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电影,就是一场意念中的落寞或者繁华。我们会做一场梦或找回一些记忆,这就是我一直以来对与电影功能的定义。但这次,我要谈论的不是电影,而是一件单纯的艺术品——《玛丽和马克思》,并以此向艺术家——亚当艾略特 独立的艺术人格致敬。
首先,我必须要先声明,这部电影绝对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我是一名直接的观众,我喜欢的是那种色调明快,情节紧凑,兼具浪漫诙谐的……喜剧!但你看这部电影,色调灰暗,节奏缓慢,整部电影是以第三方旁白的形式展开,就如同一部“寡淡的广播剧”,很难入戏好嘛!关键的关键,它是一部粘土动画,一部黏土定格!定格!定格!动画。(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在CG技术盛行的今天,一部定格动画的成本高到吓死人(不仅是金钱成本,后文细说),出来的效果又不如CG表情生动,形体动作多变且连贯。手工黏土人物……不是我的类型,太丑!而且看导演的行事风格对票房根本完全没有野心,这……非常诚恳地说,我真的不理解!非常不理解!我真不理解……就这样一部电影,我为什么会翻来覆去地看了三遍?!
其实在看完第一遍之后我写过一篇观后感(也不是有多大感想,就是习惯罢了~),其中我描述了情节,抒发了感想,可是其实直到我写完,我都没有真正地了解这部电影,关于它的情节,它背后的故事,与我自身的经验与生活之间是相互平行且相互孤立的,我读到了孤独,却不知道,然后呢?就如同是另一个世界,我看到了,却并不完全能够体会,他也没有给我带来太多。所以那些感动也是瞬间且表面的,稍纵即逝。就此和这部电影的缘分,本应该在文章仓促结尾后就结束了。然而,转机发生在偶然间我看了《裸体哈维闯人生》这部动画短片。它们是如此相像,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无论是叙事笔调,还是画面语言,而且同样是黏土定格动画,人物同样丑到爆,哦不……哈维更丑!(看了《哈维》之后我觉得我应该向玛丽和马克思道歉,他俩真挺可爱的……)
既然提到《哈维》就不得不简短地说一下这部短片。片子是在网上看的,画质……哎,只剩一声叹息,就不提了,也没字幕(这时就感叹,旁白也挺好的,便于理解~)。这部动画短片只有23分钟,浓缩了哈维悲催的一生,却令观众感到温暖,很神奇的一部短片。诞生于2003年,然后隔年就摘得了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看完之后,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我要再看一遍《玛丽和马克思》。然后我就又去看了一遍。看完之后,意犹未尽,于是第二天……我又看了一遍……(这真的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啊!上帝~讲真,我到现在都不太接受原来我的口味是这样的……)然后我就记住了这个名字——亚当艾略特。而这一次我看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故事……
《玛丽和马克思》是一部半自传式电影,这是我早在观影前就知道的,但我一直主观的认为,艾略特是马克思的原型。但只要对作者稍有了解,我就发现自己原来错的这么离谱。因为艾略特是一为澳大利亚导演,而他的笔友则是一位犹太人,居住在纽约……所以,艾略特是……玛丽……没错就是那个头上长着屎色胎记的萝莉。而他的笔友则是原版的马克思——体型庞大,并且患有自闭症,他们从未见过面只依靠书信联系了20多年。
说到亚当艾略特,他童年时住在澳大利亚的乡下,父亲是个默剧小丑演员,同时经营着一个养虾场。母亲是个美发师,与此同时他还有三个兄弟姊妹。因为生性羞涩,艾略特总是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画画,用鸡蛋包装盒、卫生纸筒做各种小玩意。他和玛丽一样,不甘心只孤独着自己的孤独,所以,他通过一封信穿过了大半个世界找到了他的马克思。
整整二十年,人生由童年到青年再到成年,如同玛丽一样,走出了自己的小世界,去上大学,去恋爱,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然而,马克思则是这个世界上,一直以来的,不可或缺的陪伴:“虽然我们从没见过面,但他看了这部电影,知晓关于这部电影的一切。在拍摄之初,我就把剧本寄给他看过了。”而对于他的马克思而言,亚当也是同样的存在……
当一个孤独遇见另一个孤独究竟会发生什么?亚当说他想通过这部电影来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所以,玛丽和马克思诞生了。当我们与这两个孤独,在电影中相遇,哦, 也许应该说是重逢,我们果然看到了比孤独更多的东西……
作为一部独立动画人,1996至2009的十三年间,亚当艾略特只有五部作品,产量之低!令人发指!当然这与他的坚持有关。不谈早期的自述三部曲,以及令他成名的《哈维》 。只说这部《玛丽和马克思》之前就说了,这是一部黏土定格动画。所以这里就牵涉到两个概念——黏土和定格。嗯,让我们先来说说定格……
简单来说,定格动画就是通过逐格地拍摄对象然后使之连续放映。这种动画形式的历史和传统意义上的手绘动画历史一样长,甚至更古老。而通常所指的定格动画一般都是由黏土偶,木偶或混合材料的角色来演出的。(有一部相当有名的定格动画——《僵尸新娘》众所周知,蒂姆波顿为它耗费了十年……)
同理,《玛丽和马克思》的出炉是个非常艰难的过程,整部动画片由大约132480张独立的画面制作而成,用了6台佳能数码相机拍摄静止画面,全片共有133个场景、212个粘土人物、475个微缩道具、动画师一共做了1026张不同的嘴和394个瞳孔。2位服装设计师和147位裁缝包办了影片中所有服装的设计和制作。这一连串数字全都透露出一个讯息——这部电影是100%的全手工制作!
