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识途

这次斑马要说准备也长,只是不够系统,最后1小时50分跑完,还是有些想法,记念两笔。

计划的出入

本来计划体验一次高铁,毕竟高科技又没体验过,据说还能刷身份证上车,不过后来还是麻烦了。绝大多数乘客都不用刷身份证的方式而是拿着车票检票,所以尽管12306短信说能身份证刷卡上车,车站检票处也有刷卡器,还是遇到了问题,刷卡不成功,又费事拿手机短信对照身份证这才让过,还不如直接换票方便了。

高铁确实快,一个小时就到营口,中间辽阳还停了20分钟。出了营口东站是荒郊野岭,按预先计划的303公交上车不到半小时到了营口市区,马上出现了跟事先出入的问题,就是本以为营口跟鲅鱼圈应该是很近的,大概沈阳市区跟浑南或沈北的关系,但事实证明是鲅鱼圈跟营口足足隔了60多公里,我开始还问出租车司机说多少钱到鲅鱼圈,人家说怎么的也得100,只好作罢。问了路才知道要转长客从营口奔鲅鱼圈。

本来是想去马拉松起点领完东西回来市区的,毕竟回去的票都预订了还是营口东站出发,但考虑到这两地隔了这么远还是果断断了这个念想,下了长客转402到鲅鱼圈世纪广场,就是马拉松起跑点,比较顺利。东西领到了,有计时芯片,还有秩序册参赛指南两本;衣服短袖一件,意外发现跟我自己穿来的鞋都是特步,我不小心鼎力支持了特步的赞助,大老远地还顺便给特步还带了盐。

现场找店,本来同城预订了一家营口市区内的宾馆,但考虑到这个距离跟返程时间肯定来不及就果断先在鲅鱼圈世纪广场边上找了。

运气不错,第一家人满,第二家还有空房,只不过后来发现其实往里面走还有很多小旅馆,价格应该还要便宜的。位置绝佳,离广场咫尺之隔。遇到一位跑友,不过看起来是身经百战了的,后来比赛前又遇到了。就是听了他的建议,改签了火车票,改成了熊岳出发到沈,普列字母都没有的车,不过票价不到高铁一半。

回宾馆做了几组俯卧撑和蹲起,保持下身体的活动,然后去的熊岳火车站,买票顺便退了高铁返程票。路上的公交车再次印象深刻,不论营口还是鲅鱼圈,所有遇到的公交车司机都飚车,马路倒也宽路上车也少,车速快得不敢想象,挺危险,个别时候司机还互相较劲,比谁开的快;随时停车捡客,比抢到的乘客多。汽笛长鸣,需要不需要的时候都下意识地按,不论大车小车,震耳欲聋。

时间过很快,可能是脑子里充满各种憧憬的缘故吧,实现预计到百无聊赖没有出现。晚上9点多睡觉,又一次发扬了第二天有事前一宿晚上就睡不好的传统,半夜平均1小时醒一次,特意设了个闹铃果然没用上的。最后我把闹铃叫醒的。隔壁四点多开始有人声嘈杂,就更睡不实了不过其实真没必要,还有6点的闹铃响的,我5点半起来。热身,吃点东西,就出发了,还是去早了,不到7点几乎都是志愿者在。

赛前遇到的人

早上房间里吃点东西就去起点准备检录了,手册上说是7点到7点半,但理论上8点起床,8点半到赛场都来得及,根本没那么严。到了场地,要先过安检,发现自己来到太早了,在安检的都是志愿者,警察说必须要有选手参赛证才让进,但是大家都没有结果一个不让进,义正词严,门口慢慢聚了很多选手进不去,后来上头一个电话才给我们放进去,其实还是组织者内部没沟通好,无奈只能参赛者拿自己的时间买单,后面存包、检录也出现过小周折,异曲同工大概也是如此。

比赛前安检的地方遇到了几位跑友,有跟我一样第一次跑也有身经百战的,印象深刻的有一位花甲老人,其实花甲老人跑马拉松并不奇怪,很常见,比赛中就看到好多而且人家比我快多了,关键这位真是其貌不扬,不是说长得不好,而是打扮偏非主流,半灰白的头发长而飘逸,身材矮小消瘦,穿着一件不很整齐的运动套装,有点某名山上修炼多年刚下来的感觉。我们大家进不去,找警察理论,那警察倒也直白,“你也是跑马拉松的?”——“是啊。” “嗯?”——“是。” 虽然他确实看起来不像比赛的,但这么质疑也确实不太礼貌。

还有一位也是第一次参赛的,乍一看身材不很苗条,很敦实应该说,口音是大连的,言语间问我一天几练,我说我一周练几次就,颇为惭愧,果然此人最后跑了一个半小时,跟人家差了20分钟,这差距真不小。不过他还不满意,赛后见到了还纳闷说自己到底哪块跑慢了。

