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婷,这个普通的河南姑娘在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上一战成名,从名不见经传一跃变为家喻户晓,从一位农村姑娘迅速成为体坛明星。朱婷的名字开始见诸各大报刊媒体。其出镜率和曝光度不亚于一线当红影星。在大众看来,朱婷可谓完成了人生逆袭,堪为励志楷模。
国内迅速掀起一阵朱婷热。一夜之间,无数的陌生人涌入她的家乡。各级领导干部登门慰问看望,各路媒体记者争先恐后报道,各种不明身份的人不惜跨越千山万水,只为和她家的老房子合个影……
不可否认,朱婷是个好姑娘,好运动员,她为祖国争了光,也为自己争了气,各种荣誉和嘉奖算是实至名归。她那奋力拼搏勇于担当的体育精神值得颂扬,她有资格成为我们大众的榜样。
首先表明我的态度,写这篇文章,我的初衷并非是排斥“朱婷热”,我也不否认朱婷所带来的正能量,我仅是想剖析一下这种现象背后的各路看客。
首先是我们的“领导”们。我们的领导很有意思,哪里有冠军,哪里就有他们勤劳的身影。登门道贺,挥墨题词,对冠军的父母那是嘘寒问暖,赞不绝口,令人心生感动,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官民一家亲的和谐画卷。临走之前,总忘不了和冠军家人一起合个影,努力挤出一丝微笑,但又不敢力度太大,生怕脸上的横肉遮住了眼睛看不到镜头。第二天,就会在地方报纸或者电视台或者是新闻门户上看到我们领导伟岸的身影和笑靥如花的脸庞。村干部一拨,镇领导一拨,县领导一拨,市领导一拨,省领导一拨,若是惊动了中央,中央也会来一拨。由于领导太多,经常出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画面。
对于朱婷的家人来说,见第一拨那叫新鲜,第二拨那叫激动,第三拨就开始勉强高兴了,第四拨就有些皱眉了,第五拨就有些吃不消了,第六拨就要晕过去了……
家里来了领导,首先要笑脸相迎,要端茶递水,要有问必答,要恭恭敬敬,被人拉着合影要配合,被人题词要接受,被人授予荣誉称号要接着。一拨接一拨,一辈子见的领导都没有这几天见得多。即使领导再春风拂面,再慈祥和蔼,见的多了,总归也是不舒服。就像我们吃菜,再好吃的菜吃多了都要腻。吃饱了再吃的话容易吐。
朱婷姊妹五个,家境一般,曾差点辍学。那时怎么没有一拨接一拨的领导去慰问一下呢?当然,我这里提这样的疑问有些强词夺理,毕竟,像朱婷那样的家庭太多,领导们根本忙不过来一家一家的看望。冠军倒是只有一个,鹤立鸡群,容易被领导看到。
但是否有作秀的成分在里面,领导本人最为清楚。这里我也没有抹杀领导看望冠军的意义,这几乎是我们国人的惯例,倒也无可厚非。
我想说的是,多去看看千万家普通家庭的孩子,可能会为以后更多的“朱婷”的成长带去一些希望和鼓励。
其次来谈谈我们的媒体。
媒体可以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往往引领和主导着社会舆论。我们每个人都无可避免的受到媒体的影响。无论你是打开电视机,听广播,还是上网甚至上街……媒体扑面而来。
就拿“朱婷热”来讲,媒体推波助澜的功劳不可淹没。正是媒体把朱婷推到了亿万大众的面前。无论是获得冠军,还是去土耳其打球,还是家庭成员情况……媒体可谓是毫不遮拦,把人家家里翻了个底朝天。我在想是否侵犯了其家人的隐私权,在发文章的时候是否征得过当事人的同意,是否扰乱了人家的生活呢。但我们的媒体好像并不顾忌这些。朱婷稍微风吹草动就会被媒体大肆渲染,并且配上吸人眼球的标题。
我不否认媒体在“朱婷热”现象中所中所起的积极地正面的作用,比如颂扬不怕吃苦,坚忍不拔,奋勇拼搏的精神,比如普及排球运动的努力。但同时是否也该反思在报道过程中的一些不妥之处?是否扭曲了事实?是否扰了别人清梦?
