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6日,国家印发了《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至2020年,我国第一个实质意义上的国家公园将正式成立。2016年《中国国家地理》的此份特刊,对我国建设国家公园的必要性与创新性做了一些通识的解读。
什么是国家公园?
国家公园作为国际公认的一种保护地类型,具备国家代表资源、独特景观和重要生态功能的特值,保护具有国家层面意义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文化遗产,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国家形象的代表和民族自豪感的体现。
在这一段说明中,特别强调了“国家代表资源”、“国家层面意义”、“国家形象的代表”、“民族自豪感的体现”。
国家公园必须有国家意义。
作为《中国国家地理》,一个核心的主题正是寻找我国地理上的“国家元素”和“民族纽带”。耳熟能详的《选美中国》、《景观大道》专辑就是如此。什么样的地理元素能联结我国各地区人民,使“中国地理”成为在“国家”框架下的一个整体?
我印象很深的是,《中国该有国花了,它应该是杏花》这篇文章是单主编一份很典型的卷首语。他强烈地想要传达“国家地理”这一核心元素的愿望,在这篇文章里表现地很极致、很到位。
毫无疑问,大江之源上的国家公园就是其中“国家元素”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也难怪该杂志会特意以增刊的形式介绍了这个国家公园。
三江源为什么可配得上国家公园?
虽然三江源国家公园仅仅位于青海省,但其代表的是整个国家的其中一个根基——“中华水塔”。
三江源有着极致的景观、极致的资源、极致的意义。
如铠甲一般幽亮的冰川,覆盖着冷峻的高山。山间的层积云为照片带来了烈风的力量。这一张蓝白色调的图满足我们对青藏高原的印象——世界第三极。
唐古拉山脉是青藏高原现代冰川最发育的山脉,主要是极大陆型冰川与亚大陆型冰川,发育在平缓的高原平面和宽谷之中。冰面坡度不大,不易发生冰崩,加之降水量较少,因而冰面十分洁净,可以说是最壮观、最好看的,世界屈指的冰川景观资源。这些冰川是长江重要的储水站,因而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资源之一。
然而,作为三江源国家公园,自然不仅仅存在着高山冰川资源——这主要是长江源的代表景观。在黄河源,我们有星罗棋布的湖泊、望不到边的湿地以及两颗高原明珠——鄂陵湖与扎陵湖。在澜沧江源,则遍布着大量的峡谷风光。各种生态系统提供了极度丰富的生态资源,不仅起着巨大的水源涵养作用,也提供了让人叹为观止的风光,这其中不乏风光旖旎的高原草甸,与清澈多姿的高山冰湖。
此外,以保存完整的高原面、密集的琥珀群、广布的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为基础,三江源区域形成了大面积的独特的高寒草原-草甸-湿地原始生态系统,是高原野生动物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白唇鹿和旗舰物种雪豹等集中栖息活动的区域。
本书用大量的笔墨介绍了生态资源的价值。物种保育、径流调节、生态固碳、土壤保持、干净水源、清新空气、农畜产品……生态总价值可达14.5万亿元,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
这片区域有如此的景观、如此大量的水源与生态资源,它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国家公园机制有什么创新?
两句话概括就是:从机制上破解“九龙治水”,确立三江源保护的统一事权。将“山水林草湖”视作生命共同体,整体保护、系统修复、一体化管理。
明确三江源地区重要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是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上的一个重要创新——它避免了各自为政造成的管理体制上的混乱,避免让中国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资源地被少数的利益集团所左右。
将冰川雪山、草原草甸、森林灌丛、河流湿地、野生动物作为一个整体保护,则整治了执法监管“碎片化”的问题,形成了一体化管理体制。在日常巡查中,过去分属森林公安、草原治理、渔政执法等不同管理部门的问题,将不会在掣肘于原有职责范围。工作人员一旦发现任何危机生态安全的情况,就能够即时介入处理。这显然极大提高了管理效率。
此外,通过秉持开放理念,增强国际开放合作,吸取国外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经验;加大科技支撑,在国家公园内开展资源与环境背景评估与生态系统的监测,建立大量生态站点,建立生态监测综合数据服务平台、建立园区内远程监控网络,实现对野生动物的智能检测、分析、跟踪和预警,让数字生态系统业务化运行。这都是建设国家公园必不可少的要素。
这一创新模式仍在实践之中。首先,土地的国有化是国家公园建设的前提。但我国的土地存在多个使用权、收益权群体是常见现象,在这一步就需要体制的创新。
除此之外,如何处理好管理者与经营者、自然资源所有权与行政管理权、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和民间团体与地区居民、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等的关系;如何形成新型盈利模式,让多方共赢,让原住民致富等,都是在建设国家公园的过程中值得摸索的问题。
三江源国家公园,承担着探索、树立、示范一种创新的区域性可持续保护、发展模式的使命。
国家资源全民共建共享
被称作“国家公园”的三江源,全民共享是其一个基本属性。事实上,全民共享、世代传承正是建设国家公园中提到的重要词汇。规划国家公园,在突出生态保护、兼顾自然景观的独特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在交通上也要求了一定的可达性,以满足了人民生态体验、环境教育和科学研究的需要。
因此,在目标定位上,三江源国家公园不仅将会被建成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的示范区,还将是三江源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以及青藏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的传承区。
建立三江源国家公园,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是要造福当地人。许许多多的生态保护工程犯下的重要错误就是完全不考虑当地人的收入来源,不去引导当地人,而一刀切、一刀禁,这势必让当地居民产生抵触情绪,进而阻碍环境保护的进程,影响了生态再生的成果。
而三江源国家公园内则更面临这种情形。传统草地畜牧业是主体产业,牧民增收渠道窄,逐水草而居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融合到当地生态系统,成为园区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何正确引导当地牧民参与国家公园建设,扶持他们从事生态监测、生态保护等工作,使牧民在参与国家资源守护、参与国家公园管理中获得稳定收益,真正实现全民共建国家公园,是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的重要课题。
总之,只有国家公园真正实现全民共建共享,才能从国家地理资源角度,真正提高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民族认同感,形成人人关注、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良性循环,让国家公园真正造福人民。
本书的其余部分展开介绍了三江源的自然风光。有险峻的裸山、绿草如茵的湖畔、潺潺小溪等多种多样的风光。感兴趣的读者不妨购买来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