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读完了这本书——《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本来打算用2、3天的时间把它突击拿下,不想却拖长了战线,因为书中的历史知识点实在太多了。每看一处故事、读到一则典故时,若发现自己兴趣所在“新大陆”便忍不住动笔记录,生怕刚刚看过的书,转而即成过眼云烟,忘却到脑后。
这本书写的脉络很清晰,虽然每个章节都是由点点滴滴的历史片段汇集而成,但却可以从上古至清末的这条时间主轴上了解到中国上下两千年的历史。如果你和我一样,也是对历史兴趣浓厚、充满好奇,但却又知之甚少,孤陋寡闻的读书者,那么看这本书就很容易接受,从中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同时提高对历史的认知程度。
书中内容可谓林林种种,甚为丰富。从历史真相到远古传说,从人物传记到历史典籍,从生活细节到官场现形,从爱恨情仇到恩怨纠葛……不论是我们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还是鲜为人知、人所不知的风流野史,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有些内容,有些知识,只有看过了,才能更深层次的了解,才能分辨哪些历史是虚无缥缈,哪些历史才是言之凿凿……
这本书于我而言,最吸引人的地方,莫过于那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历史片段了。也许是因为我太过孤陋寡闻或者是才疏学浅了,也许是因为我太容易感到满足,太容易感到幸福了,当我看到书中提到“头条新闻”便如获至宝,看到书中我最感兴趣的历史要点便梳理摘记,以便自己在日后的记忆轮回中温故点滴……
书中的多处引经据典,特别是一些喜闻乐见的历史小知识,颇为有趣,简单梳理了一下其中看点(本人愚见),不知道这些历史小常识你都了解吗?
1.风水学中讲究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中央一片是黄土”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吗?
这就要从上古的三皇五帝中的“五帝”说起。五帝分别指黄帝、颛顼、帝喾、尧帝和舜帝。黄帝居中宫,行以土德,尚黄色;颛顼居北宫,行以水德,尚黑色;帝喾居东宫,行以木德,尚青色;尧帝居南宫,行以火德,尚红色;舜帝居西宫,行以金德,尚白色。故东方属木,以青色代之;西方属金,以白色代之;南方属火,以红色代之;北方属水,以黑色代之,中央属土,以黄色代之,此乃“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中央一片是黄土”之所谓也。
2.我们常常说的寿命之“坎儿”——七十三、八十四,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吗?
据说,孔子和孟子两位儒家鼻祖传说的中的寿命,一个是七十三,一个是八十四。因为他们二位是大家心目中的圣人,是常人无法超越的,当然寿命也要以圣人之天命为寿限。每当老人的年龄到了七十三和八十四时,如果稍微有个风吹草动,都会被臆想成“坎儿”的这样或那样的征兆。就这样,一代一代,口口相传,就传承了今天“坎儿”!
3.除了孔子和孟子被称为圣人,还有人也被称为圣人,你知道吗?
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至圣”,孟子是孔子的学生(也不一定),把儒家学说发扬光大,被称为“亚圣”。另外还有三位被称为圣人的,他们分别是曾子、颜回和子思。提起曾子,有一句话很有名:“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他被称为“宗圣”;颜回,孔子最得意门生,最为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被称为“复圣”;子思孔子之孙,三字经中“作《中庸》,子思笔”说的就是他的故事,被称为“述圣”。看来历史上的圣人还真不少啊!
4.三纲五常是怎么个“纲常”之礼你知道吗?
孔子教育人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就是“三纲”,他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要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孔子要求人们将“仁、义、礼、智、信”作为重要的生活原则,作为“五常”得到了皇帝的官方认可。试问今天,如此之礼,我们能做到吗?
5.汉乐府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你知道西楚霸王项羽、汉高祖刘邦、汉武大帝刘彻的代表作吗?
霸王别姬时的项羽四面楚歌,悲壮唱出《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汉高祖刘邦的远大志向在一首《大风歌》中,表达的淋漓尽致: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汉武大帝刘彻的一首《秋风辞》也是千古传唱之经典: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6.成语“茕茕孑立”的出处你知道吗?
大科学家张衡的地震仪为世人惊叹,然而张衡还是一位大文学家,他的《二京赋》和班固的《两都赋》堪称东汉文学的“双璧”。张衡所著的《思玄赋》中有“何孤行之茕茕兮,孑不群而介立。”两句彰显出诗人的独树一帜,卓尔不群的孤傲之气,这就引申出了今天的成语“茕茕孑立”。
7.我们常说的“新官上任三把火”是哪三把火你知道吗?
俗语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来自于诸葛亮的三次火攻之计——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和火烧赤壁。据《三国演义》所述,三国时,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在短时间内,连续三次火攻曹操。第一次火烧博望坡,使夏侯惇统领的十万曹兵所剩无几;第二次在新野,火攻,水淹使曹仁,曹洪的十万人马,几乎全部覆没;第三次火烧赤壁,百万曹兵惨败,最后跟随曹操逃出去的,只剩27人。当时,人们把这三把火称为“诸葛亮上任三把火”。传到后来便成为人们常说的“新官上任三把火”了。
8.“曲有误,周郎顾”的典故是怎么来的你知道吗?
