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收听闻道fm
本期为你解读的是《像我们一样疯狂》副标题是美式心理疾病的全球化。本书中文版大概20万字,我将用大概30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全书精髓:美式心理疾病的全球传播。
我们都知道像流感、艾滋病这些生理疾病可以传播,而心理疾病也可以传播吗?这可能有些费解,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个由人类学家、跨文化精神病学专家组成的研究小组所发布的研究结论。
结论中说:精神疾病不像天花这样有自己传播历史的独立疾病,研究人员收集的大量个体案例证明,世界各地的精神疾病都各不相同,但都毫无例外地带有一定的时代和地域特征。在一些东南亚文化圈中,男人常会得一种叫“杀人狂疾病 ”(amok),这种疾病由记忆缺失症引起;而中东地区正在呈线性增长的精神疾病叫做Zar,这是由宗教对人的精神占据所引起的精神恍惚。而在1980 年代的欧洲,很多男人患有神游症——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步行几百英里;19 世纪晚期,患有腿部中风癔症的中产阶级妇女数量激增,因为当时对女性权利的重重限制导致了女性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了患病的假想。 但是现在,精神疾病的历史规律不再有效。
现在不止一代美国人将自己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传播到世界各地。我们以科学的名义,相信我们对导致精神疾病的生物学原理的揭示,驱散了近代科学之前人类对精神疾病的神秘化解释和治疗。简而言之,我们不仅改变了精神疾病的治疗方法,还用自己的语言方式阐释了其他文化中的精神疾病。事实上,一些精神疾病——忧郁症、创后应激障碍、厌食症——这些疾病的名称就像传染病一样在世界各地跨文化传播。
那为什么美国会让全世界患上美版精神疾病?美版精神疾病如何传播?怎么会破坏其他文化?
本书《像我们一样疯狂》正是要和我们探讨美了式心理疾病如何全球传播的。美式心理学怎样破坏其他文化的。
本书作者沃特斯并不是心理学家,而是一名记者。他以一个心理学记者的独特视角, 通过采访四个国家和地区的心理疾病案例,生动展现了关于厌食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精神分裂和抑郁症在不同文化中的体现,强有力地说明了美国的心理学范式是如何潜移默化改变本土心理疾病的现象。认为,美国源源不断地以全球工业化的方式输出他们自己的心理疾病理念和治疗方法。因此, 美国的心理学在不知不觉中把富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心理疾病,被“制造”成统一的、符合美国标准的疾病,自此,心理疾病也被全球化大潮裹挟,形成统一标准。
本书作者伊森·沃特斯美国著名作家、记者。长期致力于精神医学和社会心理学的方面的非虚构写作,代表作有《城市部落》《制作怪兽》。他的著作选入美国最佳自然科学系列丛书。
好了,介绍完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介绍,那么接下来我就为你来详细讲述书中内容。
本书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第一点是:症状池效应引起心理疾病的流行。
第二点是:西方心理学忽视文化差异正在破坏其他文化。
第三点是: 由美国推动的让生理疾病取代心理疾病的去污化,让患者恢复困难。
那么现在我们就来看看,本书第一个要点:症状池效应引起心理疾病的流行。
那让我们先介绍一下,症状池效应是什么。
其实人类学家早就说过人们会选择当下时代所能理解的方式来表示内心的痛苦,所以当专家和媒体把一个新的心理疾病带到大众视野中来人们就会选择这个被流行文化所接受的心理疾病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从而获得社会的认同和周围人的理解,这就是症状池效应。
