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 《钢琴师》:犹太人的反抗

《耶路撒冷三千年》的序幕中有这样一段话:在耶路撒冷城内,忍饥挨饿,苟延残喘的犹太人可能有五十万;其中一些是宗教的狂热分子,一些是四处抢劫的强盗,但大部分是无法逃脱困境的无辜百姓。

历史在不断地重复自我,多年后,犹太人再一次被困在一个肮脏的犹太区内。外面是德国纳粹无尽的枪炮声。

钢琴师只是许多那些被迫害的犹太人中的一例,独特却又十分普通。

一.人物分析

1.钢琴师的弟弟

《钢琴师》从开始便带有种历史的成就感。不得不说是背景人物刻画起的作用。

在描绘钢琴师的家人时,作者在这方面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刻画他弟弟。这样一个人物在此与钢琴师形成鲜明的对比。两人有着相同的才华但在面对这场飞来横祸之时却又显得不同。比如,在卖钢琴的片段中,钢琴师显得犹豫不决,可是,他的弟弟却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书卖掉。面对灾难,他的弟弟并不害怕。他有不同的形式去反抗。当他被推上火车之时,仍在反抗,他鄙夷犹太人军官,这种反抗是直接的。不但如此,他还随身携带莎士比亚的书用其中的名言来表达自己反抗的决心。

2.其他犹太人

面对一场战争,不同的犹太人用自己的方式是不同的。一些人放弃了尊严,为了活命而成为欺负其他犹太人的军官。而除此以外的大部分人却选择抵抗。导演在这一方面采用了以点带面的手法。通过钢琴师的眼,来描绘受战争压迫的人。虽然这些人都是个体,即使被杀也是一个,或两个,但他们却是典型的。丈夫失踪的女子独自徘徊于街道,口中默念丈夫的名字,向路过每个人求助。小孩不是依靠做买卖来活命,就是在抢食物时被人拽死。面对凶狠的士兵,成了他们的玩偶,为自己的敌人跳舞,而另一些则装疯卖傻。此时此刻,导演没有因为他们是战争的受害者而刻意美化犹太人,冷静的镜头,客观的描述,将人物面对外来力量的恐惧详尽的展示。

3.钢琴师

正如前文所说,钢琴师是犹太人中普通的一员,也是独特的一部分。

钢琴师像所有犹太人是富有同情心,看到路旁被饿死的尸体,他留下了眼泪,看到丧失丈夫的妻子可怜的喃喃自语,他这能抱歉。也许当时他的内心是愤怒的,可是他能怎么办呢这里仿佛给人一种他很脆弱的感觉,可是随着剧情的推移,他一次次虎口脱险,一次次在茫茫废墟中寻找食物。即使在最后一刻,他也用他的钢琴曲来表达自己对战争的愤怒。他没有选择放弃,亲人被带到集中营,帮助过他的 好友却被杀死。但他没有因此选择死亡。虽然他在开头曾说过:“我要死也死在家中”,但他并未没有表现的如此。

软弱与不屈,这不仅是属于钢琴师的,更是属于全波兰的。导演以这样一个小人物为剖面,实际上想要反应的整个波兰人的遭遇与反抗。

二.音乐选取(肖邦)

全片的最大特色是音乐的选取。肖邦也经历过波兰被入侵,为此,他写来了《革命练习曲》

文章一开始以升c小调夜曲为开始,这首曲子安静,但在一连串颤音的烘托下显得一丝悲伤。过了一会,无情的战火打破了宁静。这样一首曲子一方面反应了波兰人日常闲适的生活,却更凸显出战争的残酷。这首曲子在片尾时,钢琴师一个人静静地躲在医院里得到继续。亿元敞亮的环境将逃命的钢琴师与战争切割开来,同时也缓和了观众的神经。但是战火在此扑灭而来。c小调夜曲在这成了战争的一个序曲。

我其实一开始很好奇为什么在德国军官面前钢琴师没有弹奏《革命》同样的愤怒,导演却选择了《第一叙事曲》。结构也许是一方面。乐曲的起头部分悲凉,也许是钢琴师对自己国破家亡的经历的一个总结,这里与前文那些纳粹乱杀无辜,犹太人悲凉而死的画面形成呼应。这里不需要闪回那些镜头。而相反,《革命》一开始便是高昂的音阶,显然与窗外那满地废墟不符。一个个短小,轻微的透露了作者的内心的悲伤。可是当曲子进入高潮部分,悲伤转变为愤怒,随着钢琴师的手满钢琴地跑动,愤怒的情绪油然而生。悲伤与愤怒的结合是《第一叙事曲》特有的。如果当时导演选择《革命》那么也许这一幕也不会给人如此之深的印象。

三.拍摄手法

1.钢琴师表演钢琴

这一幕不但音乐选的恰到好处,而且拍摄手法也是使我惊讶的。从钢琴师走入琴房到开始弹奏前,导演一直用长镜头。将他那虚弱的身子和弹琴双手敢放却不敢的纠结样子展示在观众面前,让人产生了一种担忧:他会弹吗?他能弹吗?可是当他开始弹奏时,导演则用了一组蒙太奇的画面。将钢琴师高超的琴技,他弹奏时悲伤的表情和德国军官由不屑转为臣服的样子有机的结合。同时当钢琴师弹到最后一个音时,他满含力量的一击,是他所有情感的表达。此时导演没有关注脸,而着重拍他的手指。他的手指虽然干枯但仍然富有力气,看到这一段时,我被感动了。

2.建围墙。

建围墙那一段容易被人忽视。导演在表现建围墙时只用了三个镜头。两个俯视,其中一个展现这个围墙刚刚开始建造,可是在一个快速剪辑后,围墙已经造好了。第三个平视的镜头展示了围墙的高大。剪辑很快,更触动人心。

上述介绍的只是电影许多亮点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如暖冷色调的使用,钢琴师极具感染力的表演,这些方面都有值得探究的韵味。

金棕榈得主的电影果然名副其实,导演在拍摄电影时,没有故意袒护战争中的弱者,没有拍一些泛泛而谈的战争大场面,而是用一个小人物在受追铺时的求生来映射一个民族面对战争时的求存,用琴声来表达自己对战争的厌恶和和平的渴望,实则妙哉。

你可能感兴趣的:(Day1 《钢琴师》:犹太人的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