周瑜,字公瑾。瑜,瑾,皆美玉也,而周郎本人恰恰面如冠玉,玉树临风。苏轼曾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秒赞周瑜之飒爽英姿:“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当时江南流传着“曲有误,周郎顾”的佳话,出自《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意思是,周瑜听人演奏的时候,即使多喝了几杯酒,有些醉意了,如果演奏稍有一点儿错误,也一定瞒不过他的耳朵。每当发现错误,他就要向演奏者相顾,微微一笑,提醒抚琴者,错音了。因此有两句歌谣道:“曲有误,周郎顾。”唐代诗人李端的《听筝》中就描写到此情此景:
鸣筝金粟柱,
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
时时误拂弦。
9.电视剧《甄嬛传》的台词“河北甄宓俏,江南有二乔,甄氏出美人。”中的甄宓是何许人也你知道吗?
甄宓是魏文帝曹丕的皇后。诗人曹植的美文《洛神赋》,就是用来赞美他所倾慕的女子——嫂子甄宓的文章,诗中曹植把她想象成了洛神的化身。甄宓出生在东汉末年,宓出生在东汉末年的中山无极(今河北境内)因其聪明貌美,才情出色,所以闻名,当时民间就流传着“河北有甄宓,江南有二乔”的说法。可惜,红颜命薄,最后甄宓被皇帝厌弃,不善而终!
10.何为“充闾之庆”,你听说过吗?充闾之庆是个成语,出自《晋书·贾充传》:“贾充,字公闾,平阳襄陵人也。父逵魏豫州刺史、阳里亭侯。逵晚始生充,言后当有充闾之庆,故以为名字焉。”充闾:光大门庭;庆:喜庆。意思是光大门第的喜庆事。主人公贾充是魏国豫州刺史、阳里亭侯贾逵的“老来子”,因贾逵老来得子,欢天喜地,认为自己必有后福,当有充闾之庆,所以给儿子取名为充,顺便把字定为公闾。
11.“卿卿我我”这个情意缠绵的词语,你知道出自何处吗?
竹林七贤中有位诗人叫王戎。他的老婆对他是百般爱戴,情意缱绻。经常深情款款、含情脉脉地称他为“卿”。在古代,“卿”乃是当时丈夫对妻子的称呼,身为大老爷们的王戎听了觉得不对劲、不舒服。于是,他老婆哄他说:“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结果,“卿卿我我”一词很快就新鲜出炉啦!
12.“檀郎”是对心上人的美称你知道吗?
古往今来,人们在夸奖一个男子长得漂亮时往往会说他“貌若潘安”。有人以为这位潘美男是小说中的虚构形象,有人觉得他是传说中的神奇人物,实际上潘美男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就是西晋文学家潘岳。潘岳,又名潘安,字安仁,乳名檀奴。相传他姿貌丰美,神采俊朗,所以后人常以他的名作为美男子的代称,就连檀郎都成了对心上人的昵称。
13.你知道“空洞无物”这个成语的出处吗?
周顗,字伯仁,两晋时期汝南安城(今河南省汝南县)人。曾任荆州刺史,后官至尚书左仆射,相当于副总理兼最高检察长。周顗和当时的宰相王导是好朋友,两人关系非常密切,非同一般。话说有一天,王导到周顗家做客,两人小酌以后,带着凉席到树下纳凉闲聊。王导说到兴头上,竟忘乎所以,伏下身去把头枕在周顗的腿上,指着周顗的大肚子,问里面装的都是些什么东西?周顗回答:“此间空洞无物,不过像你这样的人能装他几百个。”说罢二人大笑不止。“空洞无物”一词就来自于他俩之间的逸闻趣事。
14.“诗圣”杜甫却是个痴情郎,堪称“情圣”,你知道杜甫对谁用情至深吗?
其实“情圣”是本该形容对爱情痴狂的人,然而却被杜甫在友情上诠释得淋漓尽致…杜甫是个极念故情的人,在友谊上可谓是个情痴,在和好友李白分别后,他对这位老友魂牵梦萦,念念不忘,为他写了不少诗篇,流传至今的就至少有《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天末怀李白》、《梦李白(二首)》等五首。可见杜甫用情之深!
15.渔阳鼙鼓这个成语你知道其中的典故吗?
渔阳鼙鼓亦作“渔阳鞞鼓”。指公元755年安禄山于渔阳举兵叛唐事。鼙鼓,骑兵用的小鼓。语出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鞞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后亦用为外族侵略之典,现指有战事发生。除此之外,《长恨歌》中还有很多流传千古的名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16.唐朝有两个多情的崔郎你知道是哪两位吗?
