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25

#早起读书现学现卖#第五期 传播学教程

P78-P97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感想:

1. 群体对个人与社会都是重要的和必要的。

1)对个人来说,个人最开始接触的群体是家庭,然后是朋友,社团,学校等等。通过群体个人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在不同的群体承担不同的角色,形成社会规范和准则,调节和控制个人的行为。

如:在家庭是子女的角色,会按照家里的要求来行事,吃饭让长辈先坐下,先动筷,吃饭不准把弄出响声等等。我们在不同的群体会按照不同的角色和行为准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2) 除此之外,群体也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个人的许多社会需求仅仅凭自己是满足不了的,只有加入群体依靠群体的力量来实现。这些需求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书上举的是环保人士的例子,如一个村里要修建进山的大路,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而精神需求,在群体中和人会有归属感和安全感。好比我们在家中,在学校中。

3) 群体还是个人的信息来源,一个人所能接触的东西实在有限,每个人掌握的信息都不太相同,只有通过群体的互相交流才能接触到更多的信息。我们也只有跟别人交流的时候才会知道很多我们不曾体会过得事情。

4)  群体还是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和手段。有时候会有这种体验,当自己做出什么自己很满意的东西的时候很想告诉自己的亲人朋友。得到他人的赞赏和认同,自己的快乐会加倍。而,我们也从小体会过成绩好的孩子,在学校,家庭,社会这些群体当中有着更好的待遇,就能更好的达到自己的愿望和目标。

5) 群体对社会的主要贡献是能够维持社会秩序。可以将分散的个人的力量集合起来,完成个人所不能完成的事情。

群体的存在使每个人从小就形成一些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这样的培养是个人能够遵守社会大环境的规则,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是有利的。铁路修建,跨海造桥,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后的重建,灾民心灵的修复和关照,都离不开群体的力量。

6) 当然,群体的功能也并不都是正面的,某些群体为实现自己的一己目的,而拒绝承担正当的社会分工,给社会秩序和社会生活带来混乱。如:一些贩卖毒品的群体,传销的群体,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污染环境的群体等等。群体对个人也同样有负面的影响,给个人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会束缚和压抑个性。

2. 群体意识是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有群体目标和规范的合意,群体感情(群体成员密切接触和协作而产生的成员间的个人感情,更主要是成员主观境界的融合所产生的“我们”的感情),群体归属意识(群体成员因从群体活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需求满足而对群体所产生的认同感)。

拿我们社群为例,大家的共有意识是持续行动刻意学习,拿到自己的成长,达到自己的目标。大家在微信闲聊群闲聊,在各个小组做事,交流的频率很高,群体意识的合意基础会变好。平常S一个月讲两次大课,但是信息并不是单向流动即他讲我们听,而是互动,所以还有答疑。S也不是针对特定的人来说的,还有行业论坛的分享,有时候还会有各小组组长的分享等等,传播者并不仅仅是S一个人,这些对我们这个群体的意识形成也很关键。

很多小伙伴按照S的理念行动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成果,对于社群归属感就会更强,所以有了老会员。

3.群体意识是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形成的。

S社群的群体意识是让我们多做事,持续行动的做事,不要停,不要松懈,面对自己的真相。这会对我们会员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当然作者还说,群体意识虽然可以通过社会化过程为个人所吸收,但是是相对于个人意识的一种外在的、约束性的思维、感情和行为方式。

所以,我们平常听S的课,觉得很有道理,看到其他小伙伴的行动成果,所有这些都会对我们的思维感情和行为方式有一定的影响,但是这些始终都还不是我们自己的意识,是他人的,外在的。这就是为什么S经常说不行动这些东西对我们没有任何卵用。

那想更好的吸收,就需要多行动,也不要变成一个透明人,社会化的过程需要我们参与进去,一边做事一边交流,这样会加深理解。

4.群体压力,是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在群体压力下,会出现少数人会服从多数人的意见。这是基于信息压力和趋同心理的结果,因为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会大于少数人。趋同心理,个人希望与群体中的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学生时一寝室不上课,于是有点想去的那个也不去了。在工作中发表意见,大家都说没什么意见和想法,于是自己也说没有。

当然,多数意见的支配地位并非在任何场合都是绝对的。心理学家S.莫斯考维西的同类实验证明,群体中少数意见的中坚人物(hard core)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当中坚人物显示出意志的坚定性,主张的一贯性和态度表明的强烈之际,可以对多数派产生有力的影响,甚至可以改变群体已有的合意并形成新的合意。

看到这段话,想起龙樱里那群学生中的勇介,因为他一贯的高冷,决定的事情不会变,当大家要走的时候,他说你们要走就走,他反正不会走,于是大家三三两两又全留下来。

他这个人和他说的话,表现出了意志坚定,一贯的主张,态度的鲜明。

5. 集合行为:是在有某种刺激的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聚集现象,如:火灾,地震后的群众骚乱。集合行为发生的条件有三种:结构性的压力,如:自然灾害、经济萧条、失业、物价不稳、社会不公、政治动档、种族关系恶化达到临界点的状况下,社会上普遍存在着焦虑、不安、不满和紧张情绪,这些结构性因素是集合行为发生的温床。

触发性事件,集合行为需要某些触发事件或突然的信息刺激。

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如:大众传播的公信力丧失、政府信息封锁严重或者公开度极低,人们宁愿相信来路不明的流言。

如:有一年村里寒假临近春节期间时不时停电,说好的来电时间没有准时送电,后来有人听到风声说电站人员把电卖给外地,于是村里的很多人去电站闹事,电站人员稍微推了下其中一人,被推的人说被打了,于是演变成了群殴,电站的好几个维护人员都进了医院。这些人也是靠着处于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中,没有了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在“法不责众”心理的支配下,做出的宣泄原始本能的冲动行为。

5. 流言(rumor)与谣言(lie)的区别:流言有自然发生的,也有人为制造的,但大多与一定的事实背景相联系;而谣言是有意凭空捏造的消息或信息。终于弄清楚这两者的差别了,所以,“无风不起浪”可以指流言,而“空穴来风”指谣言。

6. 组织是人们为了高效率地完成分散的个人或者松散的群体所不能承担的生产或社会活动而形成的协作体。

组织的产生也是社会发展需要的结果,因为需要完成个人和松散的群体所不能完成的任务。有着更明确、更系统的目标,具有严格的制度化措施。组织和一般松散群体的区别是看这个群体中是否有统一的指挥或者管理系统。

你可能感兴趣的:(D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