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我做写手这几年,聊聊如何快速写好一篇文章

我至今在活动里,不敢说自己是作家,反倒是最近认识的一些狐朋狗党总拿这个词来和别人介绍我。我每每都说,我正职是做房地产的,业余是个写书的。

写字这件事可能从写作文时代就开始算。我当年的作文真的可以用废话连篇来形容,也不知道哪那么多废话,我印象最深刻的貌似是小学五年级考试,后面的作文题,我不但写满了格子,还楞是写满了两页作文纸……现在想想也是醉了,评卷的老师估计看完也快死了吧?

初中高中时代都和语文课代表沾边儿过,作文也曾是范文。但那时候万万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靠写字儿赚钱,因为从小学六年级开始买到第一本《画书大王》开始,成为一个漫画家是我最大的梦想。然后,这个二逼的梦做了六年,直到大一都没发表过一篇稿子,连个单幅都没发表过。

好吧!我承认我无数次的骂过编辑眼瞎……

六年里,我在漫画杂志上发表的最多的是【漫画评论】,擦!是的!漫画评论,这尼玛让我伤心又好笑。但我终究不得不正视,其实自己是一个写字能力可能大于绘画很多倍的一个傻缺。当然,这种傻缺精神在我大一第一学期的时候终于想要放弃了。

因为爱的太久却始终看不见希望……

然后一次得奖,一次编辑电话的鼓励,让我又特码爱了十年。其实,有的时候,你总是拧不过一些东西,你总要承认有些东西,你可能真的不行。我来北京的前三年,大部分都在靠写枪稿,写杂志豆腐块,写外包剧本、还有不靠谱的漫画脚本,当做房租和生活费的来源。

我是一个不太会写故事的人,尤其是靠意境的情感故事。我写的爱情故事,十篇里能被编辑枪毙九篇。可能是我脑子不够用,也可能是我的词汇太匮乏。天赋这东西,有时候是勤奋补充不了的。因为帮某歌手做宣传,阴差阳错地得到了做人物访谈的机会,然后一写就是六年。

很早之前我写专访,人物稿很慢,就和很多写稿子的人一样,我总是在拖,然后等【灵感】。一般我会有一周左右的时间去反复琢磨,整天想着这个稿子要怎么写,那些人物资料、采访录音、甚至其他的花边点缀,整天在脑子里转。从来不敢轻易下笔,每次都是等到最后交稿的那一刻,熬一个晚上,一气呵成写完。我不知道,你是不是也如此。

写稿,更多的像是在憋。我的写稿平台从三线报纸换成了二流杂志,最后到了一线杂志,版序也从内文变成了封面。有一段时间压力非常大,生怕自己出手写的东西对不起编辑的期望。

我做写手有个习惯,有自己文章的杂志,会第一时间买,之后打开读,并比对编辑在原稿上做了什么修改和调整,总结为什么她要这么调整和修改。下一次开选题会,会和编辑确认她的修改意图,这样从而更明确她的要求和标准。

我始终觉得,一个好的写手,态度比能力重要,学习和提升比基础更重要。你只有不断明确这本杂志的语境、用词、逻辑、偏好和语感,你才能在合格的基础上写出更好。

在时尚一线杂志写封面人物,做了半年多,第一次遭遇毫无灵感。当时采访的这位明星现在被称为暖男。不知道是因为很喜欢他,所以采访当天太紧张?还是总结的思路和脉络有问题?总之憋了一个礼拜,到交稿的前一晚上,灵感之神没有来……

我第一次觉得沮丧,那种在文字圈打拼得战战兢兢,每次都好像一个神坛前卜卦的人,每次都希望奇迹出现,抽个上上签的好运,终于在这个节骨眼儿上爆发了,我的好运用完了?我第一次意识到,靠感觉写稿,靠不住。

做为一个写手,我的第二个原则是,不拖稿,因为大家都不容易。按时交稿是信用问题。当我硬着头皮交稿之后,其实内心一直在打鼓,好期待这时候编辑眼瞎或者放水啊!虽然知道,即便编辑眼瞎,主编也不是傻子。