大凡喜爱文学的人都知道崔护这个人物,他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那首优美动人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殊不知,唐朝还有一个崔郎,也是凭借一首诗、一个爱情故事为后人所铭记,他的名字叫崔郊,这首诗题为《赠婢》: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湿罗巾。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17.崔郊的一句“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你可知萧郎是何许人也?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郡武进县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人,南北朝时期梁朝政权的建立者。萧衍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为汉朝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萧衍小时候就很聪明,而且喜欢读书,是个博学多才的少年,尤其在文学方面很有天赋。在学术上,萧衍以经学、史学的研究为卓著。萧衍最大的著述是通史六百卷,金海三十卷,五经义注讲疏等共有二百卷,赞、序、诏、诰、铭、诔、箴、颂、笺,奏等文共一百二十卷。萧衍又倾注大量精力研究佛学,著有《涅萃》《大品》《净名》《三慧》等数百卷佛学著作。对道教学说,他也颇有研究。在此基础上,他把儒家的“礼”、道家的“无”和佛教的涅槃、“因果报应”揉合在一起,创立了“三教同源说”,在中国古代佛教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8.《打金枝》是秦腔一出妇孺皆知,老幼咸宜的喜庆戏,然而你知道它讲述的谁的故事吗?
据说,《打金枝》演的是唐王李豫(唐代宗),把女儿升平公主许配给汾阳王郭子仪的三儿子郭暧为妻。在汾阳王的寿辰上,亲朋好友纷至沓来给王爷祝寿,唯独不见公主来拜见公公,郭暧认为妻子不孝,便打了公主。要知道公主乃金枝玉叶,怎受得下这气,便向父王告状。郭家深知打了公主肯定要被怪罪,便主动请罪。没想到圣却一笑了之,说道:家长里短的小事,不足挂齿。多么公正贤明的君主啊!
19.“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情诗的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吗?
诗人元稹的妻韦蕙丛温柔贤惠,女儿的出生使夫妻间的感情更加甜蜜。但造化弄人,幸福生活刚刚开始,妻子却不幸因病早逝,年仅27岁。元稹万分悲痛,日思夜念,接连写下了数十首悼念亡妻的诗篇,便有了这首著名的情诗——《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20.宋朝宰相吕蒙正是如何当上宰相的?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为什么要祭拜灶王爷你晓得吗?
相传吕蒙正曾经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但是他却并不甘心。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天,传说王爷会从天而降体察民间疾苦。吕蒙正便摆好丰盛的供果,以礼祭拜灶王爷,希望灶王爷垂怜,可以金榜题名。没想到黄天不负有心人,灶王爷真的显灵,让吕蒙正飞黄腾达,高居为宋朝宰相。腊月二十三吕蒙正祭拜灶王爷梦想成真的事传开了,大家纷纷效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小年夜祭灶的习俗。
21.“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每个读书人的心之所向,而你知道它出自何人之笔吗?
宋朝皇帝之中虽没有几个明君,却有一个好传统,那就是好学习,重读书。宋太宗在位期间,组织编写了《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三部内容丰富、卷帙浩繁的大型丛书,而且给后世留下了“开卷有益”这个成语。宋真宗则在《劝学诗》中写道:“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必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好一首劝学诗,我们不正是为了书中所藏的美食、美院、美人所吸引吗?
22.“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宰相是哪位高人你知道吗?
先听听这句古语:“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想必你就猜到了这位“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宰相了。据史书记载:名相吕端因遭奸臣陷害被削去官职,回乡参加弟弟的婚礼时,贺喜的官员和商人们不知其“下马”便“磕头作揖”。吕端不忍如此,据实相告:“我吕端现在已被革职为民了!”话一出口,见风使舵的小人们有的木讷不动,有的斜眼相视,有的甚至拿起礼品掉头就跑。恰巧此时,圣旨到,吕大人官复原职。方才散去的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们又厚着脸皮杀个回马枪。有的磕头赔礼,有的打自己的嘴巴。吕端的书童想重罚他们,而吕相爷却说:“既然他知道自己做错了事,我们就不必惩罚他了。”小人们忙说:“相爷,你可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哪!”从此,“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话就传开了,一直传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
23.靖难之役的背后真的有一个“顺理成章”的借口吗?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奉天靖难,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政变。明太祖朱元璋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建文帝即位后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坐镇北平的朱棣于1399年(建文元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靖难之役中朱棣的口号是“清君侧,靖国难”。“靖”指平息,扫平,清除。“靖难”代表平定祸乱,平息战乱,扫平奸臣的意思。太祖朱元璋成法中有一条是关于“靖难”的。为了保证朝廷的正常,如果出现奸臣乱政的情况,藩王可以带兵入京勤王,以“清君侧,靖国难”。朱棣抓住了这点,发动了“靖难之役”。不过太祖的成法里面还有一条就是皇帝先召唤藩王,藩王才能起兵,且成功铲除奸臣后要五日之内离京。所以这不过是朱棣想要夺取皇位的一个借口而已。
历史终究是历史,我们无法重返过去,也无法回到从前。有些内容,有些观点我们只能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只能用后世的评说去判断,也许存在诸多疑点,众多异议,我们也只能选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非功过交给世人去评说吧!书中看点颇多,篇幅原因未能详尽,若要了解更多,请到原著中汲取精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