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1月9日,酝酿已久的微信小程序终于在今天对外发布了。
不出意外,朋友圈也被小程序相关的话题刷屏了。我也大致体验了体验微信小程序,写点自己的看法吧。
小程序的小
小程序真的很小。小到什么程度呢?我觉得甚至比不上一些基于HTML 5而写的浏览器应用。简单的体验了一下大众点评、美团外卖、摩拜单车这样的用途相对单一的应用。如同最早先所预想的一样,小程序解决掉的,是这类 APP 中简单但最核心的需求。
滴滴出行只能打快车;
摩拜单车只能扫码(还不能打开手电筒);
大众点评能查饭馆,买团购券(似乎还不能优惠买单);
京东购物能搜索商品,完成下单;
小程序的交互
由于小程序本身基于微信的缘故,其实小程序自己的交互与独立的 APP 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首先,与本地APP 相比最直接的感受在于其加载速度没有体现出「小」的优势来。由于小程序实现方式的限制,其加载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网络状态。相比于独立 APP 的 Splash 页及更美观的 Loading 页面,微信大片留白的加载页带给人的焦虑感要强很多。
第二点,左上角的关闭按钮。左上角是关闭还是返回呢?从 APP的角度来看,左上角应该是返回上一级的操作。但在微信这里「返回」操作交给了手机中的返回键及全屏右滑返回,左上角的按钮变成了「关闭小程序」。这让习惯了独立 APP交互逻辑的用户,一时半会很容易出现误操作。这里的学习成本还比较高。好在现有的逻辑是,当用户退出小程序后再次进入时,会优先回到上次停留的页面,而非重新加载。这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用户误操作后的不悦感。
第三点,同样是由于微信自身的限制。小程序内暂时是无法做更多响应式的动画交互的。基本只能够依赖于页面之间的不断跳转。给用户传达到的感觉,更像是网页的 Web APP 而非原生 native APP。
小程序的能力
毫无疑问,小程序是基于微信框架的。原则上讲,微信客户端能够做到的,小程序也都可以。(前提是微信提供相应接口)。从微信内置的「小程序示例」来看,其接口能力分为了微信开放接口、界面、设备、网络、媒体、位置、数据这几个维度。每个维度中的具体能力在此就不做表述了。就提一下在我看来对于开发者而言最受益的部分——微信开放接口。
感谢微信的影响力,数亿的月活下几乎每一个智能手机用户都拥有自己的微信号。在微信小程序中,开发者可以直接调用微信登录、获取用户信息(头像和昵称)、发起支付、分享、快速填写表单。利用这些开放接口,可以极大的简化业务流程,提升关键步骤的转化率。对于那些流程较多的,对业务强依赖的 APP 来说,这简直是天大的福音。
小程序的应用场景
小程序不能分享至朋友圈,只能由用户自行扫码、搜索或相互间分享。可以看到,小程序的主要应用场景也可分为三种:
线下:饭店门口排队时,通过扫描二维码快速完成取号,点餐的工作。ofo、摩拜单车终于不用单独下载 APP 扫码了,在公交车站扫一下二维码就知道下一辆车什么时候到达。
社交:通过点对点或群交流,快速满足由某一社交过程中产生的需求。如聚会时的小游戏,查询快递状态。
主动搜索:相较于前两点,这一点其实操作成本比较大。首先用户需要明确的知道直接自己的目的,其次在发现小程序时用户需要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搜索关键词(这里搞不好会牵涉到 微信版的ASO ?
WeSO?
),用户对于小程序能够解决掉的需求的内容要有清晰的认知。
小程序取代APP?
小程序的机会在于快速简单的解决掉用户在某一场景下的对某项服务的核心诉求。
对那些自身业务对服务端强依赖的行业而言,小程序的出现无疑是提升业务量的利器。对于单机工具而言,小程序本身聊胜于无。
对于那些安装 APP只为解决某项核心诉求的用户而言,小程序无疑是能够取代 APP 存在的;
对于那些已经强烈依赖于整个 APP 带来的生态服务的用户而言,小程序则只是关键时刻临时救急的解决方案;
总的来说,小程序的出现对于 APP 本身而言无疑是会造成冲击的。但对于一家公司整体的业务而言,小程序的出现却可能是业务完成量的有力助推剂。
考验产品Sense 的又一时刻到了!小程序究竟能玩儿出什么花样来,还需要各位产品经理们继续发挥脑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