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开卷有益,这是自古以来人们的共识。那读书究竟有什么益处?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

带着这两个问题我进行了思考:

一、读书有什么益处?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最低门槛的好贵。读书是每个人都做过的事情,有许多人爱书如宝,手不释卷,因为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读书的益处大体归纳以下几点:

1.读书可以使我们增长见识,不出门,便可知天下事,让我们拥有"千里眼"。

俗话说的好"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多读一些书,能通古今,通四方,很多事都可以预知。

2.读书可以提高我们的修养,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

读书能够让我们明白更多的道理,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让我们更好的去找到生活的意义。读一些有关历史的书籍,可以激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增强我们的使命担当。

3.读书可以使我们增加知识,找到好的工作,使我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

读书是能够让我们获得一份体面工作的途径,能够让我们去到更高的世界,是通往更高阶层的通行证。

4.读书可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读书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输入,能够在写作中更好地输出,从而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古人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诗句都充分说明了读书与写作的密切关系。

举个读书多的例子吧,读书多,文化水平高,看到江边的晚霞和鸟,你脑子里会想起: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没怎么读书,你只会说:哇!好多鸟,真TM多呀!

这也许能表现读书与不读书的差别。

培根曾说过一句话:“读书足以怡情……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伦理学使人庄重……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当代著名作家林清玄说:“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阅读,就是对生命的化妆。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自古公认的真理。不信你可以注意观察,一个人的气质,除了本身的基础,阅读有很大的作用,坚持阅读的人,整个身体会看起来有“脱胎换骨”般的感受。

关于女孩读书,有人会说:女孩子上那么久的学、读那么多的书,最终不还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嫁作人妇,洗衣煮饭,相夫教子,何苦折腾?

我想,坚持读书是为了,就算最终跌入繁琐,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

虽然我们平时并不仔细考虑读书有什么好处,但你所读过的书就像你吃过的饭一样,即使你不知道它们去了哪里,但你能感受到它们化成了你身上的骨血,让你不断成长,不断强壮,不断强大!

你读过的书,吃过的苦,都会铺成你脚下的路,带你去想去的地方。

二、当今时代我们读书的现状

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1年,中国人均读书4.3本,比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犹太人的64本相比,我们的读书少的可怜。”

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韩国15本,法国24本,日本44本,以色列68本。我国人均每天读书13.43分钟。

“不爱读书”几乎成了国人的负面标签,这与中国悠久的文明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很不相符。

因何当前中国国人陷入阅读危机?

首先,在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人心变得浮躁,不能静下心来捧书静读,听听内心的自己。

   

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中国当前处在社会转型阶段,国人的阅读越来越表现为功利化,有用的书就读,无用的书不读。

再次,许多成功人士都具有渊博的知识,从传统上说,阅读一直停留在精英层面,没有形成全民阅读的传统。

 

当今虽然在线浏览、听书正在取代传统青灯黄卷式的经典阅读,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正成为阅读新趋势。

这种阅读方式虽然有较为快速、及时等优点,但也存在容易令人产生思维惰性、缺乏系统思考和判断能力等弊端。

虽然大多数的阅读者表示会纸质书和电子书一起读”;然而,从纸质书的销售状况来看,“少儿类、中小学教辅教材类实用图书占相当比例”。

另外,(在)网上书店看书籍的总销售量,只要可以排上前50的,无外乎都是《教你×××》此类书,教你炒股、教你养生、教你成为下一个乔布斯”等等。

“历史传记’和‘社科人文’类题材的书籍”只是成为了50后、60后和70后的偏好选择。

中国人无论以怎样的方式,读书读了多少,似乎都没能涉足到培养“人文精神”、“人文情怀”的这一核心。

读书就是为了满足某种实用、功利的需求,只是为了升职、加薪、走向成功。

而学知识靠记忆和理解,而“人文精神”、“人文情怀”即文化的学习靠做人和悟性。

知识的积累,我们是可以通过背诵、记忆、理解、应用,还有考试的办法让我们得到积累。

但是文化的学习和沉淀,完全要靠一个人的人品和悟性。

当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出了问题,很多文化深层次的东西,他是没有办法去理解和悟到的,更谈不上真正的应用。

当你有知识没文化就会被人骂,说你没有素质。

但是当你有文化,没有知识,你也会受人尊重,因为文化可以让一个人的为人处事得到别人的认可。

所以学知识的人只能在学历上提升,这样读书走向的成熟或成功,除了导致“精神的沦落”、道德急速下滑之外,也就再无其它。但是学文化的人,一定是在素质上得以提升。     

三、读书明理洞事实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讲师,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群,应邀在郑州举办了一场《读书明理、读书明智》的讲座中说:人类了解世界、了解人生、增长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三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无数人。

读书的目的无外乎两点,增加知识,了解别人。

每一个人要想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越壮阔,就要拥有渊博的知识。知识是人类通向进步、文明和发展的唯一途径。

王立群教授说,读书可以明理、读书可以明智,但读书需要思考。

王立群谈到他读《淮阴侯列传》,从韩信一生的经历中读出了几点感受。

人才本身是弱势群体,有本事的人很多,但能得到认可的比较少,人才是需要靠机遇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时势造英雄”是历史规律。.

古人日: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读书可以明理,读书可以启智,读书可以立品,读书可以育德。

孔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号称“晚清第一名臣”的曾国藩,告诫孩子读书在于明事理,不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

当长子曾纪泽三次科举不第,想要放弃科举考试时,曾国藩支持他的想法,鼓励他潜心学习西方文化。

后来曾纪泽成为了出色的外交官,代表国家与沙俄谈判,签下《中俄伊犁条约》,成功收回了伊犁城。

次子曾纪鸿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数学家,著有《对数详解》、《圆率考真图解》等数学著作,还计算出上百位的圆周率。


儿子的成才无不与曾国藩不局限于科举考试,鼓励他们勤奋刻苦、认真研习西方先进文化有关。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读书,使人思维活跃,聪颖智慧;读书,使人增长见识,谈吐不凡;读书,使人心旷神怡,如沐春风;读书能让人的眼界开阔,心胸宽广。

读书最重要的是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升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即使我们遭遇人生挫折,也能志存高远,脚搭实地。

所以,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

伙伴们,读书吧,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为什么要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