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到了文化碰撞和文化焦虑,大家分享了各个国家的情况,也谈到了文化差异带来的冲击,心理上的调适。这些都引发了我的思考。我想,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题目。
我们经常讲到“文化”这个词,在国外,更是天天身处多文化、跨文化的环境之中。那么,什么是文化?
文化的定义
这是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文化包容万象,对象、层面都很是庞杂,所以不容易做出严格、准确的定义。古今中外,各个领域的学者,文化学者、人类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考古学家等等都曾提出过自己的见解。
20世纪美国文化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回顾》一书中列举了欧美对文化的160多种定义。仅欧美就有160多种,据估计,全世界有几百种对文化的定义。也就是说,什么是文化这个问题,至今并没有一个世界公认的标准答案。
从词源来看,在中文里,“文”是一个象形字,形状是纹理交叉的形状,本义指交错的图形或花纹(許慎《說文》错画也,象交文)。《周易·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礼·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文”引申出装饰、修养、秩序的意思。“化”的古字为“匕”,会意字,甲骨文,从二人,象二人相倒背之形,一正一反,以示变化;本义是变化、生成、造化的意思。《说文》化,教行也。有教化之意。“文”“化”两字的组合,最早见于战国末年出现的《周易·贲卦》:彖曰: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在中文语境下的“文化”概念,从汉语词源中体现出“人文教化”的含义。这包含了几个元素,一个是“人”,也就是有“人”才有文化,文化是讨论人类社会的专属语;二是“文”,基础和工具,包括语言、文字、秩序;三是“教化”,真正重心所在,作为名词,教化是人群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共同规范(同时这一规范在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对象化成果中得到体现),作为动词,则是共同规范产生、传承、传播及得到认同的过程和手段。
现在我们中文里说的“文化”实际上是日文的和汉词,即汉字引入日本后由日本人创造的汉字词,多数来自对西方词语(英语、法语、俄语等)的翻译。“文化”是“culture”的翻译。
拉丁语系中这一词源于由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在《图斯库卢姆辩论》中首次使用,他提出“cultura animi”,即“灵魂的培养”,用农业来暗喻哲学上人类灵魂的发展,也就是人类发展的最高境界。17世纪德国自然法学思想家塞缪尔·普芬道夫将这个比喻转化为现代所用的“文化”一词,但他已不认为哲学是人类的自然完美了。与此相对,他认为文化是在“使人类摆脱野蛮,通过巧法成为完全的人”。因此文化的涵义不仅耕耘土地,还指照料土地、饲养动物;照料人们的生活,如穿衣、装饰身体、关心和照料朋友及祭祀祖先的风俗;还意味着居住在城镇或市区,以及培养正确的道德和心智等。在中世纪晚期,文化开始指道德完美与心智、艺术成就。
由此可见,中文和西文的“文化”词源有其共通之处,都是指的人类社会,从物质领域引申到精神领域,并有培育、教化的意义。
在众多对“文化”的定义中,影响比较大的是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也是文化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人类学之父”的爱德华·伯内特·泰勒(E. B. Tylor)爵士,在其1871年出版的著作《原始文化》所下的定义:
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这个定义也有需要补充的地方,比如语言、食物等并没有包括进去。文化的定义非常多,虽然尚无定论,但我们可以归纳和总结文化的一般特征。
文化的基本特征
为了进一步了解什么是文化,我们可以从反方向找出什么不是文化。这有助于我们了解文化的基本特征。
首先,文化是由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也就是说,自然存在物不是文化,必须经过人类加工制作的过程。例如,一棵树,我们不称之为文化,如果把树做成桌子,就可以称之为文化;睡觉不是文化,但在房子里、在床上睡觉,就成了文化。
其次,文化是后天习得的,不是天生的遗传本能,而是通过学习来获得知识和经验。例如,发声不是文化,而会说一门语言,如汉语、英语,那就是文化。男人、女人不是文化,但中国古代说的“男女授受不亲”,就是一种文化,因为其对男女人际关系做出了界定,从而具有了文化内涵。
第三,文化是共有的,是人类社会共同认可的,如果是个别的,不为社会广泛接受的,则不构成文化。例如,有一个人吃铁,就不是文化。如果大部分人吃铁,那就构成了吃铁文化。
第四,文化具有民族性。虽然文化是人类社会共有的,但是也是各个民族所创造的产物,有其民族特征。举例来说,喝水并不是文化,但如果喝茶,不喝咖啡,就是文化。因为在中国,大多数的人习惯喝茶,这就有了茶文化。欧美国家大多数习惯喝咖啡,就有了咖啡文化。
著名哲学家庞朴在《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一书中,讲述了一个笑话:
“在一个咖啡店里,有三位客人。每人要了一杯咖啡,每杯咖啡里都有一只苍蝇。日本客人见了勃然大怒,拍着桌子冲侍者说:“赶紧把你们经理叫来,我得告诉他怎样经营咖啡店,怎样管理他下面的雇员。”英国人看见苍蝇后一声不响,把钱往桌子上悄悄一放,慢条斯理地走了。美国人看见苍蝇后,把食指一勾,把侍者叫到跟前说:“在我们美国,客人爱吃多少苍蝇,由他自己加,不必麻烦你们事先加好了。”
面对同一事物或现象,不同民族的会有不同的反应,不同的文化体现。在上面这个小故事中,美国人体现了幽默,英国人体现了绅士风度,而日本人则体现了认真严谨的管理风格。这是文化的民族性。
第五,文化具有时代性。文化是在继承、积累和创新中不断变化的。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有的文化样式。有的文化曾经存在过,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消亡。例如,中国古代给女子缠足,裹小脚,追求所谓的“三寸金莲”。这是曾经存在的文化,时代的进步让人们意识到这是一种陋习,便逐渐消失了。同理,古代人很可能也难以理解现代人的网路文化。
文化的基本内容
文化可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广义文化是指一切人类创造性活动的结果,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文化主要是指精神产品,如语言、文学、艺术、宗教、法律、科学、技术、道德、价值观念、审美取向、风俗习惯、规章制度等等。
文化也可以按层次划分,分别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位于最表层的是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是文化要素或者文化景观的物质表现方面。
位于中间层次的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并对这些关系进行整合和调控,出于自身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建立的一整套规范体系。社会的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准则等,都是制度文化的反映。例如,国家、社会、家庭的组织形式,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人才选拔制度,法律秩序,民间的礼仪俗规等等。
位于最深层次的是精神文化,也可以称为观念文化,是以心理、观念、伦理形态存在的文化,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存在于人心中的文化心态、心理、观念、思想、信念等;二是已经理论化、对象化的思想理论体系,也就是客观化了的思想,比如哲学、宗教、美学等。
精神文化是一种人类所特有的意识形态,是人类各种意识观念形态的集合。精神文化的优越性在于人类文化的可继承性,即文化能够一代传一代地传承下去,并且还具有待完成性,其内容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完善。人类的文化精神同时也是不断推进物质文化的内在动力,由此建立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总体趋势。
文化这东西,不是一件现成的衣服伸手穿上就行,而是要吸收进体内、用来树立个性的养料,就如同食物增强发育期孩子的身体一样;它不是词藻华丽的修饰,更不是要炫耀你的学问,而是一种丰富灵魂的方式,得来实在不易。—— 毛姆
参考资料:维基百科 /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