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7|《重构学习体验》(3):人才策略化:高绩效人才的发展策略

357|《重构学习体验》(3):人才策略化:高绩效人才的发展策略_第1张图片

共计 2,756 字 | 建议阅读时间 2 分钟

团队里一定会有高产出与低产出的人,如果你是团队领导,当你看到低绩效者无法准时达成目标,你会让高绩效人才来协助,低绩效所产生的落差吗?

从组织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领导者在事后没有去强化低绩效员工的能力,以及对于高绩效员工的超额付出给予激励与肯定,容易让你以为高绩效员工,无法达成目标,所以开始一连串的训练发展。

《组织能力的杨三角》中提到,组织能力的核心基础,来自于内部成员的思维、能力与制度。

如果组织内部的制度难以让每位成员,有效、明确与准确地呈现出贡献数据化,必然会产生不公平性的可能。但也不一定说拥有明确的数据指标,就代表组织会成功,因为它含包含了能力与员工的思维。所以缺少了其中一项都会让组织难以达到指数性的发展。

换句话说,重构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开始就重构学习内容或学习方法,真正重要的在于问题的来源。

之前从组织需求面与潜在的真议题来找出学习的需求。而这个观点只是从现有,与过去的时间轴来推演未来的学习需求。

如同《麦肯锡问题分析与解决技巧》对于问题区分有三种类型,一种是过往的问题;一种是现有存在的问题;第三种则是未来问题。

前两者问题点的出发,源自于已经发生,或者是现在进行的时候。然而,还有一种学习需求是源自于未来,也就是组织未来3-5年的发展中,你的团队位的达到那样的成就,现在需要做什么样的准备。

其实,重构学习体验的过程,要能

所以,人才发展的过程,更着眼于未来性,才是让组织不断超逾自我的可能。

但是,这边就会出现一种问题,难道过往的问题就不重要吗?或是潜在问题的可能性?

从问题本身来看,会有两种性质:

其一:时效性

其二:替代性

有效性来说,一个问题的出现,可能只是各案,或是短期所发生的状况,当下不知道该怎么解决。

对于这方面的问题,以学习设计的角度来解决,更需要从共通性的角度来出发,也就是个案问题本身并不是核心主轴,真正的学习设计核心在于「通用性」,这一方面的学习体验,不只是设计者站在用户端来看,更要从团队内部的角度来看,同样一件事情,对于不同人来说,你怎么让每个人都有相同的共识。所以,另一个解决的方式,还需要从第一线人员的加入,打造出真正属于第一时间体验的情境过程。

其二,替代性

组织发展的问题,这边重点放在过往与现在发生的问题点来看,以及从「人」与「制度」的角度来看。所谓的替代性,就是当组织不断发展成长,过往所积累的问题,可能不是问题。

往往拖累组织不断成长,就是内部「制度」。

欧巴马在竞选2008年美国总统时,他所提出的口号「改变」,他的核心意涵绝不仅仅是让新的人入主白宫,更是要改造政治文化。

《美国该走的路》中欧巴马认为过去战略上的错误,例如越战、入侵伊拉克,并不把责任归咎于时任政府,而是整个华府既有的体制,如政党、政客与各种意识形态所合谋的打击。

制度的诞生,是为了要服务人民,一但思考的观念是,人民必须先遵循制度,才会有好的发展,这就会导致,所有人为了自身利益,最终让制度变成谋害群体的制度。

就如同一句话所说:「所有制度最初的构想都是良善的,但是,到最终你我所看到的制度,往往都不是原本所设想的那种情况。」

这之间的变化,就是组织内部「人」所酝酿出来的产物。

所以,要重构学习,内部人所看到的见解,很有可能只是过往他们所在乎的点,却不一定是群体真正在乎的点。在意见访谈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把自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扩大化。

也就是说,如果把所有的心力都投注在解决现有与过往的问题,很有可能是一件伪命题。因为你可能只是把组织发展的现况,转变成跟10年一样,只是一些制度上些微的调整,但整体的获益者与牺牲者却因此更加固守组织或者脱离组织。

以重构学习的角度来看,要发挥他真正的效益,与其著眼于过往,放眼未来的人才发展上,所看到的问题,会是全然不同的视野。

如果以未来性的角度,你就不得不从组织策略的层面来检视现有与未来的需求,怎么到达,也就是说,学习设计只是组织发展中的一个环节。

从最上层一层一层解析,这就会得出一个学习设计的逻辑顺序:

愿景发展

组织策略

组织发展

组织职务

个人职务

个人能力

一但有了这样的逻辑顺序,你就会知道重构学习的结果,它不是一个点就结束,而是由一个又一个点串连起的个人能力地图,而这个地图是组织地图的一块拼图,这些拼图所组成的画面,就是组织最终的愿景画面。

接着从实务性的学习设计来看,你所设计的学习体验,不仅仅是学习的过程,它还要能够包含到个人的职涯发展。

也就是说,它不是一个单一性的学习设计,而是学习者的共同参与。换句话说,即便引导者再好,学习目标、过程在落地,或是有学习回馈机制的辅导。

如果没有唤起人员自发性的动机,学习设计的成效永远只会停留在100%以下,要突破,还需要参与者的动机加入。

《动机单纯的力量》曾提到:「人对于外在给予的激励,或是本能的生理动能,都远远比不上内心最真的渴望。」

好比行销需求辨别时,卖的都不是产品或服务本身,而是创造需要的渴望,创造需要时,就是探索个人最真的想要。

从上述来看,如果确实洛帝这么做,在设计学习前,都必须要清楚理解或找出对方的渴望或真正想要,不仅让是投入过高的人力成本,也会耽误组织发展。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

其一,团队领导者的眼观

其二,制度引导需求

其一,一个组织的发展格局,其实某种程度都投影出领导者的眼界与胸怀。愿意让人才发展加入到组织战略层级的领导者,其本身认知就是清楚知道所有业绩的来源,源自于组织内部的人。更具体来说,领导者对于人的重视、尊重与角色责任的观点,会决定组发展的潜力高与否

还是会有像专制独裁型的团队领导,即便不重视人,还是能让团队发挥出超额的绩效成果。也是会有这类型的存在,但对于互联网的发展,它所释放的是资讯的流通,这意味着,过往人才的发展会受限于组织领导者的眼界,但对于现在的人才来说,他们已经知道哪里有更好的选择,视野与选择性已经不再局限。

其二,制度引导需求

《将培训转化为商业结果》就以这个角度来切入,怎么从组织发展需求,切入到业务需求进而找寻学习需求。以及在整个过程中,如何从单一点的学习,结合学习前领导者关注与课程后的学习关注。

回到最初提到高绩效与低绩效的贡献度,怎么有效准确定义彼此贡献。其实还有另一种角度来看,未来性的引导,以及个人职涯的连结。

换句话说,低绩效者,你所看到的问题,或是没能达到成果,你怎么处理,还自于你所处的组织文化也就是团队领导风格决定。

然而,对于高绩效者,才是你该投入,如何搭配未来组织策略的发展,提供相关的职能的能力学习构建,也是未来业绩的贡献者。但为什么要重视高绩效者,而不是一视同仁,但也难做到,因为如果你留不住人才,会有别人会留住。

但其实还是会有一个问题,会不会变成你在帮别人训练人才,这一切就需要看团队领导的胸怀与远见,因为人才本身自己就会觉察得出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357|《重构学习体验》(3):人才策略化:高绩效人才的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