忌想,要擅于提问题,最重要的就是任何想法都要接受检验。知识的重点不是记住很多东西,而是探索未知。如何从已知通往未知,才是学习的重点。

我以前去以色列访问,这样一个1948年才创立的国家, 800万人口中出了7000多个上市公司,很多硅谷的关键技术研发都是从特拉维夫出来的。

我问他们是如何做到的,他们的回答是重视教育。不过,与咱们意义上重视教育的方式不同的是,以色列的小孩从5岁开始读书,没有死记硬背,也没有老师一个人讲的宣教,而是被鼓励提问、进行讨论和探索未知,这种态度是他们的长项。

所以说,他们能成功创新的长项是从哪里来的?是激发出来的。不是靠一个天才坐在那里就会冒出来,也不是靠人数多、脑袋多,想法就一定多。有很多想法不碰撞,就出不来。

想法密集产生的地方,一定有个叫做氛围的东西,都有一些基本的教养,有一套探索的办法,有问题牵引着走。讨论、争论、争辩,这些都是这些事件当中极其重要的,才能把想法最后落成技术。

第二组事件:技术想法的商业化


第二组事件,有想法,有技术,能满足市场要求吗?这组事件至关紧要,它也不取决于个别企业家,我们事后看是天王巨星般的这些人厉害,但是非常重要的是整个社会对商业活动什么态度。

没有这个态度,就不可能有这个结果。“企业家”,这是个法文词,entrepreneur原意是事业家,来到世界上要成就一件事。千万别以为企业家是有钱人,企业家是缺钱的人,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就是企业家有多少钱都不够,他要做事,做的事比他掌握的资源多,所以借多少钱也不够。想法大,这是企业家的特点。

然后,企业家很有意思,对潜在的机会敏感。科学家、发明家是对新的东西敏感,对企业家来说,新不新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满足潜在的市场机会。

第三组事件:混战一场


成功的企业家,麻烦就会来,因为你会动人奶酪,越成功越麻烦。

比如我研究过滴滴,非常喜欢它的故事。

最早他们的研发团队一家一家访问出租汽车公司,一百多家都拒绝合作,他们说再找一家不同意,那我们就不干了。结果下一家同意了。

出租汽车老总同意没有用,司机不同意。最后跑到北京西客站,一个门一个门去敲,动员司机装滴滴的APP。

创造一个市场,两边都要做工作。很快麻烦来了。所有人都要对准他,传统的出租汽车公司因为被你抢了生意,所以不高兴。没有补贴,消费者也不高兴。前一天你还是创业英雄,突然就变成全民公敌。

最后,怎么重建秩序?


政府要出场,人大要出场,制订新的游戏规则,新老利益之间怎么求得平衡,协调社会各种不同看法的能力就重要了。

所以,从想法开始到最后改变人类的生活,创新是一连串关口、一连串挑战、一连串难题。这里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持续攀登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完)


还想听周其仁老师更多课程?

看这里~


*本文根据在周其仁混沌大学5周年名师返场大课上演讲整理而成,部分内容有删减,欢迎转发到朋友圈。部分图片源自 五周年活动现场。

特别鸣谢战略合作媒体:钛媒体APP合作伙伴:拉勾招聘APP、活动行、即享影像、百度网盘内容商城


编辑:无药

版式:Summer

投稿:[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企业团报咨询:[email protected]

如需转载请在微信后台输入“转载”,获取《转载须知》

创新是一连串的事件

你可能感兴趣的:(周其仁:创新是一连串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