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真写作训练训练营001队/傅教授视频学习记录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参啊,我的人生观是有一个中心思想贯穿起来的,曾子说,的确如此。孔子出去后,别的学生就问曾子,老师所指的是什么。曾子说,老师的人生观就是忠与恕罢了。

      这段话一听就知道有它的总要性,两千多年以来,中国的念书人,只要一谈到孔子的“一贯之道”大概都以这句话,这段话作为标准答案。但是这种想法有问题,值得商榷

      因为,第一、曾参比孔子小四十六岁,孔子过世的时候是七十三岁,曾参26岁,所以第一个理由是曾参的年期,实在是太轻了。

      第二个理由,曾参这个学生,孔子曾经做过点评,叫做,“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彦”,就是曾参资质比较鲁钝,资质鲁钝不是他的责任,父母把他生下来,资质好不好,这是天定的,重要的是你后天的努力。

      所以一方面曾参比孔子年龄差了一大截,另一方面他特别鲁钝,请问他凭什么去了解孔子的一贯之道。这就是我们要问的,非常合理的疑问。

      并且在《论语.宪问第十四》孔子公开说,没有人了解我:子曰:“莫我知也夫!”

      假如曾参说的是标准答案,那后来孔子为什么说,没有人了解我呢?所以我们念论语的时候,不要只念一段,要整个了解了之后,才去判断。那我们就简单再去回顾一下当时的情况。

      事实上,当时孔子为什么主动说曾参,吾道一以贯之。为什他主动这样做呢?就因为前面有个学长,叫子贡,曾被老师点醒过这个问题,可惜子贡没有接着问,何谓也。所以孔子没有发挥他的一贯之道,当然这一章是在排列的时候,排到后面去了,所以说年《论语》的时候,前前后后,弄得不完整。它不可能按照它的顺序去排,有关子贡那一段,出现在《卫灵公.第十五章》,而我们这边看到的是《里仁》第四,在前面,所以我们要把后面这一段先了解,知道孔子被他一个聪明学生叫子贡所误会,他心里面一定是觉得有点可惜,他要上课的时候来找机会做机会教育。

      他就说曾参啊,吾道一以贯之。他为什么会选曾参,也可能因为曾参年纪比较轻,并且他也比较鲁钝,他肯定会问老师“何谓也?”因为他不懂嘛,结果孔子,很可惜,教学失败了,他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他本来希望曾参问何谓也,结果曾参说“唯”,“唯”就是的确如此,孔子的反映也相当激烈,立刻离开教室,“子出”,老师离开教室,我们要问,老师为什么好好的,突然要离开教室呢?因为他心里想,这一次找错人了,曾参呢,自作聪明,说是的。

      所以,同学们听到,曾参回答唯,立刻围过来,说,何谓也。这实在是一个悲剧,本来何谓也应该是曾参请教孔子的,现在变成同学们请教曾参这个学弟,曾参一看学长们都很严肃,因为大家都听说了子贡被老师教训的那一件事了,子贡在同学们里面,地位是很高的,曾参大概是年纪轻,有点慌了,他说,老师的道,没什么特别的,就是忠恕而已矣。

      后面三个字露出了马脚,老师这么严肃看待的道,你竟然说是什么“而已矣”,好像是没有什么特别的,各位同学不要紧张,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而已矣。并且你看到他的答案,忠恕是两个字,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你说一个忠恕,两个字,怎么一以贯之呢?

      后代的学者怎么解释都没有用。怎么解释呢?他就说成是“忠”,尽己之谓忠,推己及人之谓恕,把忠恕说成是我跟别人之间的互动,你再怎么说,难道孔子的道,难道只是人我之间的互动吗?

      我们还记得孔子说过一句话,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所以他的道,绝不是只有讲人我之间怎么相处的,他还谈到人的生命的意义跟价值还在的问题,必要的时候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杀身成仁的问题,所以孔子的道,不是那么简单的忠恕而已。

      但是我们多曾参也要有应该的肯定,他年轻的时候比较鲁钝,但是他很好学,他一路发展到了晚年的时候,的确有了更好的机会,在《论语.泰伯第八》曾参说了一句话,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这句话就说对了,你把行仁当作自己的责任,然后到死为止,就代表他了解了孔子的一贯之道“仁”,而不在是“忠恕”两个字。

      事实上我们念《论语》到现在,也清楚地发现,你如果要问孔子的一贯之道是什么,有什么样的一个观念,可以把孔子的整个思想,整个人生观综合起来的,那当然是仁,人之性、人之道、人之成、人的完成。

      这样一来,整个的学说,对于人生都有完整的说明。也知道人生应该何去何从,所以,在这段话里面,可以看到学校《论语》的时候,有时候确实要多想一想,因为曾参也有年轻的时候跟他年长的时候,他自己当老师,也不断在进步,所以他后来在年纪大的时候特别提到,把行仁当作自己的责任,这责任不是很重吗,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路不是很远吗?这是对的,对的标准答案。

      所以我们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也要特别前前后后,把相关的资料做个认识,否则你真的把这段话,当作一个标准本,然后说孔子的一贯之道是忠恕,我们要这样去了解,忠恕是曾参的心得,曾参可以有个人的心得,但是他的心得并不等于孔子他所认定的一贯之道,这两者一定要分开。

你可能感兴趣的:(德真写作训练训练营001队/傅教授视频学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