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情怀/石桥铺的故事116/观音寺小学/万吉群

街坊情怀/石桥铺的故事116/观音寺小学/万吉群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记忆中的观音寺小学

文/万吉群

1955年春,在石桥铺地区二郎农村的我们住家院子里,来了一位学校老师,动员家里有七岁以上的孩子去上学读书。当时我和二伯家的儿子,大伯家的么女儿都八九岁了,到了应该上学的年龄了,于是大人们在一起商量着我们就读的学校。

离我家不远的有黄泥乡小学,稍远些是观音寺小学。去黄泥乡小学的路不好走,全是田埂山坡路,并要经过几个堰塘坎。我妈说我瘟筋(早产儿,行动缓慢,不机敏),怕被挤到水里,故和伯妈商量,把我们送到远一些的观音寺小学读书。那时我们的家长考虑担心的是人身安全,不象现在舍近求远是为学校的名声,是否名校,所谓的好学校。

报名那天,我们跟着各自的妈妈去观音寺小学报名考试。从我家院子里出来就走石板路。麻柳树是解放前,一个杨姓老板的大院子,位于二轴承厂(现在已是渝高中学二郎校区)。大概半小时到罗汉碑,过一小溪石桥,就爬观音岩梯坎。到了观音岩坡顶歇一会儿,经过同心寺,再走几分钟就到观音寺。路是好走,就是远得点,从家到学校需四五十分钟。

观音寺是一座三进的大庙宇,在一个土丘上,从坡下面要上大概二十几步台阶,才能到寺门前的操坝。台阶顶上靠左操坝边沿,有一棵高大的黄葛树。位置在巴山厂厂区后边,隔一堰塘(即现在的石桥铺街道办事处后边朝阳公园上面)。

整座庙宇有高而厚的土墙围着,建筑物结构与华岩寺相似,只是三进大院没华岩寺高陡,建筑没那么庄严辉煌。但三个天井都比华岩寺宽大。两个寺门前的操场非常宽阔,门外正中有一用石头搭建的讲台,讲台边沿中间有旗杆。台前有石板铺成的地面。宽约五十米,长横跨左右两边大门尽头。中段有一台阶,靠讲台一块高,台阶下面一块低,高的一块两边各有一个大石狮子。石板地面向外连着泥土地面。我们上课前做游戏“修房”,可以不用划线,上体育课排队按石板缝站队列整齐得很。全部师生可自由活动,不受限制影响。

操场右边院墙外有厕所,门只有框,无活动门扇。女厕门在房子顺梁靠院墙一边左侧,男厕门在山花墙一边也靠左。厕所里地面是用架空的一块块木板拼成的,在上面开五个圆孔做蹲位。木板有缺失的,松动的。下面是粪坑。开初上厕所,生怕脚踩滑漏下粪坑里去。

两个大门里边儿是一又长又宽的廊厅,遇下雨就在廊厅里活动。廊厅向里连着第一个天井,天井两边是教室,我读一二年级时,我们班的教室在进右边大门那间。挨着我们班教室是教师办公室。

廊厅靠两圆门处,分别立着两个手持武器的菩萨,好像在给我们站岗。廊厅对面过天井上几步梯坎是礼堂,顶上有彩绘。各班上音乐课就搬凳子在礼堂上,以免影响各班上课和老师办公。

从礼堂往里走是第二个天井,天井左边也是教室。右边办公室隔墙,也有一间教室和一间厨房。厨房有后门儿通院墙外的小路。从第二个天井上几步梯坎是一穿堂,这里是教师宿舍,袁老师、廖老师、付老师就住在里面。

穿堂外是第三个天井,过天井又有礼堂,礼堂上面有楼房。天井左边儿下梯坎也有食堂,并有出寺的后门到大菜园生产队。所有天井两边的走廊地面都是石头铺成的,但教室地面是泥土夯实的。

寺庙的左边和后方连着大菜园生产队,前方与马厂岗生产队、三根树生产队相邻。从操场正前方下梯底有大石滩。靠右是一座小型发电厂,听说是用牛粪发电,是苏联帮建的。所以又在马厂岗修建了牛奶场,称观音寺牛奶场。

我们上劳动课和课余时间割的草,就送到牛奶场喂牛,还可以赚钱。要是寒暑假就更好了,尤其是暑假,把割的青草晒成干草,可卖两分钱一斤,这学年的学费书费就有了。当时学费只有二元二角。书费也少,就语文算术两本书加几个本子铅笔。后来因苏联撤走了专家,发电厂也就废弃了。