最后当然是等到了编辑不满意的电话,我也非常坦白地承认这次发挥不好,感觉给了一篇75分的稿子,十分诚意地道歉,甚至说如果编辑的改动特别大,我可以不要稿费不署名,因为真的特别抱歉,这是我自己的问题。那篇稿子编辑基本进行了70%的重写。拿掉了我的名字。我有两个月没有接到采访任务。

那期间我第一次反思,如何可以不靠感觉更系统地写稿。为此我阅读了很多书、杂志,还有一些关于企业管理的书。【为什么会读到这个,稍后会说】然后我发现了我写稿比较致命的问题,从一开始就没想法,很喜欢推着写。文章所有的架构,其实是从一个细节推演开始的。所有的逻辑关系之间其实连接的很薄弱甚至生硬,完全靠单纯的文字技巧和小聪明,就以为可以掩盖得过去。有一些甚至一直都在奢望所谓的采访时的临场发挥以及写稿当时的状态,这些的不稳定造成了,如果开头写不出来,就完全无字可写。

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逻辑、架构,其实比感觉更重要。

因为编辑要求最好深挖明星自身的品牌经营和商业价值部分的亮点,从更专业的角度去做人物深访,探讨明星的状态和感想,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解析,于是我恶补了很多关于管理学和品牌的知识,然后就发现,原来很多企业管理在管理之上其实是做架构,做好了逻辑关系之后,那么一切就有了更顺畅的点。

当我发现这个秘密的时候,我都忍不住为自己点了一个赞。

后来我几乎是带着问题开始做功课,从最初知道采访对象,到查找基本资料,结合必要的宣传亮点,到整理第一轮的采访提纲,并和编辑确认采访意图、问题范围,以及核对侧重点等等。

以前我写采访提纲很容易写一些常规问题,非常散,一会儿问对方的看法,一会儿谈时尚态度,看着好像有观点有感想,但其实没有聚焦点,回头写稿的时候,你需要想一个很好的穿线的方式把这些散点找到,所以非常容易苦手。

因为人都是多面性的,但稿件总要形成几个焦点,比如他如何看待朋友?他如何看待自己?他如何看待未来。这样稿件才可以分出章节,拥有各自的重点和承载的话题数量。如果只是泛泛的问,被采访对象牵着走,最后你搭建结构的时候会非常困难。所以架构要在一开始就想好,尤其是侧重点和范围,制定好了这两点,一旦采访对象跑题,至少知道什么时候把他拽回来。

把思考的工作提前做好,那么后面的痛苦就会少很多。如果在列提纲的时候就能列出这个人物我预备要写三个还是五个章节,每个小结的主要采访重点是什么,包括对这个小结基本的总括,那后续无论是采访还是写稿都会异常顺利。

当我发现了这个窍门的时候异常兴奋,在当年电影梅兰芳上映后做演员的专访就使用了这个方式,提前把章节,侧重点,以及主题关键词都列出来,编辑看到也觉得我和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这之后如何在面访的过程里做伏笔,如果做开场,甚至如何用个人优势进行引导,以及积极的示弱等内容,是关于【如何做好采访】这个话题的,我们改天再说。

总的来说,文章的架构写好了,那其实我真的可以做到随时写,因为对我来说,每个章节都是一小篇文字,我只要围绕重点开始书写,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目标。这个方法后来影响我在豆瓣写文,乃至第一本书的出版。

古人说灵感的来源无非是:床上、厕上、路上。我现在习惯性不称灵感,称主题。主题的产生是随机的,所以我想写的主题也大部分是在这【三上】的时间段。忽然有了主题的时候,以前我会立刻下笔,现在则不会,我一般都会在内心里做一个架构腹稿。简单的说就是,我这次要写什么?那我开始写什么?中间写什么?结尾写什么?我要突出什么。

