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书法

----兼答友人问

经常有朋友给我发来一些书法作品的图片,问这个人的水平如何。大多我都会说,还行吧。若继续问,到底水平高还是低啊,我回答最多的是:一般。这就引起了他们的疑问,说这个人名气很大啊,中国书协会员,什么什么,等等。那我为何这样回答呢?你想啊,即使一个小小的地级市,中国书协会员就不下上百个,而事实上真正弄明白书法为何物,或者说对书法持有一个正确观念的人,可能不会超过十个。在大部分所谓的书法家还处在画形阶段、大家都把心思放到比拼谁画得更像的情况下,何以谈书法呢?

对于书法,目前社会上大抵有两种看法。一种号称 “敬畏”书法,把书法说得神乎其神,觉得能写书法是不得了的事情。我个人觉得,若对书法说“敬”是可以理解的,若说“畏”倒大可不必。另一种是嗤之以鼻,以为不就是写个字嘛,没有什么了不起。事实上,无论哪种技艺,看上去容易,真正深入进去又都不简单,所以亦不得轻而视之。我的观点是,在战略上要藐视它,写好书法的确不是多么难的事情;同时在战术上要重视它,因为不下真功夫,还真的就写不好。

在这里,我首先搬出一个人来,这个人叫潘伯鹰。潘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和书画鉴赏大家,其一生著述丰富,出版过《中国书法简论》等,被誉为“海派十大书法家”之一。他曾写过一篇短文《书法常识》,有一段中肯的评述:“前辈对于写字多称之为‘书学’或‘书道’。…但前辈对于此事,往往故神其说,一若其中有无穷云奥,不传之秘,而承学之士,也往往意度有应该如此。若将其解释平凡了,反为人所不信。实则此事,至为简单,只是一种游戏而已。尤其青年的谊友,有此观念,便可得大解脱,把一切神秘圈子一拳打碎,可以不必怀疑,可以同来游戏。这游戏正如打球、溜冰、跳舞、吸烟一样。会玩玩,也满有趣,不会玩,也无甚可惭愧的。”然后他又谈到笔法,再谈到碑帖,就是怎么“游戏”出一点成果来。感兴趣的朋友不妨找来一读。而我在这里,主要谈谈书法的一些基本常识。

一、线条。汉字是由点、线组成的。字写得怎么样,很重要的就是线条的质量。这就好比我们要做同一件东西,用什么材料就决定了这件东西的价值高低。黄金跟钢铁肯定就不一样。我认为,好的线条至少应该包含三个要素。一是劲健。线条不是躺在纸上的,而是能立起来,有弹性。二是圆厚。圆则厚,扁则薄,所以是否圆厚与粗细无关。三是虚实。就是一根线条里面有虚有实,虚实相生,能生发,这根线就从死的变成了活的,就有了生命。有时候一个字就是几根虚实线条的组合。这一点比较难理解,但也是最重要的。

二、形体。所谓形体,一方面是指真草隶篆诸体,一方面是书家具有典型个人特质的字形风格。这方面,要走出两个误区。第一个误区,诸体皆能才是高手。真草隶篆诸体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各得其妙。一个书家,诸体皆能当然好,但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而且每个人的学问、性情、审美等等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每个人有每个人最适合、最擅长的东西,重要的是扬长避短,而不是包打天下。这就像一位武术家,未必十八般兵刃都用得很好,关键是能一招制敌,而不是摆花架子,弄多少花招让你看。事实上,越是把重点放到摆花架子上的,越可能是比较差的。总结一下,就是能写多少种字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写的层次水平。另一个误区,“靠体”的才是高手。每个书家的风格,如“二王”、“苏黄米蔡”等,各有不同,学习他们被称之为“靠体”。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是摹其形,而是学习他们点线的布局、意态等等,从而总结、归纳,进而掌握用笔的方法,这才是根本的目的。从这一点上说,不悟笔法,纵写遍天下名帖,亦如“盲驴牵盲驴,沿磨盘而绕转”,只是原地踏步而已,难以突破。现在大家学习书法,这个写米,那个写王,不是学习他们用笔的方法,而是画形,离开他们就什么都不会写了,显然是本末倒置了。

三、气息。气息既包括每一个字,也包括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既包括个体,也包括整体,当然个体也是一个整体,都是“一”。这里主要强调三点。一是要有古意。对古意的理解,有的人认为是师古,就是学古人,这个当然没错,不学古人古意何来?但古意又不仅仅是师古。也有人认为是复古,这个更远一些。实际上,古意更多的是一种意味,古是指原始的、本真的状态,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所谓气质的东西。为何古人的东西更接近原始和本真呢,这要追溯到古人的生活、创作的环境,比起今人更能心无旁骛,为文为艺不为枝节所囿,能直达根本、直指心灵。二是要有书卷气。就是一种文化气息,是人修养的自然表露。这就是说,书法一开始是实用的,一旦脱离了实用,就上升为人的综合素养的体现。清代杨守敬说,“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所以所谓书法家,首先应是饱读诗书的文化人。书法是“道”与“技”结合的产物,“技”是基础,“道”是升华。“道”从何来,即从诗书中来。三是要能反映写作者的状态情致。从汉代杨雄“书,心画也”始,书法以写出性情、达到“书人合一”者为高。无论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还是苏轼的《黄州诗帖》,无一不是这样。

大概的东西就说这些。中国书法理论那么多,体系那么丰富,为何只说这几点?因为这几点是核心,有了这几点可以继续填充,再进一步细化,书法知识就慢慢丰富起来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说说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