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囊

内囊

通往大脑皮层的运动神经纤维和感觉神经纤维,均经内囊向上呈扇形放射状分布。

内囊_第1张图片
image
内囊_第2张图片
image

在脑的水平切面上,内囊看上去像一宽阔的白质带,外侧凹陷,与豆状核相适应。内囊分为前肢、膝、后肢****、豆状核后部(retrolentiform)和豆状核下部(sublentiform) 。

内囊_第3张图片
image

前、后肢位于豆状核内侧,前肢的内侧是尾状核的头,后肢的内侧是丘脑。内囊的皮质下行纤维在下降时继续汇集,额叶纤维趋于行向后内侧,额叶和枕叶纤维行向前外侧。许多(但不是全部)脑皮质纤维位于腹侧中脑大脑脚(cruscerebri) 内,在此皮质脊髓和皮质核束纤维位于大脑脚中央半,皮质脑桥纤维位于内侧,而源于颓、顶和枕皮质的皮质脑桥纤维则位于外侧。

内囊_第4张图片
image
内囊_第5张图片
image

内囊前肢(anterior limb of internal capsule) 含有来自额叶皮质的额桥纤维,此纤维与脑桥核的细胞形成突触,脑桥核细胞的轴突经小脑中脚进入对侧小脑半球丘脑前辐射连结丘脑内侧核、前核、各下丘脑核、边缘结构和额叶皮质。

内囊_第6张图片
image

内囊膝通常被认为含有皮质核束(corticobulbar)纤维,主要来自4区,并大部终止于对侧脑神经运动核。在丘脑和皮质之间的丘脑上辐射前纤维也扩展至膝部。

内囊后肢(posterior limb of internal capsule)包括皮质脊髓束,与上肢有关的纤维在前部,其后是与躯干和下肢有关的纤维。其他下降的轴突包括主要来自4区和6区的额桥纤维,从额叶至红核的皮质红核纤维以及在底丘脑束内来自苍白球的纤维。后肢的大部也含有上升至中央后回的丘脑上辐射的纤维(躯体感觉辐射)。

内囊豆状核后部顶桥纤维枕桥纤维枕丘纤维枕顶盖纤维丘脑后辐射,包括视辐射以及枕叶、顶叶与丘脑尾部,特别是丘脑枕间的联系。视辐射起自外侧膝状体,在侧脑室中央部和下角间的凹内弯绕向后,沿侧脑室下角的上外侧面和后角的外侧面,毯片将视辐射与侧脑室分隔开。

内囊_第7张图片
image

内囊的豆核下部含有颞桥纤维一些顶桥纤维、来自内侧膝状体至颞叶上部和颞横回(41和42区)的听辐射以及少量的连结丘脑和颐叶、脑岛的纤维。听辐射纤维在豆状核的下后部弯绕向前外,止于皮质。

内囊的血供

内囊的血供来自于动脉环其伴随血管的中央支或穿支,这些血管包括来自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的外侧内侧的纹状动脉,同时这些血管供血于基底节。

内囊_第8张图片
image

外侧纹状动脉供血于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和大部分的内囊后肢,通常在脑缺血和脑出血中有重要作用。大脑中动脉的1 支较大的纹状动脉称为大脑出血"Charcot's" 动脉

内侧纹状动脉(medial striate artery) 来自于大脑中动脉的近侧, 供血于内囊前肢、膝部以及基底节。脉络膜前动脉(anterior choroidal artery) 也参与内囊后肢腹侧和内囊的豆状核后部的供血。

临床相关

脑卒中(stroke)——脑栓塞或者脑出血通常发生在穿动脉,因为这些血管管径细小而且血管脆弱,因此内囊是脑卒中最常发生的地方。脑卒中的毁灭性后果反映出内囊是大脑皮层与其他神经轴的有效的唯一通道。所有的主要皮质运动传出通路均通过内囊,来自丘脑的第三感觉通路也通过此处。脑卒中对这些纤维的损害在神经学上表现为对侧痉挛性的偏瘫、对侧感觉缺失以及情感障碍。精确的损害范围和特点依据其病变区域。

内囊和基底节血管病变后,临床症状与病变血管的范围及部位有关。单独基底节血管病变,可能引起运动障碍,有时也可见失用,肌张力障碍,偏侧舞蹈症,视觉忽视,及认知和情感障碍。

小的屏状核或尾状核腔隙性脑梗塞,可不表现出临床症状;但如果出现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可引起认知能力下降,罹患卒中及痴呆的风险会提高。

内囊前肢脑梗塞后,会表现为记忆障碍、注意力下降、焦虑、易激惹、构音障碍、一过性面部无力及视觉忽视。

内囊膝部损失,主要表现为面部和舌体无力,有时伴有肌无力;定向障碍、勾音障碍、记忆障碍、语言障碍、行为改变也可发生。

内囊后肢内穿过的神经纤维较多,此处病变表现的临床症状较多,主要为对侧偏瘫、感觉障碍、视觉障碍等。

相 关 阅 读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脑干的内部结构Ⅰ

脑干的内部结构Ⅱ

脑干

脑干切面观

我是如何记忆解剖术语的?

对死亡和无常的思考越早越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