想好了这个结构之后,动笔基本是个体力活。这期间我可以去开会、吃饭、上厕所,完全不会耽误这篇稿子会断档或者不统一。因为只要你原本的架构没发生改变这就够了。

写字,是一种表达方式,有人喜欢正式,有人喜欢逗比,有人喜欢文艺。但不论你的形式怎么变化,你可能都无法用形式去代替结构。当你清楚了结构,怎么去表述,其实就是按照路线去写而已。这样一篇文章写好了一般就是一个小时,而且很顺,完全不会觉得卡壳。

在豆瓣发的文章多了,有编辑找我出版,我就把这套方法放在出书上。先做基本的图书架构,比如分成几个章节?我的第一本书叫做【扛得住,世界就是你的】,当初编辑和我约稿的时候,我就在琢磨怎么写成一本书?

因为平时工作很忙碌,一本书又字数很多,所以你会觉得这是山一样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内心会非常抵触。我用了两天的时间做架构,把全书分成了几个大的章节,之后列出的基本的关键词是:对毕业生我要说啥?对才工作的人我要说啥?这十年我的总结是啥?网友的回信及案例。之后就用了思维导图,把已经有的文章按照类型进行了分类。


说说我做写手这几年,聊聊如何快速写好一篇文章_第1张图片

你现在看到的这个是随着主题的添加,逐渐完成框架稿,基本就是关键词或者一句话的概括,每个小主题下面其实我都在手机上做了腹稿。

最初的时候每个章节大概只有几篇文章,为了确认不要产生头重脚轻,某一个章节过分突出,或者某一话题集中或者重复的问题,我就做了一个EXCEL表格,按照一本书12万字,每篇文章大概是3500字核算,从而推算出我完成一本书需要写多少篇文章,每个章节大概需要多少字。之后再把已有文章的标题和字数按照章节录入进去,在表格的最下方一栏用公式计算出,距离本章节完成还有多少字,需要撰写几篇文章。

然后就是每天上班、吃饭、厕所、临睡,都在想主题。想好了就记录在手机记事本里,并附上想好的大概结构。这样在周末和年假的时候就会抽空拿出一个主题来写,并且根据自己要论述的这个主题大概涉及的范围,决定它是否能在3500字内说完,还是需要做增幅。因为大家目前的阅读习惯是不太喜欢读长文。

然后年假期间,一天没休息。十四天年假,每天都在写稿子中度过,将剩余字数除以目前休假天数,得出每天要写6000字,也就是两篇文章。之后规定自己早晚各一篇,写不完第二天累积到第二天必须完成且需要跑三千米作为惩罚。于是按照这样的方式,终于完成了第一版草稿。

我写文章的最后一个习惯就是:校对和修正。常规的采访文,我写完会读两遍,第一遍修改错别字和语病,第二遍可能会尝试修改开头,调整章节的串联关系。写书稿的时候,我会把文章按章节通读,之后换位思考去想,如果我是读者,我希望第一篇看到什么样的文字,这个标题会对我有吸引力么?我希望在文章的开头看到什么内容?哪些可以吸引我继续读下去?之后在思维导图里做文章排序的调整尝试。

虽然,文章从我手里出去之后其实我的权限很小,它会经过包装策划,也许会换名字,换定位,也许会被修改,修正,引导,甚至可能会出现别的调性的偏移。我的编辑也曾劝我说,川叔你不要这样,你这样做你编辑的成就感就很低了,因为你会让编辑觉得很顺,从而找不到激情的点。但对我自己来说,这只是一个做事的方法,和自我尝试的乐趣。至少我可以给编辑提供一种方案和可能……

以上就是我开始写字儿这几年总结到的一点小小的体会。

希望能对你有点用。很多事儿,情同此理,我就不展开说了。如果你觉得有用,欢迎点个喜欢。

喜欢点赞,转发是爱。么么哒~

===========================

小川叔:36岁,爱好做饭,喜欢广播

微博:小川叔

出版:扛得住,世界就是你的

===========================

你可能感兴趣的:(说说我做写手这几年,聊聊如何快速写好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