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暗中醒来 |《沉默的羔羊》观后感

文:张慧姝

《沉默的羔羊》获1992年第6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剧本改编、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5项奖。编剧:特德·塔利(根据托马斯·哈里斯同名小说改编)导演:乔纳桑·戴米,主演:朱迪·福斯特、安东尼·霍普金斯。

《沉默的羔羊》是一部惊悚片,有悬疑、有破案,但其内在的线索,是对行为背后动机的追问,以及追问之下内心问题的呈现。

食人魔、心理医生汉尼拔愿意帮助特工克拉丽丝,是因为通过对她内心问题的追问,汉尼拔确定克拉丽丝破案的动机就是为了拯救她内心的羔羊,而绝非如大多数世人那样把案件当作通向名利场的筹码。

克拉丽丝能够成功救出凯瑟琳,击毙连环杀人凶手野牛比尔,是对比尔怪癖行为背后动机的追问,在不断思索之下把复杂问题简化,一步步逼近问题的核心,终于在重重迷雾中找到了关键线索,真相大白。影片一开始的迷雾森林,以及克拉丽丝在其中跑步锻炼的场景,是一种意象,象征克拉丽丝不断地在迷雾中探索,终于跑出了被迷雾笼罩的森林。

在黑暗中醒来 |《沉默的羔羊》观后感_第1张图片

那驱使克拉丽丝不断去拨云散雾的内在动因是什么?这是心理医生汉尼拔决定是否帮她的依据。汉尼拔与克拉丽丝的几次简短的对话,在我看来,是影片中最为精彩的部分,也是理解影片主题的关键。汉尼拔的冷酷、机警、洞悉、睿智、幽默;以及克拉丽丝的勇敢、诚实、极佳的心理素养以及敏捷的思维,全都可以在他们的对话中感受到。

汉尼拔的那双杀气腾腾而又机警万分的双眼,给影片带来了许多惊恐的感觉。整个观影过程充满悬疑、充满未知、也充满恐惧,但并非通过血腥暴力的镜头呈现,相反,导演往往略去可怖的场景。例如,在给克拉丽丝介绍汉尼拔食人的极端行为时,乔瑞医生说:“医生勉强为她(被汉尼拔攻击的护士)安好鄂骨,并保住了她的一只眼睛,他吃她的舌头时,脉搏不超过85次!”,影片并未拍摄这些血淋淋的场景,只是呈现克拉丽丝看这些照片的画面,把无边的恐惧留给观众去想象。观众的内心一直被悬疑抓住,永远不知道下一刻将会发生什么,惊恐感其实正是来自观众的内心

在黑暗中醒来 |《沉默的羔羊》观后感_第2张图片

汉尼拔虽然是可怕的,但同时又兼具魅力。他的魅力来自他足以洞察人心的细腻和智慧的光华。他的那双眼睛是穿透性的,穿透事物的表面特征看到内在本质。汉尼拔可以在短短的时间内了解他周边的人,而他周边的人既不了解他,又害怕他。他的冷酷、冷静与犀利,让他能够直达每个人的内心,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在克拉丽丝之前,汉尼拔从不协助那些前来调查他的精神分析学家、警察,也不配合提供连环杀手的任何线索。在汉尼拔看来,他们不过是把他当成资产,把他当作筹码,去换得他们想要的荣誉和利益。

在黑暗中醒来 |《沉默的羔羊》观后感_第3张图片

克拉丽丝的内心问题,是汉尼拔逼着问的,克拉丽丝不明白他的用意,观众也不明白。但其实,这就是克拉丽丝能否破案的关键。内心问题就是驱使克拉丽丝不断去解开谜团的内在动因,汉尼拔锲而不舍地追问,让克拉丽丝的内心问题得以呈现,破案也就成了一个真正带有情感的故事。

克拉丽丝童年的那段经历,在父母双亡之后寄居在亲戚的农场,半夜被恐怖的叫声惊醒,从黑暗中醒来,发现声音来自一些将被宰杀的羔羊,她为羔羊打开门,那些羔羊却不跑,克拉丽丝抱起其中的一只就逃走,却终于被追上,她怀中的羔羊被打死,而她也被送到孤儿院。

在黑暗中醒来 |《沉默的羔羊》观后感_第4张图片

克拉丽丝抑制着心底的悲伤:“他杀了它!”

汉尼拔:“现在你偶尔还会被惊醒吗?在黑暗中被羔羊的叫声惊醒?”

克拉丽丝:“对!”

