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人工智能的無力感

今天看到了一條新聞,“華爾街分析師最強的敵人:人工智能”。文章里說,大概是在2026年,人工智能可以在1分總之內計算好的事情,拿著35萬年薪的華爾街金融分析師需要花費40小時。看完后覺得說的很有道理,便產生了對人工智能的恐慌,如果一台電腦可以代替我們了,那我們不就失業了?

谷歌最新研發的智能機器人ATLAS,已經可以穿過凹凸不平的草地,不會被樹根草枝絆倒,即使踩空也會立刻平衡,雖然看著樣子滑稽,呆呆傻傻笨笨,但是已近可以做到被推倒后自己站起,做到追蹤物品,做到絆倒平衡。

六年前,我們還在用按鍵的手機,六年後,iphone7即將上市。六年前的我們無法想象的手機改變,在六年里一點點改變著我們的認知。無人車已經在試驗的路上,如果無人車能夠上路,那麼又有多少駕校培訓行業需要關閉?

日本在研究能照顧老年人的機器人,面對著日益嚴重的老齡化危機,日本針對照顧老年人而進行的研發,確實高瞻遠矚,如果能夠研發成功到完美,那麼世界上佔比越來越大的老年人將會受益,同時也讓一批以照顧服務老年人為職業的服務性人員下崗。

面對人工智能,我有一種莫名的恐慌,我知道我的恐慌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切實際,因為技術沒有那麼快就能夠成熟,現在所知道的這一切,都只是猜想而已。即便人工智能成熟了,在應用的過程,人們也有選擇的權力,人們可以為了自己的生存而提供優於人工智能的服務,讓人工智能的影響限定在一定的範圍內。但是人工智能會逐漸成熟,這樣的趨勢不可避免,將來會導致很多行業的人下崗失業,而這讓我有著難以言喻的憂慮和危機意識。

如果花費了時間選擇精深的方向,在十年後被告知,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你,那會不會有種深深的無力感呢。

但是轉念一想,如果因為現在的憂慮就放棄了自己想要精深的方向,那就意味著完全相信未來的不確定性,而這不確定性有多大程度的可信度,這又不能得知。在學習的路途中,微調自己的精深方向,關注領域動態,有思考,有畏懼,也有對人腦智慧的信任。

在思慮人工智能危機的同時,也相信人腦存在的意義。

你可能感兴趣的:(面對人工智能的無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