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9天前,从《那年花开月正圆》官宣清末传奇女商周莹由孙俪扮演开始,这部剧的口碑估值从高点持续上涨,那时直观的判断依据是“有孙俪在,女性传奇剧就能成。”
▲
孙俪的名字早已与大女主剧画上了等号
口碑估值,也就是受众在播出前对剧集的期待程度。文化娱乐产业膨胀式发展的十年,依托社交网络,受众逐步免疫各方营销宣传并细化形成了“类型-演员-制作团队-服化色调”的评价体系。同样是由孙俪主演的《甄嬛传》拉动了近五年大女主剧的市场效应,然而,今年一众此类型剧集播出后被批评“人物形象老套单薄、剧情发展有悖现实逻辑”,使得该类型不再保险。
类型颓势下,《那年花开月正圆》又凭什么依然被押注为下半年“剧王”?昨晚的首播成绩足以说明“剧王”并非满屏通稿的自吹自擂:CSM52城双台破1,上线12小时腾讯视频VIP播放量超2亿,微博话题阅读量过8亿,稳居电视剧榜第一,豆瓣评分7.8……
▲《那年花开月正圆》8亿阅读量很大部分来自播出前的讨论
如何利用宣传提升口碑估值,拿下开门红?复盘该剧前期宣传后可以看到,除了顾全精致海报、超长预告、KOL发文等常规营销内容,《那年花开月正圆》更成功的应该是在人选方面制造了惊喜感和悬念感:演员和角色发生了博弈,引发了“她/他还能这么演?”的讨论。
与角色可能性博弈:周莹可以不像甄嬛吗?
“她/他还能这么演?”的提出本身就基于受众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指受众对于某个事物或人形成的概括笼统的固定看法,对待类似事物或人会因循之,好比看到孙俪的古装就喊作“娘娘”。这层博弈重点在“还”,孙俪还演传奇女性这一类角色,是在自封戏路吗?
▲从甄嬛到芈月,孙俪出演的角色被认为存在同质化问题
如果受众不能分清周莹和甄嬛、芈月的人物形象,自然难以认为周莹走出了后宫的影子。故而,《那年花开月正圆》在前期宣传中尽可能让周莹从定妆照中丰满起来:周莹是为报恩嫁入商贾吴家的江湖来客,遭遇老少离世的变故,投身商界,在家国动荡中由不羁逐渐立体化。
海报方面,《泾阳时代》封面虽不足大刊气势,却用“清末马云”点明了周莹最重要的标签:女商人。虽有感情纠葛作为剧情推动,但孙俪所要呈现格局却不再狭隘,商人精明钻营与女性温顺恭良如何平衡、与江湖骗子的滑头顽劣如何区分,都足以吸引受众去考量演员的完成度。
▲孙俪演出了周莹的江湖气,也被认为是换了个演法,没有重复自己
四款预告片也专门留出一款“激荡篇”,以第一人称还原周莹这个“最大逆不道的女人”与情断、与工亲、与商争、与权斗的成长历程。不难发现,角色性格不是孙俪以往塑造的闺秀型、剧情环境也并不单一,因此演员不是没有走出巅峰角色的可能。
▲豆瓣评论区有近7成四星、五星好评
首播后,受众也惊喜地发现,本剧使用了“同期声”的制作方式,所有对白现场收音。离开了季冠霖的孙俪,语气、咬词与表演一气呵成,反而在角色塑造中立体感更强。就目前来看,周莹一定不是“商界甄嬛”,而是纵横四海的独立女性。
与演员可塑性博弈:他们对手过戏露怯吗?
尽管《那年花开月正圆》核心故事是秦商首富周莹的女性成长史,但这一成长转变的逻辑合理程度需要男性角色的层次铺陈。如果男性角色都是“唯女主论”,自然也就陷入了玛丽苏剧的创作套路。
从剧情梗概来看,《那年花月月正圆》的男性角色撑起了矛盾线索:纨绔子弟沈星移(陈晓饰)钟情周莹却无奈她嫁与温润谦和的吴聘(何润东饰),吴父(张晨光饰)喜爱周莹带她经商也因变故赶走周莹,吴聘、吴父相继离世让沈吴两家不仅是生意对手更结下家族世仇,周莹该如何与沈星移相处、又该如何重振吴家声望?
显然,这部剧的男性角色对女性角色的功能并不是随叫随到,而是构成人物成长的矛盾,促成人物内化转变。因此,在剧方公布了男性角色的演员后,博弈的重点落在了“能”上,陈晓、何润东等偶像剧出身的演员可以塑造好剧中男性角色吗?在与孙俪、张晨光、谢君豪等戏骨过对手戏时,能避免“侯亮平式”失衡吗?
这一悬念尚不能确切回答,但也是在宣传过程中利用受众的刻板印象达到触底反弹的效果,知名娱评人萝贝贝看过超长预告后就称赞“陈晓何润东任重三个人都不错”。以陈晓为例,从于正剧中收获关注同时也背负了古装偶像剧里没有演技的偏见,回归正剧的陈晓在塑造沈星移时,前两集中纨绔不羁可以看到当年杨过的少年感,后期的睿智稳重也是青年演员中少见的压得住阵。
既非流量咖,也不选公认的实力派,《那年花开月正圆》制作团队通过选择更具可塑性的青年男演员与戏路相对稳定的戏骨们搭戏,相比于露怯,他们更期待演员和角色间的碰撞:第一集中,陈晓与沈父(谢君豪饰)、大哥沈月生(李解饰)的家法责罚戏,谢君豪撑得住严父气场,反派经验丰富的李解也演出了伪善,两强之间,陈晓的二少爷则刻画了一个在封建驯化中不得不低头,但内心寻找反抗的热血青年。
监制了四部好莱坞电影的邸威也认为,“做前期宣传就像使用约会App——我大可以在App上随意粉饰信息,可最终还是要见面,还是见面时你本身真实样子决定了约会成功与否。当今的影视项目也是这样,技术再炫目,投资再巨大,可核心的故事不成立,那一切都是白费。”
看回“她/他还能这么演”的悬念解构,在宣传期真正提升口碑估值,激发受众观看意愿的并不单纯是推广形式的新颖多样、也不是演员本身,而是演员与角色之间的博弈,其实就是这部剧的叙事能力。
与IP开发的快餐剧不同,《那年花开月正圆》跟《人民的名义》更为相近,引导关注的重点回归剧情本身,回归演员对角色的诠释,可见,做好内容本身就是宣传,足以引发受众对角色完成度的猜想,提升口碑估值。
首播后,《那年花开月正圆》收视率与受众评分起点不低,如果能维持这样的态势,往后想做“剧王”的剧组,首先得学会谋划演员与角色的博弈。毕竟屡屡失望而归的受众并不希望看到宣传团队的审美自嗨,更希望能把宣传包装剥开,看看叙事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