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疗愈--投射效应

心灵疗愈--投射效应_第1张图片
投射效应

以下是网络上文章的摘抄:

http://read.dangdang.com/content_2280467?ref=read-3-C&book_id=13744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归属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比如,一个敏感多疑的人,则往往会认为别人不怀好意;心地善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经常算计别人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自己喜欢说谎,就认为别人也总是在骗自己;自我感觉良好,就认为别人也都认为自己很出色……心理学家把这种心理现象称为“投射效应”。

比如,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等等。

“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就是一种典型的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障碍。

  • 不应该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
  • 投射心理过于严重,以己度人
  • 不要嘲笑别人
  • 世界上没有确定的事情,话不能说满,不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

http://www.psychspace.com/psych/viewnews-13096

  • 苏东坡和佛印的对话
    宋代著名学者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与佛印相对而坐,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说:“我看见你是一堆狗屎。”而佛印则微笑着说:“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苏东坡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很是得意。回家以后,苏东坡得意的向妹妹提起这件事,苏小妹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
  • 庄子中的故事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尧到华山视察,华封人祝他“长寿、富贵、多男子”,尧都辞谢了;华封人说:“寿、福、多男子,人之所欲也;汝独能不欲,何邪?”尧说:“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美德也,故辞。”

人的心理特征各不相同,即使是“福、寿”等基本的目标,也不能随意“投射”给任何人。

http://www.psychspace.com/psych/viewnews-13095.html

在这里看到了关于【定势效应】的一篇文章:

请看这样一个问题: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位小孩,急促的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请你回答: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这一问题,在100名被试中只有两人答对!后来对一个三口之家问这个问题,父母没答对,孩子却很快答了出来:“局长是个女的,吵架的一个是局长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个是局长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

回到 【投射效应】

http://www.xinli001.com/info/100009596

这些事情无不向人们反映出这样的道理:用自己的喜好往往不能正确地衡量别人,也不能有效地向他人施加影响。

特别是当自己在某方面试图影响对方的时候,往往为了恭维或者接近对方,向对方施加某种拉近距离的方法,但其方法往往会受到自我思维定式的影响,不是实事求是地根据自己的观察所得到的信息去判断对方的喜好、性格、特征,而是想当然地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别人身上,这样必然不能达到有效影响他人的目的。

你眼中的世界,其实是你内心的投射

一个化丧尸妆的心理学实验。

心理学家会告诉你答案:自我投射

自我投射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兩种:

一是感情投射,即认为别人的好恶与自己相同,把他人的特性硬纳入自己既定的框框中,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加以理解。比如,自己喜欢某一事物,跟他人谈论的话题总是离不开这件事,不管别人是不是感兴趣、能不能听进去。引不起别人共鸣,就认为是别人不给面子,或不理解自己。

二是认知缺乏客观性,比如,有的人对自己喜欢的人或事越来越喜欢,越看优点越多;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越来越讨厌,越看缺点越多。因而表现出过分地赞扬和吹捧自己喜欢的人或事,过分地指责甚至中伤自己所厌恶的人或事。这种认为自己喜欢的人或事是美好的,自己讨厌的人或事是丑恶的,并且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这些人或事上进行美化或丑化的心理倾向,失去了人际沟通中认知的客观性,从而导致主观臆断并陷入偏见的泥潭。

例一: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负面例子)
例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正面例子)
例三:以己度人
例四:豆腐脑的甜咸之争
例五:本我位的思考

自我投射常发生的情况

1. 对方的年龄、职业、社会地位、身份、性别等等与自己相同。人们总是相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认为同一个群体的人总是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因此,在认识和评价与自己同属一个群体的人的时候,人们往往不是实事求是地根据自己的观察所得到的信息来判断,而是想当然地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别人身上;另外,人们总是喜欢评价与自己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人,总是习惯于与这些人进行比较,但是,人们又不希望在比较中自己总是落败,处于不利之地,而投射作用在此正好起了一个保护作用,把自己的特点投射到别人身上,自己和别人就都一样了,没有什么区别,自己不错,别人也好不了。

2. 当人们发现自己有某些不好的特征的时候,为了寻求心理平衡,就会把自己所不能接受的性格特征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这些恶习或观念。成语“五十步笑百步”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自己因为临阵逃脱而觉得难堪,是怯懦的表现,心理很不舒服,突然发现别人比自己逃得更远,便大肆嘲笑,以减轻自己心里的不安。这时候,投射作用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措施,这样做可以保证个人心灵的安宁,但往往影响自己对人和事的正确判断。在这种时候,人们更喜欢把自己所具有的那些不好的特征投射到自己尊敬的人或者比自己强得多的人身上,这样一来,心里的不安就会大减,因为名人尚且不可避免地具有这些特征呢,何况我一个无名小卒?

