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子并非竖子


东汉末年的乱局由屠户出身的何进一手造成,幕后推手却另有其人,那就是出生于名门的袁绍。

袁绍的高祖袁安,担任过东汉的司徒。

袁安的儿子袁敞,做过司空。

袁安的孙子袁汤(也就是袁绍的祖父),做过司徒、太尉。

袁绍的父亲袁逢,也是司空。

袁绍的叔父袁隗,官至司徒。

一门四世,有五人担任过“三公”的高位,号称“四世三公”,可以说是名门中的名门,世家中的世家。

何谓三公?

远的不说。秦始皇统一天下,中央政府设丞相主政、太尉主兵、御史大夫负责监督百官,是为三公。

西汉沿袭秦制,为了强化皇权,改丞相为司徒、太尉为司马、御史为司空,仍然是百官之首,位高权重。如果以现在的行政级别而论,应该算是正国级了吧。

东汉又恢复了太尉,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袁氏一门,不仅有五人当过三公,还有七人当过光禄勋、太守等省部级高官,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由此而织就的一张关系网,铺天盖地。

屠户出身的何进,有没有借袁绍来抬高身价的心思?

回答是肯定的。

毕竟,东汉的门阀观念很重,有袁绍这样的人物来抬轿子,何进才上得了台面,镇得住场子。

可是,表面上风光的袁绍,实际上也有他的难言之隐。

他是家里的庶子。


庶子并非竖子_第1张图片

古人妻妾成群,大老婆却只有一个。

大老婆所生的儿子,称为嫡子。

小老婆生的儿子,称为庶子。

嫡子中的长子,有天然的第一继承权,称为“嫡长子继承制”。

只有在没有嫡子的情况下,庶子才有可能上位,继承家业。

所以,嫡子与庶子之间,地位差别很大。

君王的嫡长子,一般会继承君位,和诸兄弟之间,乃是君臣关系,不可逾越。

世家大族的嫡长子,一般会继承宗主之位。诸兄弟即便分家自立,也是大家族的小宗,必须听命于宗主。

家族权势越大,地位越高,越注重嫡庶之别。

袁逢家的嫡子,叫做袁术。

袁术是弟弟,在家里的地位却远远高于袁绍。

这种地位差别,单从名字上也能窥知一二。

哥哥袁绍,字本初。

弟弟袁术,字公路。

本初之意,固守其本,不忘其初也。这是期望,也是告诫:你须谨记自己的出身,不要有非份之想。

作为庶长子的袁绍,还曾过继给伯父左中郎将袁成为子。

左中郎将的位置也不低了,毕竟比不上司空。加上袁成死得早,袁绍很有可能还是回到了袁逢家。

后来,袁绍和袁术反目,袁术曾经说过这样的话:“群竖不吾从,而从吾家奴乎!”

意思是:你们这些小子不听我的,却去跟随我的家奴!

公孙瓒和袁绍打仗,也曾上疏皇帝,说袁绍“母亲为傅婢,地实贱微。”

现代人也许觉得搞笑,但在当时,这就是袁绍的硬伤。


庶子并非竖子_第2张图片

袁绍是个很倔强的人。

伤口越深,他藏得越好。

他只是一直在默默地努力,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小老婆的儿子也有尊严。

他的行动是礼贤下士,行侠仗义。

他二十岁便当了濮阳县令,很快便以服母丧为名,辞官不做,转而混迹江湖,交了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包括曹操、张邈、何颙、许攸、伍琼在内的许多人,都是袁绍的“奔走之友”。这些人一诺千金,见危授命,振穷救急,在所不辞,既有“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的气概,也有“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胆识,在江湖上留下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

党锢之祸时,宦官集团到处追捕党人,昏天黑地,人人自危。袁绍和何颙却冒着生命危险,想方设法帮助党人,“其穷困闭厄者,为求援救,以济其患;有被掩捕者,则广设权计,使得逃隐,全免者甚众”。这真是身赴国难,有勇有谋,可谓侠之大者。

袁绍的行为,引起了宦官集团的注意。中常侍赵忠便曾直接质问当时袁氏的宗主袁隗:袁本初不出来做官,却自抬身价,好养死士,到底是想干什么?!袁隗吓坏了,赶紧告诫袁绍要谨言慎行,袁绍的态度却是“终不改”,大有“咬定青山不放松,势与阉党作斗争”之势。

他的姿态和作为,为他收获了大量的人心。“宾客所归,加倾心折节,莫不争卦其庭。士无贵贱,与之抗礼,辎軿柴毂,填接街陌。”

他不当官,却成为了众人倾慕的对象。

他走到哪里,都有一批自愿追随者,浩浩荡荡,“车徒甚盛”。他甚至不得不请这些人离开,好让他低调回家,做一枚安静的美男子。

他的母亲去世,归葬汝南老家,闻讯前来吊唁者,多达三万人。

这个数,恐怕大大超过了当年参加他父亲的葬礼的人。

他以自己的江湖地位,为身为小老婆的母亲增添了哀荣,也为自己的未来奠定了基础。


庶子并非竖子_第3张图片

何进看中了袁绍的家世,也看中了袁绍的盛名。

袁绍则决心利用何进的权势,推翻宦官集团的统治。

不难想象,当何进说服袁绍出来做官的时候,内心是相当欢喜的。

得到了袁绍,不仅仅是得到了名门大族的背书,更得到了众多英雄豪杰的支持。

逢纪、何颙、荀攸等人,无疑是通过袁绍的引见,而成为了何进的心腹。

在袁绍的策划下,何进步步紧逼,将宦官集团逼到了绝路。

只不过到了关键时刻,本来应该支持何进的何太后却犯了浑,一门心思保护起宦官来,导致何进的临门一脚踢不出去。

在这种情况下,袁绍想出一个昏招,要何进召集各路诸侯带兵进京,“以胁太后”。东汉末年的乱局,由此拉开序幕。

引狼入室,是袁绍的败笔,却也未尝不是他的本意。

天下不乱,他何以实现自己的抱负,获得超过袁术的地位?

何进死后,董卓擅权,废汉少帝而立汉献帝。

何进的搭档,与其同录尚书事的太傅袁隗,在董卓的淫威下选择了妥协,亲自扶汉少帝走下大殿,将皇帝的玺绶解下来,交给了九岁的汉献帝。

而袁绍则为此和董卓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董卓说:“天下之事,岂不在我?我欲为之,谁敢不从?”

袁绍回答:“天下健者岂惟董公?”横握佩刀,朝董卓拱手作揖,扬长而去。比之袁隗,不知强了多少倍。

而且这一去,便是直奔河北,振臂高呼,应者云集。

颇有点“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意味。

你可能感兴趣的:(庶子并非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