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文史类图书编辑十几年,我给各路优秀作者提过无数修改意见,也修改润色过上千万字的稿件,每年阅读量也有几百本,文字基本功还算是有的,去年冬天开始,想要尝试独立写作,实现“一支笔,一个人”的终极宅。然而从冬天写到春天,明显感觉自己没有进步。有一定的基础,看了不少教材,做了不少练习,为什么不进步?
停下来反思,我觉得原因有二,一是编辑与写作者的角色转换,编辑的大脑运作的路径,跟创作的路径还是有相当差异的,最近特别留意这方面,渐渐有点感觉。二是焦虑,眼高手低,要求自己完成达不到的水准,没有把眼高转化为动力,反而变成焦虑和阻力。
复盘后我决定增加更条理化的基础写作练习,而不仅仅是在原水平上通过日更、通过量的积累,去等待未知某天会有所谓质的突变。或许十几岁年轻人可以这样,我已没有太多尝试的时间成本,需要更明确的套路。只有掌握了套路才有可能超越套路,才能有自己的风格路线。
也许是荣格所说的“同步性”,此时正好看到几篇《完全写作指南》的书评,众口交赞。作为写作专业书,没故事没八卦还不便宜,也不是靠作者靠影视靠热点,影响力上升这么快,唯一原因就是本身确实质量过硬。等我拿到这本书,果然不负期待。
定位指向:拿起笔来如何下手
《完全写作指南:从提笔就怕到什么都能写》这个副标题其实是非常写实的,就是连接“提起笔惶惶不知怎么下手”到“拿起笔想写什么都能流畅写”这个段位,是一本“基本功宝典”。什么都能写不仅仅是指题材,也是指体裁,当然也离不了心劲儿。
以前看过的很多写作教材,主要集中在动笔之前的心理建设(帮你建立自信,下定决心,勇敢拿起笔,以及巧妙建立写作习惯等),或者就是集中在小说、剧本等比较专业的写作。针对“拿起笔来之后如何下手,写起来,写流畅”这个阶段的,确实不多见,因为这实在是干货中的干货,很容易验证是否有效,没有半点打马虎眼的余地,有时候就只好模糊地说“你只要写下去写下去自然能摸到门道”。
就是针对这个最艰难的阶段,《完全写作指南》给出了扎实的套路。本书前两章是六要素转盘写作心法,三四章针对电子写作,后面九成内容全部是分类写作,是特别具体的每种文本应该怎么写。
顶级心法:六要素转盘
拿起笔不知道从哪下手的时候,比自由表达更有用的反而是适当的规范,走几个台阶,活动开了,自然地跑起来。
写作六要素是指:目的、读者、头脑风暴、组织、初稿、修改。除了修改,可以任意从其余五个步骤的中挑选其一来开始。
这个升级版写作心法的升级之处在于,并不要求线性的一步一步来做,而是从你自己习惯的步骤开始,其他几个项目可以陆续做,随时回头做检查,书中给出的转盘是个示意,意思是几个重点从哪个开始都行,随时可以来回做、来回推动的。
比如说,不要以为经过了“头脑风暴”才写的“初稿”就可以放下这两项,在你“修改”的时候如果看到哪个部分没写透或者没写足够,还可以用“头脑风暴”来补充。
与目的、读者、头脑风暴、组织四个要素不同的一点是,如果从“初稿”开始写,多半会在“修改”阶段增加工作量,也容易增加焦虑感,如果想回避“焦虑”和减少“修改”,或许你可以把“初稿”稍微往后排排。但如果你确实有这个心理准备,那就没问题,正好我前几天看到村上春树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一书中恰恰写到他的小说都是没有任何人设、提纲,就信马由缰地去写初稿,在一轮一轮的修改当中不断完善情节的矛盾重复等各种问题。
电子写作:写不写?改好没?
作者专门针对电子写作的特点给了两章,非常的细致,很多东西你可能大概其知道一点儿,感受过一些,或者根本没想过,他都给你列出来了。
对我触动最深的主要是两点,写还是不写?修改到位了吗?
