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2%人都不知道的思维“图层化”!

这几天接触了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结构式思维,一种是图层式思维。

结构式思维

大科学家牛炖告诉我的(据说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那天中午,牛炖请牛顿吃了碗炖牛肉!),源于我之前拿一个游戏方案给他看,他给予这个方案很多独到的建议。相对他说的我更在意他是如何思考的:拿到游戏的第一时间他会把游戏分解掉,也就是不管所有的画面、交互和表现形式只关注这个游戏的本质以及如何提高游戏性。

图片发自App

他一眼看出我的游戏是阻挠类游戏,这类游戏增加游戏性有两个要点,变态和恶趣味。也就是你要么把游戏难度设置的特别变态,比如flappy birld这样的难度;要么画面血腥夸张等充满恶趣味,如狂扁小朋友。鉴于我们游戏面向的是30-40岁家长,恶趣味自然不合适,因此只能提高难度,于是提出了增加倒计时、题目速度加快、提高问题难度等细节。

图片发自App

这种思维模式,遇到问题的第一步是把它分解为各个基本元素,然后思考如何删减或增加细节来提高每个元素的吸引力,最终再把元素集合起来。不过我个人觉得鉴于复杂问题是无法通过组成元素简单结合而成的,所以在问题被拆解并重新组合后需要考虑各元素间的互动,拿出产品不断体验找出问题!

具体我问到牛炖,他是如何知道把问题拆成什么元素的?他回答道,多看书多接触,融会贯通!

图层思维

这个思维来源于PS中的图层概念,再复杂的图片设计都可以被分解为一个个图层。

介绍这个之前,首先提出一个概念:转换成本。即我们从一个事物切换到另外一个事物中需要耽误的时间和精力成本。毕竟大脑需要重新分配注意力和思考模式。

既然我们工作中经常会被各种事物打断,为了提高效率,我们需要把要做的事分解为三个层面:核心层面、修饰层面和细节层面。核心层面是指问题的主结构(程序的架构、文章的结构、设计的思路),修饰层面目的是丰富核心架构,细节层面指的是添砖加瓦。

88.2%人都不知道的思维“图层化”!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思考核心层面的时候是绝对不能被打扰的,你需要安静的思考场所;修饰层面和细节层面是可以被打扰中断的,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个图层化思维用于日常工作。

用图层转换工作方式代替传统串行工作方式

传统工作方法是完成一件事之后才去完成另外一件事,这就需要很大的转换成本。而图层化思维则是让你先后做不同事情的同样层面,即先把不同任务的核心层面做好,之后是修饰层面最后是细节层面。因为同层面不需要转换成本。在核心层面我们需要慢思考,其他层面尽可能提高工作速度!

比如你今天的任务是写个Word、做PPT和设计图片,你可以先把这些任务的逻辑结构整理清楚,然后同时写这些不同任务的文字部分,以此类推。这样做还有另外一个好处,我们现在都知道交融创新的重要性,当你在同一层面转换任务时,你可能会把之前任务的核心思想融入到新的任务之中。而且一旦你对任务结构清晰,每想到新的创意你都可以把它放到相应的层次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88.2%人都不知道的思维“图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