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之必败,项羽是也

千年国史,名将百出,从战神白起,到白衣陈庆之;由三国周郎,到精忠岳武穆,不能说数不胜数,亦可说不胜枚举。而论起诸将,勇武冠绝者,纵论千年,西楚霸王项羽,当可名列前三。

不说使其名声大噪的破釜沉舟:“持三日粮”,“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胜利而归,诸候的大将们跪地而迎,没有一个敢抬头仰视。

亦不论其坑杀秦卒,威加海内,拥兵关中,霸业已成,裂土分众,天下诸侯虽多,谁敢与之争锋?!别封汉王,沛公忍气;迁徙义帝,怀王吞声。

只谈垓下之围,英雄末路,仍然自信而言: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仅余二十八骑,亳无惧色,万余汉军之中,斩将、夺旗,如入无人之境。最后下马步战,身披数创,不过乌江,拔剑自刎,赠自己头颅于故人吕马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豪杰之气,自不待言。

反观刘邦,“好酒及色”,“狎侮”诸人。萧何评价其,“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连刘邦自己都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不如张良;镇国抚民,接济粮饷,不如萧何;统兵百万,战必胜,攻必取,不如韩信。

就刘邦项羽二人而言,刘邦的部下王陵曾说,“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陈平也有类似之语,“项王为人,恭敬爱人……今大王慢而少礼……”

那为何以勇武、爱人之称的项羽,最终竟败于水平、人品都不出色的刘邦之手?!难道真如项羽所称:此乃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用淮阴侯韩信的话来说:

项王勇武是真勇武,只不过,那是匹夫之勇罢了;项王仁义是真仁义,只不过,他是妇人之仁罢了——自负勇武过人,能打能杀,名冠三军,便谁也瞧不上,以为凭一己之力,就能包打天下,这就是单打独斗的匹夫之勇;见人恭敬慈爱,看到手下人得病,流着眼泪,顾不上吃饭,端汤喂药,可到了部下立功,该封赏时,却攥着官印,怎么也舍不得给,这乃是小家子气的妇人之仁。

反观刘邦,从不吝啬手中的功名利禄,进入关中,与父老们,约法三章,以定民心。由敌营来投者,该封就封,该赏就赏,从韩信、陈平,到英布诸将。与项羽决战时,大封韩信、彭越为王,以坚定二人斗志。

所以王陵在评点项羽与刘邦二人性格差异后,接着说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换句通俗的话说,就是:跟着陛下你,你有大块肉吃,我就有小块肉吃。而跟着项羽,好处他一个人占尽,其他人别说肉,连口汤也捞不着。孰高孰下,立时可判。

当然,高祖很谦虚:你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我个人能力一般,不过在用人方面,比较善长罢了。

在用人方面,刘邦确有独到之处。

韩信,原在项羽帐下,不过一小小郎中。转投刘邦,被萧何推荐,封为大将,用兵如神,为刘汉一统海内,居功至伟。在其控兵愈万,野心膨胀,自立为齐王时,刘邦也能大度容忍,待到秋后再来算帐。

身陷“盗嫂受金”嫌疑的陈平,被魏无知推荐于刘邦,“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即:我推荐他,是根据他的能力怎样,而不是他的品行如何。我们与项羽生死决战,还是找些能对胜负起作用的人吧。陈平便由项羽处的都尉,被刘邦任命为护军中尉。其后智计百出,为刘邦的大业,立功不计,甚至在汉朝建立,刘邦剪除诸异姓王,仍然妙计不断。

至于项羽用人,不能不让人摇头。刘邦帐中的左司马曹无伤,向项通报刘的大志向,成为其潜伏于敌方营中有力的第五纵队。可一个鸿门宴,项羽不但没听亚父范曾的建议,反倒听信项伯之言,放走刘邦一行不说,还直接说出了曹无伤的名字,导致曹被杀,不可谓不蠢。而中了反间计,疏远范曾,以致其怒而告辞,气死于赴彭城路上,更是愚蠢中的战斗机,身边就一个或可抗衡张良、陈平的智囊,还不用之?!

亡国之君,必有其可亡之理;破家之子,定存其可破之故。由此可知,败之必败,项羽是也!

你可能感兴趣的:(败之必败,项羽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