关于我们的媒体,我还有话要讲,这些话可能与“朱婷热”没多大关系,但还是不吐不快。无论是自媒体还是公共媒体,我都是怀着一种敬畏的心态去面对。我觉得媒体的力量实在是太强大了,它可以让一个人生,也可以让一个人死。能把假的说真,把死的说活。只要媒体意欲为之,鲜有干不成之事。
但是自媒体的出现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公共媒体的权限,这不失为一件好事。这样一种制衡,会使得我们普通百姓更容易获得真相,也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自我发声的权利。
但无论是自媒体还是公共媒体,都有着自身的弊端。
每天早上,我都会浏览一下新闻。但对某些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实在是不敢恭维,标题很烂,选材很烂,道德很烂。严重制约了媒体的健康发展以及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
这里我不再一一列举,我只想表明我的看法:作为一名媒体人,首先要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要尊重事实,尊重他人。把关注点聚焦在切实有利于人类发展,为人类谋福祉的事实上来,敢于为底层百姓发声,敢于为这个社会负责。而不要老是盯着某些影星用下半身思考的花边新闻。
作为一名媒体人,你要明白,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我们的下一代。可以说,媒体人是什么样的,我们的社会就是什么样的。责任与担当,时刻记心上。
最后聊一聊我们的吃瓜群众。我这样讲,不知会不会挨板砖。其实写这篇文章的起因就是看到了一篇关于朱婷的报道。文章说有一些人大老远跑到朱婷所在的村子就是为了来和她们家的房子合个影。这真是叫“有图为证,我来过奥运冠军的家。”
我差点没喷出来。朱婷家是旅游景点吗?是动物园吗?该是有着怎样情怀的人才能不辞劳苦的跑到一个村子里来为信仰充值。难道是大好河山都看腻了,专门来看一看村上的房子?
在朱婷未成为冠军之前,相必你们看到这样的村子,看到这样的房子都懒得看一眼吧。而朱婷成名了,她家的房子也成为了你心中的名胜古迹。
我们部分国人的心态真是令人难以理解。我真的不大明白为何有人会觉得和一位所谓的大明星合个影就会觉得无比光荣,就会觉得祖坟上冒了青烟,好像自己也得道升天一般。那些在机场等着明星出来的追星族们,翘首以待,心情激动,
尖叫,狂热,如同走火入魔一般,难道是见鬼了吗?怎么没看到你见你爸妈那么热情,他们可是养了你二十年。
你们那么喜欢看房子,那么喜欢和明星合照。为何不去找科学家的故居看看,为何不和专家学者们合个影。
在促进国家发展进步的道路上,真正起作用的还是我们的科学家,我们的学者,我们的企业家,而不是那些卖萌耍宝自以为是的所谓的明星们。
前几日,李佩先生和周有光先生相继去世,中国又少了两位大师级的人物。你们想过去他们的故居看看吗,想过和他们合张影吗?想必他们是谁,你都不知道吧。
李佩被誉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周有光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这在学界都是响当当的大人物。但我们对他们却知之甚少,媒体在这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我们对他们的报道和关注太少了。
我们再来看“朱婷热”。朱婷能成功,虽然离不开个人的努力,但光凭一己之力也难以登上冠军宝座。她的成功,离不开队友的密切合作,离不开教练的辛勤栽培。可以说,朱婷的成功,不仅是个人的成功,更是我们排球团体的成功。但是,我们的媒体把焦点聚集在了朱婷身上,对其的报道要远远多于其队友的报道。曹松曾写道:一将成名千古枯。朱婷的成功大抵有着这样的意味,虽没有那么惨烈和悲壮,但也算传神的表达了这层意思。
当然,这种现象不仅仅出现在朱婷身上,几乎流通于各行各业。我们常讲: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我们只记得住第一名,这就是我们的本性。在每一个光鲜亮丽,闪耀灿烂的成功者后面,都有着无数个默默奉献,平凡无奇的人们。
我们常说人不分贵贱,职业不分高低。但是现实生活还是明白无误的告诉我们:一个打排球的奥运冠军要远远优于一个扫大街的清洁工。有人竞相报道我们的冠军,却鲜少有人报道我们的清洁工。若是细想一下,这也合理,因为冠军只有一个,而清洁工有千千万万,所谓物以稀为贵。但是这个社会之所以能正常运转,离不开每个小小的螺丝钉。从事每种职业的人们都很可爱,都是值得令人尊重的。说句不好听的话:我们可以没有朱婷,但不可以没有清洁工。
在社会高度发达,物质极为丰富的今天,我忽然觉得是时候重读鲁迅了。鲁迅先生逝世80年了,但他当年发出的《呐喊》,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他当年的《彷徨》,我们依然彷徨着;他笔下的阿Q,依然活在我们中间;他那风中凄然着的《野草》,至今依然没有烧尽吧;他那一篇篇战斗檄文,依然透着锋利的光芒,如匕首般刺向敌人的心脏。
最后以鲁迅先生的《自嘲》结尾吧。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