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经》有感

文/四海求凤

原以为恋父情结对一个女孩子影响,不过是成为她以后择偶的标准,这也无伤大雅。张爱玲的这篇《心经》却彻底颠覆了我的观念,以前觉得电视剧《天若有情》里季冬阳和展颜的畸形爱恋足以震撼人心,原来张爱玲的《心经》才称得上是“惊世骇俗”。

我们无法想象,年轻的女孩——小寒,心里深深地爱着自己的亲生父亲,这种爱超出了正常的范畴,是病态的,畸形的,是有违伦理道德的,也注定是悲剧的。

小寒不想长大,不想结婚,只想一辈子待在父亲的身边,做个“老处女”,她要一辈子守着他,不管是作为一个“女儿”的身份,还是以一个“女人”的身份。

她关注着父亲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这都超出了作为一个“女儿”这个身份的界定,她甚至想越界去扮演“妻子”的角色,这种父女关系是很暧昧与微妙的。

她在心里想扮演父亲的“妻子”的角色,可是父亲的妻子是自己的妈妈,他们每天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对于自己的妈妈,她是充满敌意的,甚至是嫉妒的。她又是一个有点心机的孩子,她用自己的青春美丽去对比母亲的年老色衰,使父亲更加的不爱母亲,她在这种对比中获得快感与优越,她将她父母之间的爱慢吞吞的杀死了,一块一块割碎了——爱的凌迟!

小寒的性格无疑是扭曲的,病态的,那么作为她爱恋的对象——她的父亲呢?他无疑也是有问题的,他不可能不知道女儿对自己感情已经超越了父女之情,面对女儿的种种暧昧的举动和暗示,他却是放任的,是优柔寡断的。

当女儿利用另外一个男生对自己的追求来刺激试探父亲时,他却说“你把这些事情告诉我,我是知道你的用意的。”小寒说要让他知道她的心,他说“我早已知道了”。他这样回答,真是出乎意料,作为一个父亲,他早知道这种不正常的关系,却没有及时制止,还说出这样暧昧不清的话,使女儿陷入了混乱不清的错觉中。

但是作为一个有些社会地位的中年男子,他是终究还是理性的,最终选择了女儿的闺蜜,但是女儿的这个闺蜜却又是和女儿长得有七八分相似的,这足以说明他之前的优柔寡断其实是对女儿动了某种情愫,他是因为恐惧,因为爱而不得才选择了女儿的闺蜜,以此逃出那个令他痛苦的家庭。

结尾的时候小寒的母亲对小寒说“不让他们去,又怎样?你爸爸不爱我,又不能爱你——留得住他的人,留不住他的心”,这才正面的向我们袒露的这个母亲的心声,她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对于自己的丈夫与自己的女儿这种不正常的情愫,她是“有点知道,可是又不敢相信,她总拿小寒当个小孩子”,有时候她也疑心,过后又总怪自己小心眼,“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直到最后事实摆在眼前,她也总还是为女儿着想的。

这个故事和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有相同之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这种“弑父娶母”或是“弑母嫁父”是每个孩子无意识的愿望,他认为这种情结普遍存在,只是大多数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将这种最初的对异性的认知过渡到了其他的异性身上,只有一小部分人没有度过这种特殊时期,形成病态心理。

人的情感和心理是极其复杂的,我们不能批判任何一种在我们理解和认知范围外的情感,其存在必定是有其原因的。

很明显张爱玲是有严重的恋父情结的,这让我想起,曾经有一个人说我也是有一点恋父情结的,不过在正常范围之内。他说我喜欢他不过是因为他身上有一些我父亲性格上的特质,其实他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我是一直比较喜欢年长的成熟的“大叔”类型的男人的,确实我在潜意识里是有些崇拜父亲的,小时候那种我爸爸“无所不能”的形象虽然随着自己的长大渐渐没有了,但是那种父亲带给我的安全感却一直都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心经》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