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自己成长的三次思考

第一次成长:与更优秀的为伍。

11年因对海底捞文化的好奇成为了一名海底捞的管理培训生,开始迈入了企业培训的工作道路。海底捞的文化给人家一般的感受,但愈发感觉自己的工作视野,思维方式,工作习惯越来越受限。内心对成长的渴望,驱使我开始寻找新的机会,迫切的希望自己能加入更加优秀的团队,与优秀的为伍。在经历了很多煎熬和纠结后,选择加入了宜信公司的几个高成长性团队。在这个团队中,认识了很多优秀的小伙伴,有了更宽广的视野,学习到了更专业的技能与知识,最重要的是能与小伙伴在相似的价值观和理念下,一起做一些对社会有益,对客户有价值的事情。

第一次成长关键点:一次又一次的对自己内心的审问,最想要的是什么。为了更深入的思考,独自一人乘坐火车从北京前往云南,在孤独和寂静的环境中思考。第一次成长机理:对成长的渴望,趋利避害的本能。

第二次成长:从个人贡献者到团队贡献者

13年底开始承担团队管理的角色。作为个人贡献者的优异工作成就并不代表能够成为合格的团队管理者。其中两个习惯的改变非常艰难。一是从自己做到交给他人做,自己做很熟练,他人做总觉得他人效果不好,不放心,还得耗时沟通,费力辅导。但关键工作总是一个人做,产能有限,不能更好的发挥团队作用,也不利于团队成长。二是学会处理团队成员的工作协作和顺畅沟通。团队成员各有优势和个性,但就如十一个优秀的足球运动员缺少有效的团队教练和战术策略,也很难赢得比赛一样。团队工作的协调和沟通的挑战让我从个人贡献者逐渐成为了团队贡献者。但这条路还很长很长……

第二次成长关键点:升职为团队主管,带领五名下属完成培训工作。第二次成长机理:从相信自己转变为相信他人,从专注自己成长转变为帮助团队成长。

第三次成长:突破思维局限,探索“不确定”和“不知道”

15年开始喜欢骑行。以前觉得10公里非常非常遥远,但当完成10公里,50公里,100多公里的行程后,愈发的发现原来以为很难的事情现在并不一定难,现在难得事情未来不一定难,你认为难的事情其他人不一定觉得难。夏虫不可语于冰,笃于时也;井蛙不可语于海,拘于虚也。我们每个人因空间、时间和思维的局限,都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面。而只有当我们突破了空间或者时间,亦或是思维的局限后,我们才可能发现更大的世界。骑行不仅锻炼了我的身体,也让我的更有勇气挑战困难,更有自信扩展思维,更乐于探索“不确定”和“不可能”。

第三次成长关键点:在自虐的长途骑行中放空大脑后的思考。第三次成长机理:敢于跳出舒适区,对未知和远方的好奇。

�����@u��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对自己成长的三次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