** 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由于人有一定的共同性,有相同的欲望和要求,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对别人做出的推测都是比较正确的,但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与人之间毕竟有差异,不考虑个体差异,胡乱的投射一番,就会出现错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错误地将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投射到别人身上:自己喜欢的人,以为别人也喜欢;父母总喜欢为子女设计前途、选择学校和职业,丝毫不顾忌孩子的兴趣爱好与特长,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到子女身上……我们得记住,人与人之间既有共性,又各有个性,如果投射效应过于严重,总是以已度人,那么我们将无法真正了解别人,也无法真正了解自己**。

当然,像例二也说了,自我投射并非单纯的缺陷,相反,很多时候自我投射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他能帮助社会建立规范与互助的行为,同样的,在个体差异较小的交际中,自我投射也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去换位思考,去体谅他人。【投射效应(以己度人)和同理心的区别】

然而,大部分的情况下个体差异并非我们想得那么小那么简单,那么,到底是什么造就了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呢?这就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坑了,希望哪一天心理学家们能通力合作把这个坑完整的补好吧。

中文百科在线-投射效应

比如,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等等。

投射能使我们对其他人的知觉产生失真。人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就是假定对方于自己有相同之处,通俗的说就是“以己推人”、“以己之心,度人之腹”,反射的就是这种投射效应的一个侧面。比如心地善良的人总也不相信有人会加害于他;而敏感多疑的人,则往往会认为别人不怀好意。

投射效应是一种严重的认知心理偏差,为了克服投射效应的消极作用,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做到严于律己,客观待人,尽量避免以自己的标准去判断他人,对方并非如我们所想象,只有尝试了才会知道。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去对待别人和对待自己,是克服投射效应的良方。

自己有过错,从而注意别人身上相同的过错和行为。愈是自己有缺点的人,往往也愈爱注意别人的不足。

别轻易相信自己的喜好
投射效应是指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或者相似的特性,从而经常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认为对方也应该有同样的感受和认知。简单来说,这就是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

影响力智慧

欲向他人施加影响前,可以用同样重复的行为、动作、喜好展现在对手的面前,掌控对方的预期心理。当对方误认为你会继续同样的喜好、思想、观念、行为、举动时,你便能够掌控固定模式中的主动权,进而实施影响。

投射效应:为啥总有人让你无缘无故讨厌?

日本作家东野圭吾在小说《恶意》里讲了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故事:畅销书作家日高邦彦在家中被杀,杀人凶手是同样身为作家的昔日同窗好友野野口修。

野野口修的杀人动机源于一种莫名其妙的“恶意”。他在事情败露后供述道:“总之我就是看他不爽。”

与一见钟情美好相反,有的人你刚接触就无缘无故讨厌她,她的一举一动都让你反感

你完全不清楚这种抵触心理从何而来。不过在心理学家看来,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讨厌。

...答案很简单,与其说让你感到不舒服的是这个人,倒不如说,是这人身上某种特质唤起了你不舒服的感觉,而别人看不到这种特质,或者完全不care。

心理学认为:

你无缘无故讨厌那个人,是因为你自己身上有和她一样的特质。但潜意识中,你认为那种特质是“不好的”。

而承认自己“不好”这种想法太痛苦,于是被自我压制,转而采取将“不好”“投射”到别人身上(怀疑别人或者强加别人)的方式来缓解这种焦虑。

通过这样的操作,人们扔掉了自身讨厌的部分,保持了“我足够好”的自我感觉,并能通过抨击他人在内心里获得一种优越感。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意志和特性强加于他人身上的认知倾向就是投射效应。

反应了最普通的人性

如果我们深究“投射效应”形成的原因,会发现这种现象其实揭示了一种普遍的人性:

人是靠推己及人来反向自我保护的动物。

每个人因为出身环境、成长经历、外表、家庭、财富、教育等等一系列先天或是后天的复杂因素的不同,必然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待人接物的准则。

而我们人生的过程就是用尽一切方式来不断证明自己价值体系的合理性。

对于任何和自己的“正确理念”相悖的人和事,我们会毫不留情地嘲讽,不屑,攻击,谩骂,甚至战争,不惜一切代价来证明别人的错误以便来维护自己的价值体系的正确。

更简单地说,人们永远觉得自己的想法才是对的,凡是跟自己相对立的就是错的,这就是人类的本能。该本能基本可以解释我们生活中和其他人相处的过程中的所有事情。

因此,表面上我们是抨击一个人的虚伪,但实际上可能是羡慕她的八面玲珑或处事圆滑,也有可能嫉妒或恨她靠虚伪得到的成功,而我们没有。

减少“投射效应”的影响

让彼此都舒服

既然是一种本能,“投射效应”当然无可避免,但我们仍然能够有意识地减少它对人际交往产生的影响。

知乎网友@卫蓝的这几条建议或许对你有用:

1、保持距离,眼不见心不烦

对一个人不自觉的讨厌既然很难改变,更好的办法就是换一个环境,远离他们。

只要不经常看到,你会慢慢忘记他造成的负面影响。

2、关注自己的情绪,提前干预

人的情绪有70%可以通过身体表达即使我们极力隐藏对一个人的讨厌,但是对方还是会很轻易感受到你的不友善。

察觉到你的不友善之后,对方往往也会做出负面反馈。结果自然是双方的恶意越来越多。

所以,当感觉到自己对一个人有所厌恶的时候,一定要提前干预自己的行为,减少恶意和扭曲。意识到自己会有扭曲的倾向,进而改正。

3、别急着怼,学会“示弱”合作

想让两个互相讨厌的人减少敌意,有效的办法是让他们必须协作完成一个任务并且成功。

如果你想让对方减少对我们的厌恶,可以让对方帮我们忙(而不是去帮对方的忙)。“弱者关怀”会让对方以后也更可能帮助你。

4、好好锻炼身体

身体素质不行的人心思也比较敏感。身体状况恶化时,对周围会更为敏感多疑,进而有更强的攻击性。而这些情况都可以通过锻炼来规避。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灵疗愈--投射效应)