现场从7点到8点半基本上都在四处乱转,没事干,倒是见到了许多马拉松爱好者和他们的团队,来自祖国各地,拉大旗、吆喝拍照合影的格外多,各种协会遍地开花,各省的,各团体的,户外协会,跑吧等等,居然还看到了一个清源满族组织,大旗上还镌着几行满文,当然我是一个字也看不懂了,为了参加这个比赛,周六的满语课也要落下一节,课后还没怎么复习,恐怕下周再接又困难了。

甚至还有上海来辽宁跑的,人家一跑还就两个马拉松连着,下周还跑丹东,旅游观光跟马拉松运动二合一了。真是见识了很多爱好者,其实想他们对这个运动的痴迷也不单是马拉松吧,我恶意揣度下,这种社会集体凝聚力,集体感和力量感也是很吸引人的,像一种宗教一样给人们凝结起来,在比赛或组织内,社会上的勾心斗角和地位阶级差异弱化了,大家找到平等的参与感一个全新的自己。到了比赛前的现场简直就是一场嘉年华,真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了,你能见到老朋友新朋友,去一个未知的城市开启一段新奇的旅程。相对来讲,跑步的门槛也相对低,跑不下来马拉松也可以跑半程,甚至迷你马拉松(5公里),你也不需要很复杂的设备、器械,也没有很高的技术门槛,特别对于有些人真是人家来旅游出来玩的,跑步甚至就是个幌子吧。

一个人跑与一群人跑

以前总感觉一个人跑好,但为什么参加比赛成绩才会更好呢?周围人的压力吧,不自觉地就形成一个参照的坐标,激发自己更多的潜能。一个人跑会很孤独的,很多人喜欢这种孤独的感觉,然后给自己贴条“喜欢一个人XX”的标签,得承认,类似的事我也干过。也许人总要回到集体中吧,找到那种安全感和力量之源,快乐和悲伤各种情感都来源于我们和他人的关系,怎么可能摆脱得掉。

跑步就是一例。平时自己跑累了就会走一会儿,那种外部环境的刺激主要来源于自律,集体压力接近没有。所以从成绩上看就不好看,比赛的时候相反,比如这次21公里,我几乎没有停下来走过。不敢停,一停就有人超过你,折合健身房算到1小时50分钟的平均速度大概11.4公里/小时,这个速度我绝无可能中途一次都不停下来。何况平时健身房里最好成绩是将近1个半小时,15公里。但是比赛里就可能也确实做到了,这种压力刺激着人的潜能,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当我们要脱轨,它把我们来回来,当我们要落下,它把我们带动起来。

就像在原野上,丛林中,自己一个人跑没有参照,没有方向感,也不知道自己跑得快还是慢,就容易迷路,容易泄气。比赛的时候当场边围着一望无际的观众,仿佛就感觉自己有一种义务要完成比赛,好像完不成比赛就是辜负了他们一样,虽然我一个人也不认识。或者是我怕因跑得太慢——无法完成比赛而遭到耻笑,所以有了一种动力,好像后面跟着一只追逐我的猛兽?这种来自他人的道德律可以保证我更好地求生或者说完成任务,它值得羞耻吗?难道我不需要因为无法通过严格自律而需要他律的鞭笞而感到羞耻吗?

或许不必。人容易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吧,跑马拉松想跑得更快就要结合训练的基础上多参加比赛,通过竞争给自己那种压力和环境的刺激;同时当我们去健身房做无氧运动,我们希望增强自己的肌肉,无论围度还是力量、耐力,都要求我们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动作要做到“力竭”状态,这样才能给自己想要去锻炼的肌肉以及身体更新的挑战和刺激,让身体知道自己现在的状态和能量还达不到我们正在试图推举的重量,把这个信号传送给自己的身体,而如果我们不尝试新的难度和挑战,安于现状则很可能我们的力量不会增长,因为身体没有收到足够的变革刺激,它体会不到那种紧迫感和需求。所以从某种角度上看,我们去健身房试图增长肌肉力量和跑马拉松比赛期待更好的成绩都是一致的,我们为自己找到了对手(更大的重量,或速度更快的竞争对手)。

我知道斑马如果迷路了,它是识途的,斑马除了识途没有其他选择,它不是高等智能的生命,它的社交沟通能力和人类相比水平低下而幼稚。我们人类彼此之间的沟通能力已经达到了距离无法阻止的程度,万里之外我们可以传递信息甚至看见彼此,这是技术的力量。所以如果人迷路了,是该主动求助,还是掏出智能手机查查地图、继续自己摸索?帮助触手可及,我们拥抱并信任冰冷的机器和技术,却拒斥同类温暖的双手;云端的计算云端的信息服务让我们惊喜、俯首,同时横眉冷对迎面走过的陌生人,警惕、戒备,这是怎样的演变过程?

有些价值观点态度的转变无声无息,不知道是好事坏事。180度的转弯难免动荡,但还是发生了。这半年多就是这样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斑马识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