从上面堰塘里流下的水,通过石坝滩旁边的深沟,流向桃花溪。深沟上有石板桥,桥这头石坝滩上有一小卖部,卖糖果等小食品,是一个和尚人称“童娃”开的。桥那头有一姓徐的人家,不但卖糖果、烟,还卖酒和下酒菜。到石桥铺赶场和卖农产品的农民,回来就在那里歇稍、抽烟、喝酒。屋旁有一棵高大的黄葛树,像一把特大的绿伞,遮住阳光,在下面甚是凉快。

我们院子去考学校的娃儿,只有我考上了,另几个第二年才考上,不过说是社办班。他们的教室在我们教室的对面,中间隔着天井。教室里光线不好,只有靠天井这面木条封遮的窗,另一面墙没有开窗。但课间上学、放学是同时的,可在一起玩。

而我们教室就要亮得多。外边儿那面墙上开了两个窗。也是用木条封遮的。就是里面的课桌和凳子都是老旧不堪,有的连放书包的底板都没有。黑板是用木条钉做的木架,在木架上斜放一块涂了黑油漆的大木板。

教室有两个门。前门要经过教室外的过道进去。后门在进右大门连走廊厅靠墙。课桌放得很紧密,中间横放三张,左边靠墙放一张。右边儿靠窗放两张为一排,有五六排。我们上座位就坐,要让中间坐的人先进去,靠过道边儿的只能最后坐。所以在中间坐的同学很少下座位出教室,除非要上厕所。

上写字课胳膊放在桌子上都要碰到别人的手。加上地面到处是坑,桌子一摇动,甚至写着写着桌子歪倒,把字写得歪歪扭扭的。

不过老师随时会提醒我们,写字时身体要坐正,须离桌子一拳,不能趴在桌子上。要是见到有人头埋的很低,眼睛离本子不足一尺,老师会严厉的抓住你的头往上抬。平时上课老师都要求我们身子坐直,两手背在身后。还演示坐姿不好,要成驼背的后果,非常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用眼卫生。

教室前后都有我们从家里背来割草的背篼、镰刀、绳索等工具。那时放学回家一路割草、打猪草、捡柴。第二天早上把青草背到牛奶场卖了,就把空背篼放在教室里。

街坊情怀/石桥铺的故事116/观音寺小学/万吉群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放学做值日最困难。地面是泥土地,且有很多小坑,桌子又多,纸屑泥土在坑里真难扫走。我们想办法找来石块或砖头填满垫上,尽量使桌子得以放平整。

学生都是农村的农民子女,年龄大小不一,个子有大有小。大多是八九岁的,还有一个十四岁的女生叫刘仁枢,以致两人的板凳坐不下,常争夺座位。

学校只有两个班,六位老师。我们上一年级时,有一个读四年级的班。第二年他们转到黄泥乡小学去了,对面教室又招了一个读一年级的社办班,自己带凳子上学。

上下课及放学的号令由值周老师摇铃铛,铃声停了还未进教室的同学只能遭迟到。而后门常被后面坐的同学关上,迟到后得站在教室门口喊报告,老师让进才能进。老师问迟到原因后,没有正当理由就站在门口听,所以我常呆在教室里,不愿出去活动。

学生来自不同方向,远近不一。远的有二郎石竹山(现在的印机厂)、四区新院子(巴国城)、方家岩等。而农村的早饭也较晚。我们上午到了学校要玩很久,太阳升了多高才上课。也没有放学补课,成绩还是不错,上学根本没有现在的孩子那么苦。

每天上午听到铃声进教室静息,头放在手臂上,脸朝里,整个教室安静的听不到一点儿声响。两分钟后,老师开始上朝会。一二年级时,教我们的是身材高大的廖伟贤老师,女,四十多岁。

朝会的内容有守纪律、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清洁等教育。记得她要求我们早晚刷牙,朝会课都要布置小队长分别检查个人清洁,从头发、脸、口腔牙齿到手板、指甲、衣服、鞋袜等。查看是否干净,然后向老师报告检查情况。

我们班大队委员李光才没有刷牙。老师问他为什么不刷牙。他站起来回答说:“我刷牙时姐姐说我涮尿罐”,引得全班同学大笑,他羞愧的低下头来。

朝会后在天井里排队做早操,同学们都非常认真,根本没有随便打闹的情况。然后上一节语文课,一节算术课,第三节课一般是体、音、美及手工劳动等。

廖老师的语文课我们都喜欢上。语文课本上有国旗、天安门彩图。我很爱惜书,老师亲自教我们包上新书皮,要我们小心翻动,还教我们把书怎样放在书包里不会卷角。上课前要求我们一律把书放在书桌右上角,要轻拿轻放等。