汉尼拔:“你以为如果你救了可怜的凯瑟琳,就能叫可怜的羔羊的叫声停止,对吗?如果凯瑟琳活着,你就永远不会再在黑暗中被羔羊的叫声吵醒,对吗?”

克拉丽丝迷惘地:“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汉尼拔似乎被感动,他深深地说了一声:“谢谢你,克拉丽丝!”

克拉丽丝常常在黑暗中被羔羊的叫声吵醒,这是来自她内心的声音,是她的内心问题,因此她努力研修犯罪心理学,企图通过了解犯罪的行为动因,救出她的羔羊。她在这次的比尔案件中所有的努力,背后的全部动因,指向一个最终的目的,救出比尔手下的那只羔羊,凯瑟琳。克拉丽丝是个诚实的人,一个诚实的人很难被操控, 这也是克拉丽丝获得汉尼拔帮助的原因之一。

影片并未交待汉尼拔的内心问题,但是从“汉尼拔似乎被感动,他深深地说了一声:“谢谢你,克拉丽丝!”中,可以做出一些相关的判断。作为巴尔第摩心理学博士最高荣誉获得者、著名的精神病医生,对汉尼拔博士来说,他的病人就是他的羔羊。汉尼拔深知他们的内心问题,知道他们表面行为背后的成因,他能用专业知识救他们,但他阻止不了那些真正的成因。除此之外,他也有他的内心问题,来自童年,在小说中有所交代。他也常常被内心的叫声惊醒,在黑暗中醒来,从人性的无边黑暗中醒来。他与克拉丽丝的不同在于,克拉丽丝奋不顾身的一心想去救出那些羔羊,这或许是汉尼拔曾经的努力,但是他可能已经悲观地发现,即使他救出一只来,他仍旧无法让内心的叫声停止,因为他无法驱赶黑暗,从克拉丽丝的庆功会上,汉尼拔在电话中反问克拉丽丝的那句话“那些羔羊停止尖叫了吗”中可以看到他的内心。

在黑暗中醒来 |《沉默的羔羊》观后感_第5张图片
在黑暗中醒来 |《沉默的羔羊》观后感_第6张图片

汉尼拔洞悉人性的黑暗,他在黑暗中醒来,他愿意帮助那些在黑暗中挣扎的灵魂(如克拉丽丝),而对于那些黑暗中麻木的灵魂,他可以足够平静地把他们吃掉。他在吃人的时候,丝毫不会觉得愧疚,因为他把自己当做上帝一样来惩罚人类。

在黑暗中醒来 |《沉默的羔羊》观后感_第7张图片

《在黑暗中醒来》,成了一本电影界的经典教材的书名,是著名影评专家罗杰·伊伯特的40年精选作品。我当时对于这个书名的直观解读是:电影这种媒介,是捕捉光、记录光、回放光的艺术,当放映机打开,光射在银幕上,一帧帧画面就从黑暗中醒来。这是从直观的角度理解从黑暗中醒来。

在黑暗中醒来 |《沉默的羔羊》观后感_第8张图片

站在历史的角度看,人类漫长的历史好比是一个舞台,而人类精神活动留下的遗产,如书籍、绘画、建筑、雕塑等等,如同照亮这一舞台的灯光。舞台上的历史一直都在上演着,但是被后人所知的、未跌入永恒黑暗的是那些被照亮的部分。有了电影,人类又多了一种记录表达的方式,让历史可以更多地从黑暗中醒来。

现在,从汉尼拔博士的口中,又有了在黑暗中醒来的第三层含义,从人性的黑暗中醒来。可悲的是,“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圣经·约翰福音1:5》这不符合自然界的规律,却在人性世界中真真切切地上演着。在人性世界中,光让黑暗惧怕,因此黑暗拒绝光的到来。所以,汉尼拔会成为毫无怜悯之心的食人者,他看出了“黑暗不接受光”的本质以及人性中的普遍黑暗,他的内心其实一直在忍受着从黑暗中醒来的孤独与煎熬。

内心问题的所在,不仅是破案的关键,也是理解人行为的关键。在看完影片之后,带上这样的思维方式去回顾影片,就会发现这种追问,把影片中的三个主要人物统一在了一起。无论是心理医生汉尼拔,还是特工克拉丽丝,亦或是连环杀手野牛比尔,都有着不同的内心问题。这样的内心问题,是他们行为的根源,是现象表征后的本质,也是影片想触发人去深省的。影片不是在述说一个“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的罪犯终于得到应有下场的故事,而是在揭示动机,唤醒更多的人从黑暗中醒来,直面自己的内心,那才是诚实,看懂了自己的内心,也就理解了他人和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黑暗中醒来 |《沉默的羔羊》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