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金的读书随笔

以下文字皆是我在读完一本书后半小时内所写的感想,作为随笔,发布在这里。只为记录,不求共鸣。

《枪炮、病菌与钢铁》记

地理环境决定的粮食生产、畜牧业形态,促进生产力工具的产生和发展,提高了群体竞争力使群体有能力向外扩张,淘汰(书中用了“淹没”这个词)竞争力低下的群体。

以及,欧洲的分裂和古中国的统一造就了不同的后果。欧洲分散而独立的国家共同分担了发展中的风险(所谓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里的鸡蛋,可以指代为发展的红利及风险),这里我想到了同样在《反脆弱》和《失控》中提到的“涌现”现象。相比于古中国大一统体制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体制,这种分散而独立,如同软件架构中高内聚低耦合那样的形式,可以大大降低风险。当然,也可能带来内耗及不协调等问题。在这一点上,大一统体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显现出来。但如何保证巨型国家机器的正常健康运转,也许要依托于合理的政治参与和完善合适的政治制度,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对这两者做了一些解释,让我也有了一个比较纵向的了解。

暂时想到的一些延伸:

1,落后就要挨打,不论人还是公司还是国家。

2,为什么现在大家都在谈5G,发展5G带来的收益远不是明面上网速变快了那么简单,5G带来的效率提升,生产力提升才是最本质的作用。



《活出生命的意义》记

一本三天看完的小书,书里对存在的虚无主义进行了反驳,表明人之所以存在在于对所处环境的体验和反馈,包括付出工作、爱与被爱。以及让我觉得新奇的“自由与责任是互为相反的存在”。说到存在的虚无主义这类东西,其实自己多少有点体会,大学到工作后的一段时间我总在想,自己做的事,到底有什么意义,本身我对很对东西都是无所谓的态度,同龄人觉得新奇刺激的东西对我来说百无聊赖,虽然认真地尝试参与其中,但后来都让我觉得实在提不起多大兴趣。我想到刚到上海时候,在地铁的人群中感受到那种淹没进芸芸众生中的虚无,每天和成千上万人的会面,置身其中,人仿佛蝼蚁草木。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包括现在,我都会觉得百无聊赖,提不起兴趣。

书里提到了意义疗法,指出为他人存在或付出可以为自己获得某种程度上的解脱,我也只能持保留意见。曾经看过一本书讲自杀未遂的人的经历,那些人的无力和无奈,哪怕我只是感受到一部分,也让我记忆深刻,但所有的意义都开始坠落,我真不敢说有什么东西能拉得住。

《活出生命的意义》,算是一本引人向善的书,主张积极入世,但凡能够积极入世的人,不出什么意外,应该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存在的意义吧。不过哲学类的书籍,其中的一些观点没必要深究吧,每个人看有每个人的看法,各取所需而已。

书里说圣人都是少数人,这和我一直以来的“道德是精英的把戏”的看法有点不谋而合。作为普通人来讲,我们能够保持体面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三金的读书随笔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圣殿春秋》记:

一部因为太喜欢而舍不得一下子看完只看了一半就搁置了半年的小说,在今天终于还是看完了。

肯.福莱特的小说节奏感太棒了,《圣殿春秋》延续了《巨人的陨落》带给我的那种不自觉地就全情贯注跟随角色经历体会曲折人生的体验。中世纪的爱情、宗教、阴谋在他的文字中缓慢地跨越时空在我面前叙述开来。

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复杂的世界,复杂而又重复地运行着。拉开历史的帷幕,似乎没什么事是新鲜的。岁月如歌,在时间长河中孜孜不倦地引领人们不断前行的,依旧还是那些简单的东西。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金的读书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