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秋兰
2009年10月13日,我有幸现场听过程老师的一节课并获得他的签名賜书。
讲座很精彩,气氛很活跃。真佩服程老师的口才,中间他连水都没有喝过呢。
听讲座的时候,我一直在猜想:这是一个怎样传奇的人呢?尽管他用了近一个小时来点染他自己的人生辉煌史,可是我仍然无法进入他的“思想导航”里。
看完书之后,我对程老师佩服之极,同时对听讲座时的自己感到汗颜,对自己的认知贫乏感到羞愧。
他的“废话连篇”正是讲座枝蔓妖娆的丰富与精彩。
程少堂:深圳市中学语文教研员,华南师大文学院特聘硕士生导师,我国最早尝试建立教学风格论学科的学者,“语文味”教学流派的创立者和核心人物。2001年初提出“语文味”理念,2003年11月建立“语文味”网站。
他的“语文人生”、“语文理念”、“语文实践”和“教学语录”全面涵盖了他在学术上和事业上的精彩演绎。我特别喜欢他的“语文理念”和“教学语录”板块,红笔在我手中跳跃着,圈点勾画,有时还做适当的旁批,提醒自己今后可以“如此思考”、“如此实践”。
程老师是近不惑之年来到深圳的,经过激烈的考试,考上了担任教研员的资格。选择了这条艰辛的教研之路。然而他说:“只有平庸的人,没有平庸的工作。我本性不甘平庸,习惯了把工作当成学问来研究。”
他的选择是正确的。在不到八年的时间,他不但成功地创立了深圳语文教学流派,而且奋勇向前,把“语文味”推向全国,他的理念和实践成就了他的荣誉和名声。
成龙说:人生从四十岁才开始。踏寻程老师的人生轨迹,是否也可以这么说呢?
在这本书中,程老师的思想是深邃的、内在的、透析的。他的一系列思想智慧的结晶无不跟他骨子里张扬的个性、胆大的“野狐禅”、幽默性的讲台人生和高超的写作经历息息相关。
他是勤奋的。他热爱读书,热爱写作,确立“教研工作课题化,课题研究教研化”的目标,并计划每年要发表10篇左右的教研文章,且每年亲自上公开课。
他懂得为自己喝彩。在学术和事业上的野心,他“希望自己在当代中国语文教育史上留下一笔”;在课堂上的风光,他“感觉真是进入马斯洛学说的高峰体验:爽!死了也值!”
他的教学风格是独特的,幽默的,生命性的。他的课是“代表课”,生动体现了他的“语文味”。比如在深圳市及香港主讲的一系列大型公开课:①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②千古文人《世说》梦——《世说》欣赏:以《咏雪》为例;③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细读;④荒原中的舞蹈:中国知识精英的精神困顿与突围——《离骚》《逍遥游》的文化解读;⑤陌生化:艺术的“头脑”——以《听陈蕾士的琴筝》为例谈诗歌鉴赏;⑥用优美的汉语描绘优美的人性——《诗经.子衿》欣赏。在他的教学设计里,他有意识地探索了一种文化语文风格,即从文章、文学、文化等三个层面来解读文本,特别重视在文章、文学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文化意蕴的解读。
看了他的教学实录,我从视觉上和心灵上都受到强烈的震撼,特别是他上每一堂课的主题,非常鲜明,非常醒目。“原来课还可以这样上”“原来‘废话连篇’也是课堂极好的点缀”“原来‘语文味’可以用这么多层面来解读文本,这些我想都没有想过”……我呢喃着、惊喜着、体会着、幻想着。
想象程老师那“奋笔疾书的姿态”“孜孜不倦的研究求索精神”,我又一次感叹自己的浅薄与无知。程老师说:“教学风格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艺术风格,因而对其形成过程及内部结构和机理的研究,像对一般艺术风格的研究一样困难重重”。是的,我们经常对学生说:“做题,要把握‘万变不离其宗’的规律”。可是,语文教学风格,“不离其宗,但要万变”是何其艰难啊!自己本身的思维定势、整个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各种教育改革模式登台亮相但“燎原之势”可见一斑……各种原因。如此多的困境哪能轻松直抵内心深处的渴望?
面对困境,我们要“为成功找方法”。程老师强调:语文老师必须是一个“味道十足”的人,语文老师要教出语文独特的情感、美感和语感来,从而积淀传统文化、丰富生存智慧、提升人生境界。他还说:每个语文老师都应有自己的几堂“代表课”,即是各学科打通的结晶。语文教学既要高品位,又要多品位;要大气,不要小气,宁要大气下的不完美,也不要小气下的精致;老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自己、还要备幽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会走“正步”,又要会“乱跑”,要有“乱”的精神,要拨“乱”反正,要“乱”中取胜,要趁“乱”出击,要敢于“乱”,甚至要敢于走“野路子”的胆量;教师要成为名师,还要学会“玩教材”,要“若即若离”,要变换着花样讲课。
程老师的功底是深厚的。写作、教学、研究、课题……一系列与语文相关的词语似乎都跟他的理念挂起钩来了。他又是明智的,选择了在深圳这片并非语文沃土的领域里开创了自己轰轰烈烈的事业。他的厚重、他的执着、他的率真、他的业绩、他的豪情壮志、他的不妥协,让我心领神会地知道了他“出名”的原因。
一个懂得“及时读书就是及时行乐”的人,一个“像市民一样生活、像奴隶一样劳作、像诗人一样体验、像上帝一样思考”的人,怎能不出色?一个懂得“及时行孝就是及时行乐”的人,一个“至情至性的思想者”,怎么不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青睐?
多想自己有能力了,也能“把父母接到自己的身边,下班了,掇一张小板凳,坐在父母的身边,摸着父母粗糙温暖的手,给父母剪剪指甲,跟父亲聊聊天。”这样的幸福,我也会有的吧。
曾经的一段“苦乐年华”,成就了程老师如今的硕果累累、光辉岁月。
童年的“内在悟性”花絮与中学时代偶遇两位名师(孙东临先生和谢汉斌先生)的激情与谐趣锤炼了程老师如今“情深似海的思想与开放的心灵深度”。
我要向他学习什么呢?正如孙明霞老师说:“学习名师,应学习他的工作态度、工作精神、工作经验、教育思想和价值追求”。这是我所要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