那症状池到底是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影响人们的呢?书中的案例是的:香港厌食症的流行。
在90年代的香港即将回归中国,社会巨变。人们心理里都极其慌乱,他们需要一种社会认可的心理疾病来释放自己内心的慌乱。
1994年一个女孩饿死在香港街头,这是推动厌食症流行的导火索,医生和媒体们试图向公众解释她的死因:厌食症,一种害怕增加重,以至于自己明显体重过轻还坚持自己肥胖,所引发的心理疾病。
在以前的香港,人们从来没听说过这种病。医学界连一篇研究中国厌食症论文都没有。这前后巨大改变引起了香港心理学界广泛的关注医生们开始讨论它的意义和原因,数不清的关于厌食症研究文章在报纸杂志上刊登。在这个阶段,医生之间的争论开始塑造大众对厌食症的理解。可以说医生对于一种心理疾病的新观点,病人的症状也会随着之变化。这些改变,使得身心症有着自己的动力:症状是被医生所“塑造的”。
作者沃特斯相信正是医生们对厌食症的定义,使厌食症在香港广泛流行。这个新的疾病定义受到了大众的欢迎,在精神性厌食症获得正式名称之后不久,厌食症患者猛增。人们都在用可以被文化认可为“受苦”的行为来表达自己模糊不清的困扰情绪,病人们在无意识中努力地创造症状,以配合医学的诊断。
可在香港还存在着一小部分本土厌食症患者,她们有这截然相反的情况,她们可不是被美和瘦的想法驱动才拒绝进食。作者沃特斯认识到厌食症患者来自两个不同的群体一个是一小部分人自发性的开始厌食,还有些人受无意识的潮流影响,开始被变得厌食,她们用这种被社会接受的形式来表现自己内心的重重焦虑。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像书的另一个例子美国的葛兰素史克公司,为了在日本推销抗抑郁药物。故意使用症状池效应把抑郁症变成了日本的国民病。
1990年正好赶上日本泡沫经济破碎,社会动摇。大众都处在惶惶不安之中,他们需要一种被社会认可心理疾病来释放他们的情绪。对葛兰素史克公司正是利用了这次社会慌乱,让日本人患上了抑郁症。
为了尽快进入日本市场,葛兰素史克公司使劲浑身解数。先是贿赂科研人员给他们上百万的美金帮它们隐瞒曲解,抗抑郁药物的副作用。雇佣枪手公司学术造假。这样的后果都由普通民众承担,每20个使用抗抑郁药物的患者中就有一个更加痛苦更激发了他们自杀的情绪,而说明书上副作用只写了会轻微头痛。
葛兰素史克公司在日本对抑郁症的营销,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年销售额高达31亿美元。
上面案例中,香港厌食症和日本抑郁症流行,都是在社会情绪不稳定,人们急需一种可以被社会接受的心理疾病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焦虑。症状池效应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趁虚而入引起了心理疾广泛流行。而要在“症状池”加入一个新症状的步骤如下:在案例基础上,医生们公开谈论,编纂新症状。随后报纸期刊发文报道医学新发现,患者们就开始无意识的呈现这些行为并寻找医生帮助,医生们从科学角度认可——这些症状是真实的疾病。而新病人的加入会让医生、媒体更加关注,病人更加增多。由此形成一个循环,进一步确定这些症状的合理性。
现在我们可以看出症状池效应是如何广泛影响人们对心理疾病的理解,一种心理疾病的流行媒体和医生负有怎样重大的责任,一种心理疾病的流行离不开媒体和医生的宣传。所以作者沃特斯告诫到:谈论心理疾病就是疾病本身,我们作为医生应该尽量避免在公众媒体面前谈论心理疾病,这很可能引发症状池效应,造成群众恐慌给心理疾病传播留下机会。
好,上面讲述的内容就是本书《像我们一样疯狂》关于美式心理疾病传播的第一个观点,在一个社会广泛焦虑的时候,就特别容易受症状池效应影响被心理疾病趁虚而入。所以作者沃特斯告诫医生应当谨慎在公众面前谈论心理疾病,避免症状池效应引起心理疾病流行。不要让人们陷入症状池效应的漩涡中。
下面我们来说本书第二个观点: 西方心理学忽视文化差异破坏其他文化。
让我们先来说西方心理学和其他不同文化中所存在着的巨大差异。