铅笔一律由老师给我们削好,写字时才发给每个学生,下笔写字前不准拿笔。每个学生都要看着老师在小黑板上的田字格里写字,每写一笔都要讲在什么位置,字的间架结构,偏旁部首占位置的大小宽窄,笔画的疏密等,一一教给我们。使我们有了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轻松学好各门功课。

语文第一册书我都会背诵默写,到现在还记得:“一,上学,我们天天上学。二,同学,学校里同学很多……”我读小学的书到读初中时还好好的,一点没破。

放学要到天井排队,按回家的不同方向列队走出校门,各队有组长负责我们安全回家。

学校认真贯彻执行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虽然没有思想品德课,也不空谈思想品德说教,每周六下午设置周会和劳动或少先队活动。我最喜欢周会,老师会给我们讲《红樱枪》、《粮食的故事》、《江竹筠的故事》等革命斗争故事,使我们小小年纪就知道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由于我们年龄大,第一批入队。记得入队前,老师又是辅导员先教我们行队礼唱队歌,讲红领巾的来历:红领巾是五星红旗的一角,是烈士的鲜血染成的。我们要爱惜它,常常佩戴它,见到它就会想到先烈们,提醒我们停止不良行为。红领巾脏了教我们洗干净。

入队那天,廖老师也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好神气!她指导老队员给我们带上红领巾,还撒上五颜六色的纸花在我们身上,领着我们在队旗下宣誓。下面的同学边拍手边朗诵:“红领巾,红又红,披在肩上多光荣……”并唱起了队歌:“我们新中国的儿童,我们新少年的先锋。团结起来,继承我们的父兄,不怕艰难,不怕担子重,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而奋斗……”嘹亮的歌声响彻了整座庙宇。

那时还真感到无比的光荣自豪,放学回家一直戴着红领巾。院子里的大人们看到都投来赞赏的目光,夸我是个好孩子,一直到睡觉时才取下来折好放在枕头下压平整。

我们从小爱劳动,这也和学校教育分不开。从个人清洁、环境卫生到自己开荒种菜、栽树到农忙劳动,给牛奶场割草再到配合少先队活动,搞野炊、扫墓、参观各种展览都非常踊跃参与,显现出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大无畏精神。

廖老师讲《金鸭儿》的故事,教我们不贪心。教唱《我有一双万能的手》、《劳动最光荣》的歌。课本里的《蓝鼻子哥哥和红鼻子弟弟》都是最好的教材。同学们从实际劳动中处处体现劳动光荣,争先恐后抢着干脏活、累活。我们班操场边有很大一片菜地,种了很多时令蔬菜,胡豆、豌豆。我们常给它们拔草、浇水、施肥。特别是施肥,又脏又臭,还得从家里担来粪桶、舀子、粪瓢等工具,经过男厕所门口到粪坑里一瓢一瓢的舀,舀干了不够又到堰塘抬水冲洗,真是又脏又臭,但同学们没有丝毫怨言。

三年级开始是袁叔良老师教我们,她患有严重的气管炎,听说还切了半边肺,平时走路上坡都不断喘气。可她也和我们一起拔草,蹲着摘胡豆,给牛奶场割草称重做记录,真是我们的好老师!

有一次收了很多嫩胡豆,叫家住附近的几个男同学到杨家坪去卖。几个学生早晨不知时间,竟在去的路上在田地里睡着了,到天亮农民上班才发现。这事后来听梁正明的妈妈在家长会上说起,现在还记忆犹新。最累的活是到重钢运耐火砖,好远的路,一个个走的精疲力尽,但没放弃一块砖,都运到了学校。

经过六年的学习教育,我们班毕业了。我们从一个在家里只会简单家务和带弟弟妹妹的小姑娘、小儿郎长大成了中学生。在毕业升学考试后,有十多个同学考上了初中,这在当时三年困难时期的1961年是很不容易的。

未考上初中的同学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能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他们后来有的是企业家,有的是农村基层干部,各自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建设祖国而奋斗了一生。

这就是我记忆中的难忘的观音寺小学。

2O17、12、26

街坊情怀/石桥铺的故事116/观音寺小学/万吉群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街坊情怀/石桥铺的故事116/观音寺小学/万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