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老夫子的噩梦——“礼崩乐坏”

我相信现在的中国人都知道一个成语,那就是礼崩乐坏。而对这一点最痛恨的人是谁呢?就是孔子。

孔子对这一现象都可以可以说是深恶痛绝,咬牙切齿。甚至他人生的最高目标就是“复周礼”。那么什么是礼崩乐坏,如果没有这一现象又会怎么样呢?

我先说明礼乐的目的,礼乐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大到皇帝百姓,小到你大哥二舅爷爷奶奶,到底谁的等级比谁高。

现在的社会规则无疑是“法律之下,人人平等”,“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是想想就知道了,在古代,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有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句格言。简单的说,就是级别越高的犯错惩罚越小。而礼就可以把所有人区分开。

怎么区分呢?我先问个问题,公司开会,会间休息了,董事长,分公司经理和你的上司都想吃瓜,如果秘书听说你懂礼貌,让你来切瓜送上去,请问你怎么切?

问题不大,却可以说明礼教的本质。在《礼记》中的标准答案是:为天子切瓜,削皮后切成四瓣,再从中间横断,用细葛布盖着呈上去;为诸侯国的国君切瓜,削皮后把瓜切成两半,再从中间横断,用粗葛布盖着呈上去;给大夫只削皮就够了。士和庶人自己削皮,削皮后把瓜蒂去掉直接咬着吃。

这些动作不复杂,但是真正的问题是,切瓜都这么讲究,那么穿衣吃饭,起居坐卧,待人接物,那么都这么讲究,要多长时间才能学完啊!

代价清楚了,那么好处是什么呢?

首先,可以“决嫌疑”。就比如说现在的超级难题“我和你妈掉到水里先救谁?”在礼乐中所有人的地位都确定了,你就应该救你妈,如果你救了你老婆,那么天就塌了。你,还有你刚被救上来的老婆,甚至你已经淹死的妈,所有人都会被人唾骂,因为你们都“非礼”了。

其次,可以“定阶级”。就比如说刚才的吃瓜,如果一举一动都划分的那么清楚,那么任何一个人都清楚他在社会中的位置。那么还会有阶层变化吗?比如说霸道总裁爱上我?你个只能直接啃瓜的想找个吃瓜要盖细葛布的,做你的春秋大梦去吧!

最后,就是“好就业”。想想就知道了,这么繁复的礼仪,如果不学个几年是不可能学会的。同样花了几年,学了《尚书》《春秋》,这些都是屠龙术。听上去高大上却没什么用。但是学了礼呢?大到国家祭奠,小到婚丧嫁娶,进可以从政,退也可以做个管家。哪怕到了现在不还有英式管家这个职业吗?而且年薪最低10~20万,无疑是一个高薪职业了。

好处很多,那么坏处呢?

简单点说,就是因为阶层固化,你没有任何改变自己阶层的可能性,这也是孔子所希望的,所有的人都做自己该做的,那么世界就安定了。就比如说日本,日本可以说受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最深,也最守礼。所以你发现日本天皇就永远是那一系。但是日本最出名的工匠精神,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事情做上个几十年。如果不是因为木匠只能做木匠,厨师只能做厨师,又怎么会有那么出名的工匠精神呢?但是如果和现代人说,你的夫亲做什么,你就必须做什么,而且不是做一天两天,一月两月,而是必须要做一辈子,那么你会不会崩溃呢?

所以,现在的“礼崩乐坏”虽然不为孔老夫子接受,但是无疑还是很符合现代社会的。所以,古人不一定都是对的,古法不一定都是好的。要活学活用才能不为智者嘲笑

你可能感兴趣的:(孔老夫子的噩梦——“礼崩乐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