不同文化中的人对待同一件事情,中国人的心理活动,和美国人的心理活动,必然是不一样的,其中有文化、历史等多方面价值观的渗透。国与国之间的巨大文化差异,可以大到令人难以想象的地步。
但从西方心理学传到中国就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告诉我们:你们的心理治疗技术还处在“原始社会”你们要听我们的,美国人比中国人更了解中国人心里在想什么。
其实文化对人内心的影响,通常是富有本土特色,任何专业的心理救助,都应该在尊重当地人特有的自愈系统下实施,否则,现代的脑科学、精神分析、各种疗法的介入,无异于切断了本土文化对人自身的救赎。
比如本书《像我们一样疯狂》中所举的例子在2004年斯里兰卡,发生巨大海啸。这场海啸夺走了25万人的生命,美国为了帮助灾民摆脱创伤后应激障碍美国派出了创伤治疗专家。
美国的专家们坚定认为:全世界人们对于可怕灾难的心理反应基本上都是差不多的,他们需要心理援助,特别是美国拥有比斯里兰卡更多更好的资源,也更知道如何回应迫在眉睫的心理危机。创伤反应可以存在于不同文化之外,这种观点是被西方普遍认同的。
可对这个观点作者沃特斯提出了反对,否定创伤概念是普世的概念。一个受害人会用他自己的方式去处理创伤对他的意义。而这意义需要从他所处的社会文化中去汲取。不需要远隔天边美国人的救助,这些心理咨询师根本不了解斯里兰卡的文化,连斯里兰卡的本地语言都不会说,他们无法给斯里兰卡带来帮助。
确实如作者所言,灾难发生过后一段时间里。美国来的心理咨询师们感到困惑和担心。在广播中一位心理专家说:“灾民好像对重建家园更感兴趣而不是接受创伤治疗这让他很担心。这些灾民们显然活在否定中。
可斯里兰卡真的如何美国人所说没有心理治疗的方法吗?对一个斯里兰卡人来说,面对艰难处境时他会向阿育吠陀治疗师、医生、宗教领袖、占星师、灵媒等等信仰治疗师。一个斯里兰卡人常常会有二三个不同的治疗师,来寻找自己心理痛苦的缓解方法。斯里兰卡有着丰富的心理治疗资源。
尽管有这么丰富的心理治疗资源,可美国专家们还是说斯里兰卡没有治疗资源,美国心理专家普遍接受的是心理治疗可以排除宗教、民族文化的差异,全都按照西方心理学的标准来治疗。
而作者沃特斯的研究结论是,斯里兰卡人和美国人对待创伤有明显的不同,斯里兰卡人会在身体上感受到疼痛而不是西方人情绪上的反应。他们还会从社会中脱离,造成社会人际关系中的伤害。对斯里兰卡人而言灾难产生的心理影响不在头脑中而是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来。
而西方的诊断标准认为创伤后应激障碍表现在受害者的头脑里,完全忽视了斯里兰卡人最重要的创伤表现:在社会层面上的症状。所以西方心理学在斯里兰卡完全不起作用。
美国的心理学家这种忽视文化巨大差异的行为,强行干预斯里兰卡人们的心理治疗。这无异于破坏了斯里兰卡本地特有的心理治疗资源。这对斯里兰卡的文化产生了巨大破坏。
通过斯里兰卡的这个例子作者沃特斯想告诉我们:西方心理学,如果忽视本土特有文化而强行用西方心理学的来治疗无疑是没有效果的,这还将会破坏其他文化特有的心理治愈资源。所作者沃特斯告诉西方心理学不能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去教育别的文化,心理疾病的治疗要和本土特有文化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的治愈患者。
这就是本书《像我们一样疯狂》的第二个重点内容,忽视不同地区的特有文化,强行用西方心理学治疗会破坏当地文化。心理学治疗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文化,消除文化差异才能更好的治愈患者。
好谈完了文化差异的存在,接下来我们就进入本书的第三个观点:由美国推动的让生理疾病取代心理疾病的去污化,让患者恢复困难。
在最近几十年来美国都在向全世界推动对心理疾病的生理医学的取代的观念。他们认为把精神疾病换成生理疾病可以减少人们对这些疾病的污名化。一旦人们相信心理学疾病是大脑的问题,那么大众将减少对病人性格的攻击,通过怪罪基因和大脑摆脱对个体的污名化。
可通过生理疾病的污名化,真的可以让精神疾病患者摆脱别人的歧视吗?