写不写的问题是,要考虑是不是打个电话或见个面更好,写封电邮是不是最好的沟通方式,是不是你在回避跟人家见面?也要考虑,所有电子版的写作都会有迹可查,你想象你要写的这个东西如果上了大报头条天下皆知,自己能不恩能够承受后果,如果不想别人看到查到,就不要写。
修改的问题,电子写作更加方便快捷,所以也就更加容易出错,容易有疏漏,不管你写的东西多么简短,都要给它至少一次校对。很多时候我们发即时信息或者短信之类都不太注意,错别字标点符号什么的,发出去马上自己也看到了,又另发,对自己对对方都是一种浪费时间精力,应该养成发送前检查一遍的习惯,这是对人对己对时间对精力的尊重。
125个专题:要这些,不要那些,为什么?
本书在此四章之后,超过十分之九的篇幅,就是大家交口称赞的具体专题的写作指导了。之前我以为,这个部分这么厚,分类这么细,可以放在那,做备查工具书,比如需要写什么再按目录去找,现用现查。但具体看了几节,就觉得写的真好,不用马上写的项目也可以细致看看。
作者并不是给出一个一个僵化的“应用文模板”,不止于写作技巧,他其实等于在教你对待对方,怎么共情,怎么保护自己不留隐患,怎么注意表达分寸和技巧,怎么检查自己写的到位与否,等等。作者列出的“这样做”“不要做”,体现的是一种做人的态度,对人诚恳,重视细节,逻辑清楚,情商高,也许这就是最有效的终极写作套路。
比如要写道歉信,作者首先介绍基本情况,建议选择好道歉的媒介,是电邮还是手写卡片或是面对面等,思考这个道歉的“目的”(认错,抱歉),理解“读者”(道歉对象)、预测他的态度,“头脑风暴”可能的反应,“组织”适当提纲,多打几次“初稿”,据此进行“修改”。
然后细数“这样做”“不要做”。告诉你要及早写,明确道歉,简洁,真诚,适当解释,努力改正,关注对方的感受而不是自己的悔恨,表示不会再犯。而不要找借口,不要责怪对方,不要责怪他人,不要敷衍,也不要因为犯错懊恼而卑躬屈膝。
又列出一正一反两组例子,并给出具体的点评。
看完之后你自然知道了该怎么写“道歉信”,更重要的是你应该能体会到怎么“道歉”。
写作就是表达,一个人会不会写作,很大程度上就是看他会不会做人,怎么跟对方表达感激,表达关心,表达同情,或者表达歉意,怎么展现自己的优势,怎么达到自己的目的……要说技巧也要有技巧,但如果你有足够的诚恳、专注,所有技巧都可以融会贯通,大巧若拙。
同时,这125个专题对六要素写作法本身也是案例,讲出了基本心法在具体的写作中到底怎么用,不是那么僵化的去套,而是有时候精简、有时候加强,等等,细致灵活。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这些专题是实用性的写作,非虚构性的,不是虚构文学等创意写作。比如启事、贺词、感谢信、道歉信、慰问信、启事、请柬、邀请函、投诉信、菜谱、博客、评论、论文、报告、简历、会议纪要、解聘书、投标书、催账单等等,基本覆盖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
各取所需:关于使用者
这本书适合所有想对自己写作能力有所提升的人阅读、收藏、认真学习领悟。而更具体点的话,我觉得对年轻人来说,是学习到更多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技巧,沟通的艺术,尤其关于简历和一些职场沟通的部分专题,是年轻人走上社会最宝贵的经验教导。而对提高写作水平的中年人来说,则是能够快速解决写作套路问题。
年轻人有冲劲儿,好比一个比较新的水池,池子浅,水位高,不断加强输入就等于增加储水量,到一定程度池水冲决而出,自然形成的出口和河道,就好比他自己独特的表达渠道。善加维护,稳定输入,渐渐就能有自己一道很好的河渠。
而我们中年人多体验多阅读了几十年,慢慢安静迟缓下来,相当于水池宽了深了,但水位却压低了,这时候的输入对水位的影响很小,不足以冲决,反而自己在里面搅浑、增压。就需要主动开个口子,主动挖个渠,把水引出来。如果手工一铲一铲,可能这个水道就会太细太弯或者挖在了高处或者石头上,引一点水没成气候就干了,耗时太久让人泄气而放弃。而如果按成熟套路去挖,相当于借用大型机械,效率和效果都好得多。迅速挖出流畅稳定的水道,自己的水慢慢冲刷打磨,过程中维护调整自己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