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无限增长的需求,资源永远具有稀缺性,可持续发展成为实现两者之间动态平衡的可行途径之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性议题,被赋予了新内涵。如何实现可持续地经济增长和转型、推动可持续消费和生产、保护地球和抗击气候变化成为政府、企业、消费者等多方主体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日前,全球能效管理和自动化领域的专家施耐德电气在北京举办“知行合一,将可持续发展进行到底”—— 施耐德电气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沟通会。会议期间,施耐德电气中国区副总裁、公司事务及可持续发展负责人王洁与资深媒体人、学者和相关机构代表就全球及中国可持续发展现状、企业如何践行可持续发展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等话题进行了交流与讨论。
企业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而践行可持续发展成为企业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必要选择。通过优化整合现有资源将能效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成为企业新常态下的明智选择。
而作为践行可持续发展的“中流砥柱”,如何平衡“环境”、“效益”、“人员”之间的关系?如何发挥企业在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实现政府、企业、专业机构协同联动?这些问题成为多方主体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创新成为可持续发展“新动能”
创立于1836年全球能效管理和自动化领域的施耐德电气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高效、互联互通以及可持续的能源和过程管理服务,并将创新融入业务各个层面,贯穿于可持续发展的始终。
在环境层面,施耐德电气正以创新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碳排放,创造更加绿色和谐的发展环境和体验;在效益层面,施耐德电气正在通过技术创新重塑产业结构并实现效益的可持续;在人员层面,施耐德电气也正在以自己创新的技术,对所在地的社区和人员发展提供支持。
在中国,施耐德电气同样正在以创新为动力,因地制宜,结合中国国情和市场需求制定适合本土的可持续发展考量标准与长远目标,力求实现本地市场与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同步。自1987年进入中国后,施耐德电气的发展主要历经了三个阶段:第一个十年,跟多数跨国公司一样,施耐德电气将国外的产品销售到中国;第二个十年,施耐德电气通过解决用户的一些痛点,成为能效领域优质合作伙伴;第三个十年,施耐德电气通过提供能效管理的解决方案,将低碳优势转化为财务收益帮助中国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在这个过程中发展模式的升级深化不言自明。
目前,中国已是施耐德电气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中国员工数量已超过其在美国与法国的员工数量。施耐德电气近30%的业务在亚太地区,这其中最大的贡献来自中国。中国的许多大型建设工程都有施耐德电气的身影,比如长江三峡大坝项目应用了施耐德电气的控制与电力技术。另外,南水北调工程、北京奥运会的多数场馆,以及上海世博会场馆等多个大型项目施耐德电气也参与其中。
作为较早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施耐德电气已经意识到,随着中国这一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创新成为推动由制造向“智造”演化的关键作用。此外,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之下,工业企业增长收入放缓,因而通过技术、模式与人员的创新,整合优化现有结构,代替单纯的规模扩大,成为新的选择,而这些新的技术和业务模式将帮助中国的制造业进入下一个黄金时代。创新,已经成为推动企业乃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
晴雨表助力可持续发展
能源领域未来呈现出电气化、数字化、低碳化和更加分散化的趋势,随着生活水平和技术的提高,电能的使用频率会越来越高,而当前电能使用的效率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如果能够实现电能的互联互通,我们就可以把从工厂的发电开始,一直到墙壁上的开关等全部设备通过网络串联在一起,通过收集、分析各个环节的数据与信息,最终实现电力的合理调配。比如将几个小区都整合在一起,让附近白天用电多的大型商务中心和办公室,和晚上用电多的小区之间能够实现平衡用电。从而有效的提升电能的使用效率。”王洁说道。
在致力于能效提升的过程中,一套严格的衡量机制成为引导企业进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施耐德电气,“地球与社会晴雨表”就是这样一个自上而下的多维度的评估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标尺”。
据了解,晴雨表由独立第三方审计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评估,延承国际公认的可持续发展评估维度,从“环境、经济和社会”三大要素出发,设定了环境(Planet)、效益(Profit)、人员(People)三大类指标,每季度对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测评。第三方机构开展独立开展审计工作并按季度向企业内部及外部披露结果。此外,晴雨表每三年更新一次,通过不断发展和完善,设立更高的评估标准。
在新近公布的2016年第二季度“地球和社会晴雨表”非财政业绩报告中,施耐德电气的总分为6.97(满分10分),已超过其6分的目标分数。
据悉,施耐德电气自2005年起就已开始实施了这一考核体系,以评估与改善自身在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的表现。凭借在可持续发展实践上的出色表现,施耐德电气跻身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财经媒体《企业骑士》(Corporate Knights)和HIP Investor联合发布的“2016年度全球绿色排行榜”十强。
当前,施耐德电气已经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在业务发展的各个层面。施耐德电气正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解决能源困境,即在人类使用优质能源的基本权利与地球碳足迹之间寻求平衡。
据王洁介绍,施耐德电气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源于强大的使命感。施耐德电气认为能源的获取和使用是一项最基本的人权,也希望人们都能获取安全、可靠、高效和可持续的能源。“这种使命感直接影响了施耐德的业务,我们致力于帮助客户更安全、可靠、高效、互联互通且可持续地使用能源。这一目标也激发我们持续创新,加大研发投入。‘社会与地球晴雨表’保证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落实,为我们的行动提供了严格的衡量机制。经过多年实践,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施耐德电气全员自觉践行的价值观。”王洁表示。
除了为行业提供能效提升的的解决方案,施耐德电气自身也在进行能效管理的实践,作为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先行者,短期来看或许需要一些投入,但长期来看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方面都会有收获。据王洁介绍,施耐德电气在巴黎的总部大楼通过自身的投入与改造,成为首座通过ISO 50001认证的智能建筑。
以一带多 打造可持续发展生态
面对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性的议题的现状,中国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首席环境专家詹鲲认为,从环境发展与资源效能的角度看,中国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更为迫切。
“我们的自然资源,尤其是水资源较为短缺。大概占世界人均的1/4,在稀缺的同时还面临时间的分布与地域分布不均的问题。另外,在能源方面,我们国家虽然号称是煤炭大国,但是事实上我们的煤炭人均拥有量,跟国际上比,也是相对缺乏。此外,我们的人均耕地面积也比世界人均耕地面积要少。因此,我们面临水、能源、土地比较紧缺的情况。如果我们不实行可持续发展,那未来是很难想象的,”同时,詹鲲指出,“资源短缺、能效偏低的事实决定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日程更为迫切。企业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应该更加积极和科学地参与到可持续发展事业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不应只是‘独善其身’,还应带动上下游的企业,共同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的确,可持续发展的落实需要依赖很多主体,而其中最重要的主体则是组织。企业作为组织型社会组中最主要的部分,对于落实可持续发展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业内领军企业如何践行“以一带多”的方式,推动行业和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肖红军博士认为:“企业推行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解决动力机制问题,要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使命、愿景与战略中。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将可持续发展与自身业务关联,利用优势,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最后,在给跨国企业未来开展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建议中,肖红军博士指出,可持续发展经过了“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再到搭建渔场的历程。从模式创新的角度来看,企业可以搭建平台开启生态圈思维,突破产业链局限,担当社会资源的整合者。此外,企业应该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行业标准的创建过程中。
“以上内容不代表本刊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