作者沃特斯可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这样做不仅不会减少人们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恐惧,反而会导致过度的情绪卷入,更不利于患者恢复。
那让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情绪卷入,过度情绪卷入是指一系列的行为表现,像夸张地自我牺牲,极度投入,对病人过度保护或者控制病人的生活方式。在情绪上的过度卷入不利于患者恢复,在高情绪表达的家庭中疾病复发高达3到7倍,而在底情绪表达的家庭里这个比例是20%。
在书中作者沃特斯就举了关于情绪卷入的例子:使用西方脑科学反而让患者恢复更困难。
在桑给巴尔阿米娜一家,父亲和女儿都有精神分裂症。全家就靠母亲阿米娜一个人支撑。
按理说一个家庭出现了两精神病患者,作为母亲的阿米娜应该感到不幸和痛苦,她却表现出极大的忍耐力尽管和丈夫已离婚但依旧在照顾他,她对的病一直保持着放松的状态。对于这些痛苦压力她回答说:“这是上帝的恩典,这是上帝的一个旨意”。她们的家庭始终有一种温暖的基调。
阿米娜每天要面对很大的压力,财务压力、照顾家人、这样作者沃特斯就否定了西方认为贫困国家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的好的论调:她们在贫困国家生活压力小,患者恢复的就好。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使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的快呢?作者沃特斯认为是来自桑给巴尔当地所特有的文化暗示:一切都是上帝的旨意。
所以阿米娜一家因为桑给巴尔的传统文化暗示,家庭表现出很底的情绪表达,所以两个患者的发病率很小。而在另一个家庭中按照西方脑科学态度对待患者则表现出高度的情绪卷入。
这个家庭是典型的情绪过度卷入。哥哥去管理妹妹生活的一切,他乐于向别人显示自己多么爱护妹妹,甚至对妹妹的月经周期都十分了解。认为妹妹不算一个真正的人,她的大脑有问题。
而哥哥的爱护反而加大了妹妹的痛苦,导致妹妹的精神分裂经常发作。而哥哥却认为自己对妹妹是如此爱护,妹妹连一点变好迹象都没有,又会加大力度掌控妹妹的生活。
作者沃特斯发现,这两个家庭的情况并不是单个案例,而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发达国家中精神疾病患者普遍使用先进脑科学方法治疗;在发展中国家精神疾病都采用当地落后的治疗手段。可发达国家的患者恢复却比发展中国家要慢。而造成发达国家患者恢复困难的原因就是美国一直在全世界推动:精神疾病去污名化,用生理疾病取代心理疾病的运动。可问题就在于比起被生活伤害有着不幸的经历的患者来说人们对他们有更多的爱心和宽容,而这个把疾病怪罪给大脑变成纯粹的生理问题。会让大众对精神疾病患者更加恐惧,会夸大疾病的危险程度,患者就算就医了也仍然有暴力风险,病情会越来越严重。更加大了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
所以作者沃特斯告诉医生和患者家属们不要简单的用生理疾病观点来看待精神疾病,病人们并不是没有脑子的野兽。她们需要心理上的呵护。美国所推行的生理疾病取代心理疾病是行不通的。医生和家属们应该在用先进脑科学治疗精神疾病时也要更注意患者的心理层面上的安慰。这样才能使患者更快恢复。
好了,这说到这里让我们总结一下本书第三个观点:由美国推动的让生理疾病取代心理疾病的去污化,让患者恢复困难。简单用脑科学把精神疾病仅仅看做生理上的疾病,导致人们忽视了患者心理上的感受,周围人过高的情绪卷入让患者恢复困难。作者沃特斯告诉:我们除了运用脑科学治疗,在生理上找原因。也不要忽视患者心理上需求。只有用脑科学即关注患者生理问题,又关注心理上的需求才能让患者加快恢复,更好的治愈患者。
好了,说的这里本书的内容就解读完了。接下来让我们简单复习一下今天为你分享的内容。
首先我们说到了美式心理疾病的全球传播,它的传播途径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在社会处于动乱状态下,人们的心理更会受症状池影响。人们急需用一个被社会接受的理论来表达内心的焦虑,医生们应该谨慎在公众面前谈论心理疾病,避免群众陷入症状池效应。
二是我们说到了,西方心理学忽视文化差异正在破坏其他文化。我们作为医生应该注意西方心理学应该和当地文化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的治愈患者。
三是我们说到由美国推动的让生理疾病取代心理疾病的去污化,让患者恢复困难。仅用简单用生理疾病来取代心理疾病是不行的,用生理学来看待患者会导致周围人过高的情绪卷入,从而忽视患者心理需求,让疾病难以恢复。治疗心理疾病医生在使用脑科学方法治疗时也要注意患者的心理需求,这样才能让患者更快恢复。
本书的最后作者:说我们日益增长的精神健康需求是因为信仰的缺失,那么让全世界想像美国人一样思考可能会导致更大的问题。用西方的精神健康理论、治疗方法和分类,来尝试治疗现代化和全球化引发的精神疾病,可能会让问题更加严重。
如果我们不尊重其他民族和文化中的自我认识和治疗方式,则可能加剧全世界的精神苦难。
我写这本书并非是批判西方心理学的坏处,而是为了让人们了解到西方心理学不是万能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对待心理疾病的方法,应该在尊重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再结合先进西方心理学成果来更好的治疗每一个患者。
好以上就是本期音频的全部内容,感谢你的收听。希望我们今天给你提供了有价值的知识,我们下期见。
撰稿人:写雾出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