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维姆萨特(W. Wimsatt)意图谬见•感受谬见•隐喻

维姆萨特是新批评派最博学的理论家之一。他的文艺理论贡献主要包括:意图谬见、感受谬见、具体普遍性、以及对隐喻机制的研究。

首先来看意图谬见(The Intentional Fallacy)——即将诗人的创作意图作为批评标准来评价诗歌。维姆萨特认为这是一种谬见,原因在于它将诗歌的创作原因和过程等同于诗歌本身,结果会导致传记式的批评和相对主义。由于文学作品本身即是一种独立自主的存在,从作品之外的寻找创作意图作为评价标准是多此一举。

其次来看感受谬见(The Affective Fallacy)——即将诗歌的心理效果作为批评标准来评价诗歌。维姆萨特认为这也是一种谬见,结果会导致印象主义和相对主义。

无论是哪种谬见,都涉及心理因素。从这一共同点来看,维姆萨特所针对的正是瑞恰兹理论中的心理主义。通过批判意图说和感受说,维姆萨特强调作品本身的完全独立自主,与作者和读者的心理均无任何关系。相对于浪漫主义文论,突出作品本身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与此同时,维姆萨特也割裂了作品与整个社会历史环境、作者、以及读者之间的关系,使得诗歌仅仅成为一种形式上的风格技巧,这就走向了片面和极端。

再次来看维姆萨特提出的“具体普遍性”,他从具体和普遍、个别和一般的辩证关系出发,将文学作品看作一种“具体一般物”。其论证过程如下:

1. 语言直接描述的不是个体,而是多少有点特殊的一般化,这决定了文学作品的普遍性。那么文学作品如何实现具体化呢?依靠的正是细节描写。细节的力量不是来自于细节直接表达的东西,而是来自于细节的特殊组合方式所暗示的东西,正是后者使得文学作品在一般性的基础上获得了特殊性。

2. 不仅作品具有具体普遍性,作品中的人物也有具体普遍性。作品中的人物首先必须具有一般意义上的人类性格,这就是人物的普遍性。同时,作为艺术形象,人物形象必须立体丰满,才能活起来。作者需要按照统一的原则,将多面特征有序安排,使人物品质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从而变成一个活生生的、独一无二的艺术形象,这就是人物的具体性。

维姆萨特从对作品结构和人物形象的辩证理解出发,批评了兰色姆的构架-肌质论。

最后来看维姆萨特有关隐喻的研究。布鲁克斯曾用一句话评论现代诗歌的技巧:重新发现并充分运用隐喻。维姆萨特推进了对隐喻的理解。

1. 诗人需要隐喻是因为隐喻是一个“具体的抽象”,喻旨与喻体的相似性会产生一个一般化的抽象的类,对于类来说,永远没有名字,只能通过隐喻才能被理解。

2. 隐喻的效果取决于喻旨与喻体的相似性,这两极相距越远,效果越强烈。

3. 隐喻的机制不仅在于喻旨与喻体的相似性,有时依靠相反之处也能产生作用。

4. 隐喻离不开语境,如果一个隐喻放在哪儿都是同一个意思,这个隐喻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维姆萨特对作品结构以及隐喻方面的理解是辩证的,但他的谬见说割裂了作品与作者、读者、社会历史之间的联系,预示着新批评将因其极端性而走向衰落。

你可能感兴趣的:(33-维姆萨特(W. Wimsatt)意图谬见•感受谬见•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