再来是黏土……不得不说,粘土动画是世界上最昂贵的艺术形式!没有之一!说他昂贵不仅仅是金钱意义上的,而是它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人力成本。《玛丽和马克思》从构思故事框架到登上大银幕前后历时5年,仅拍摄就长达57周。“照这个速度,十年内我只能拍两部电影。”曾有人说艾略特太顽固,在CG技术泛滥的今天,他还固守着粘土和定格动画这种传统手工制作模式。
他说:“我选择定格动画而不是CG的原因很简单。《玛丽和马克思》如果用CG来拍不仅成本更低,而且可以加入更丰富的特效。但这种动画片总让人生疑,因为所有人物都是一堆数字的产物。定格动画就不一样,那一团团的橡皮泥会让你有种真实感。”对于自己这个“难产”的孩子,艾略特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力求将它做得完美。
为了让动画设计人员在直观上了解玛丽和马克思的步态,艾略特会穿上他们的衣服走来走去做示范。“玛丽的走路姿势看起来像只鸭子,而马克思则像头大象。”
“我所有的角色都是不完美的,因为,我坚信,所有人都是有瑕疵和缺陷的——只不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把这些都藏起来了。我的想法就是把这些缺陷都展示出来,并且为人们的不完美,不纯粹的东西鼓掌。”
说到电影主题,《玛丽和马克思》在表达手法上轻巧得像一个童话:两个人偶,一封书信,大半生的友谊。但是,其实,沉重的话题一个也没少讲:关于自杀、关于酗酒、关于死亡、还有性和疾病。
“我本人也有些生理问题,我的手常常会不自觉地颤抖。有时候,手的颤抖会对我的工作产生一点影响,却也变成了我绘画的特色。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应该用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理的瑕疵和限制。”
他用他的作品诉说着自己的态度,描绘着自己眼中的世界,他说自己要为不纯粹鼓掌。可在我看来再没什么比他的坚持更为纯粹的了……
虽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但我们只能用自己的经历与常识去定义这个世界。我们的眼界即是我们世界的界限,在常识所定义的公共世界的一致性之外,我们个人的体验隐藏在心灵深处,无法被他人所理解,甚至不是一般语言所能够表达的,然而这就是我们需要艺术的原因。艺术是表达更是沟通与救赎。通过艺术,我们看见了一个又一个不同的世界,艺术家们眼中的世界。再结合自身的经历与经验,我们自己的世界就会开始和这些陌生的世界产生交集,那是一种无比奇妙的多重体验,所以,只有艺术可以使人真正脱离痛苦,摆脱孤独。这就是我热爱艺术的原因……
不过,这一切的前提是,艺术家可以全盘地接受自己,并且愿意忠实地去还原自己的世界。这就是我喜欢亚当艾略特的原因……
《玛丽和马克思》毫无疑问是一件艺术品,它是如此特别,从亚当的生活中生长出来,饱含生命力!
最后的最后,这篇文章的目的也无比纯粹,只是想向亚当艾略特致敬!向所有拥有独立艺术人格的艺术家致敬!因为再没有一个时代,我们对于艺术谈论的如此之多,却尊重的如此至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